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966180
大小:6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7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究摘要:首先论述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进而分析了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基本定位及要求和培养目标;重点介紹了培养方案的中心内容-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模块化创新理论教学体系合和”以赛促能”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两方面内容。培养方案具有系统模块化、实践环节注重创新等特点。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创新型培养方案探究一、引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综合性专业,其相关应用领域包括仪器仪表、测控技术等领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1]。该专业对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尤其是适应社
2、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目标的迗成有众多环节构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模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本文就针对新时代下测控专业的特点,以及社会对测控类人才的需求,来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工作,以期对推动测控专业快速、健康地发展、培养高质量的测控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二、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本培养方案是本科生培养的基本教学文件,对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
3、过多年的探讨与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1.课程整合原则为了满足科技和社会发展导致对人才的需求内容的巨大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多高校着手修改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课程整合课程优化原则和方法之一。基于如下原则开展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整合,可更有利于解决课程的优化问题。2.渗透整合原则[2]渗透整合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从课程之间的同质关系切人,以一门课程向另一门课程渗透的方式,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在渗透整合中,课程内容有明确的渗透方向,若A课程为主课程,B
4、为渗透课程,渗透方式为B课程的某些内容渗透到A课程中。最终,A课程会包容B课程的某些内容,但是,A课程和B课程的性质都不会改变。注意:在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对A、B课程都要有足够的熟悉度,以便把握A、B课程的渗透度。3.化合整合原则在化合整合过程中,课程不存在主次之分,两门或者两门以上课程经过化合整合后,会“化合”为一门新的课程。新生成的课程既包含了被整合的各课程的主要内容及他们各自携带的主要课程目标,又包含了整合后新生成的课程目标等。化合整合后,可能需要编写新的教学大纲,讲义,教材等配套的教学资料和文件。1
5、.科学、创新、先进原则科学创新是本科培养方案的生命和灵魂。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首先依据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态度是制定培养方案的前提和基础。要开拓思维模式,适应科学发展变化的需要,要有一定开放向。要实事求是,以严谨的作风和严密的方法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不能带有个人偏见,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凭空想象。没有科学创新培养方案便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制订的培养计划要有一定引领性、前瞻性和示范作用。具体来说:①培养目标定位要超前一步。培养目标既要立足当前,又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②课程体系设置要领先一步
6、。专业主干课既要满足教育部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要适当设置一些反映本专业的新技术的课,例如:物联网应用技术、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等,使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知识结构在今后5~10年左右的时间不落后。三、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反映人才培养层次、知识结构和专业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对培养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3]。制订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面向普通电子电气应用,围绕信息准确、可靠、稳定地获取及应用这一中心任务来组织教学,以培养信息技术领域的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类优
7、秀工程人才为培养目标。毕业生不仅可在行业研究所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同时兼顾国民经济其它领域,从事计算机测控、智能化仪器仪表、智能信息处理、精密仪器与导航,以及机电一体化等研究、设计、集成与开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四、课程体系构建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走访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的基础上,并深入研究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之后,着重从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等方面对本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1.模块化创新理论教学体系当今科技发展呈现综合化、融合化趋势,与
8、之相适大学理论教学体系也应该具有综合化、融合化。结合我们学校的自身特点,我校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计划理论教学体系有三大块知识模块构成:通识教育基础知识模块单元;学科基础知识模块单元;专业知识模块单元。单个模块内部有高的逻辑关系,实现某一特定教学目标;模块间又相互衔接,组成一有机整体。如表1。1.探索“以赛促能”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4]在理论体系结构确定之后,我们又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