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482313
大小:187.53 KB
页数:80页
时间:2018-11-20
《《礼经》全文及注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禮經》全文及注釋敖不可長①——做人治學的準則【原文】敖不可長②,欲不可從③,志不可滿,樂不可極(4)。賢者狎而敬之(5),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遷(6)。臨財毋苟得(7),臨難毋苟免。很毋求勝(8),分毋求多。疑事毋質(9),直而勿有(10)。【注釋】①本節選自《曲禮》上。《曲禮》記錄了先秦儒家關於各種禮儀制度的言論,目的在於繼承和發揚禮教,使人們的言行符合禮教的規範。這一節的內容主要講做人和治學的態度。②敖:同“傲”,傲慢。③從:同“縱”,放縱。④極:達到頂點。⑤狎(xia):親近
2、。(6)安安:滿足於平安的境遇。遷:改變。(7)臨:遇上,面對。苟:苟且。(8)很:爭論,爭執。(9)質:判定,證明。(10)直:明白。【譯文】傲慢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自滿。享樂不可達到極點。對於賢能的人要親近並敬重,要敬畏並愛戴。對於所愛的人要瞭解他的惡德,對於憎恨的人要看到他的優點。能積聚財富,但又能分派濟貧;能適應平安穩定,又能適應變化不定。遇到財物不要隨便獲得,遇到危難不應苟且逃避。爭執不要求勝,分派不要求多。不懂的事不要下斷語,已明白的事不要自誇知道。【讀解】古代儒家思想的最大特點是凡事保持中間
3、態度:既不能不及,又不能太過。這種態度叫作“中庸”。80做人,保持中庸尤其重要,而且具有很大的實踐價值,也是修身養性的主要內容。內心要莊重矜持,但又不能過分,過分便成了傲慢。欲望可以得到正當的滿足,過分則走向放縱。在任何時候,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能達到頂點,不能走向極端。這樣,才能在上下左右的關係中和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站穩腳跟,有所作為。這種觀念體現了儒家對人生的基本態度。它是積極的、現實的、進取的,同時又是謹慎的、保守的。千百年來,它對塑造我們民族的人格心理起過重要作用,產生過深遠影響,是人生修養的重要思想資源。無論我
4、們現在如何來評價這種人生態度,事實上它已深入到了我們人格心理的深層結構之中。我們已習慣於按這種方式來待人接物,習慣於尋找歷史的和現實的例證來證明傲慢、縱欲、自滿、享樂的有害,以及保持中間狀態的成功。我們也習慣於以此來品評他人,要求他人。這種傳統,恐怕難以改變。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生命與孝道之間的選擇【原文】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2)。公子重耳謂之曰③:“子蓋言子之志於公乎(4)?”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曰:“然則蓋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謂我欲弑君也(5)。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
5、6)?”使人辭於狐突曰(7):“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於死。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子少(8),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9)。伯氏苟出而圖吾君(10),申生受賜而死(11)。”再拜稽首(12),乃卒(13)。是以為恭世子也(14)。【注釋】①本節選自《檀弓》上。“檀弓”是前首人物的姓名,編者用作篇名。全篇內容主要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討論喪禮的言論,富有文學色彩,風格獨特.②晉獻公: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晉國國君,姓姬,名詭諸。世子:太子.③80公子重(chong)耳:太子申生的同父異母弟弟。後來當上晉
6、國國君,稱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④蓋(he):同“盍”,何不,為什麼不。⑤弑(Shi):臣子殺國君,或兒子殺父親叫弑。(6)行:這裏指逃奔。如;連詞。之:往,去。(7)辭:告別,狐突:申生的師傅,字伯行,所以又稱“伯氏”。(8)子:指驪姬的兒子奚齊。(9)圖:策劃,謀劃。(10)苟;如果,倘若。(11)賜:恩惠。(12)再拜:連拜兩次。稽(qi)首:古時叩頭敬禮。(13)卒:死去。(14)恭:人死後按其生前敬順的事蹟給予的稱號,即諡(Shi)號。【譯文】晉獻公想要殺掉他的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告訴申生說:“你為什麼不把
7、自己心中的想法對父親說呢?”太子說:“不行。父親有驪姬才得安樂,我說出來會傷他的心。”重耳又說:“那麼為什麼不逃走呢?”太子說:“不行。父親會說我想謀害他。天下哪里有沒有國父的國家?再說我能逃到哪里去呢?”於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別說:“我申生有罪,沒有聽從您的忠告,以至於只有去死。我不敢貪生怕死。雖然如此,但我們國君年紀老了,愛子年紀又小。國家有許多憂患,您又不肯出來為國君出謀劃策。如果您肯出來為國君出謀劃策,我就得到了您的恩惠,甘願去死。”申生再拜叩頭行禮,接著自盡身亡。因此,人們送他溢號稱“恭世子”。【讀解】太子申
8、生在父王欲殺自己時,既不願對父王表露心跡,又不願逃走,最後自盡以成孝道。這事在古代儒生看來可歌可泣,值得讚美,但在今天看來,自盡並非最好的選擇。殺身以成仁,為了某種理想和價值追求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本身的確值得讚頌。它體現了人類超越肉體生命的一種追求,體現了古人對生命存在的一種深刻領悟:肉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僅在於肉體本身,更在於它與某種精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