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 第二十一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B )A.自然灾害的影响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长期战争的破坏D.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解析] 材料显示苏联农业落后,制约了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由于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故选B项。2.(2018·新疆学
2、业水平测试)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的苏联领导人是( B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解体。故选B项。3.(2018·梅州高一检测)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目的是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主要原因是( A )A.违背自然规律 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C.改革重点不在农业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解析] 赫鲁晓夫由于不顾自
3、然条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导致粮食大量减产,A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注重考虑农民利益,B、C两项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4.(2018·广州高一检测)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 B )A.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B.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C.完善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D.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他在古巴部署导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据此可知材料中的“他”即赫鲁
4、晓夫,他选择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尽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项符合题意。5.(2018·临沂高一检测)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C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解析] 解题时要准确理解“掘墓人”“守墓人”的含义。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掘墓人”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
5、,“守墓人”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其束缚。分析选项,C符合题意。6.(2018·淮安高一检测)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这一措施( C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B.企业职工可以自由择业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解析]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材料中的措施就是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C项正确
6、;A项没有实现;B项与材料无关;D项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只是一定程度上放松管理。7.(2018·南京高一期末)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有研究表明,“采取这一改革步骤,使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具体”。这是因为上述“改革”( A )A.使当权者的利益受损B.完全背离了斯大林模式C.客观上造成思想的混乱D.使国家体制更加僵化[解析] 20世纪70年代初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从改革的措施“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
7、简管理环节”,可以看出这一改革必然损害既得利益者,从而遭到他们的抵制,并出现各部门争权夺利的现象,故A项正确;C项是“争权夺利的斗争”带来的影响,而非原因;题干中的精简管理环节的改革措施,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不是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故D项错误。8.勃列日涅夫曾说:“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已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品占20%。”这表明其改革仍( B )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解析] 根据材料中当时苏联经济结构构成情况对比,即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