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735131
大小:5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5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构建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构建论文论文关键词:社会责任感新课程背景中学生人类理性道德教育健全人格现实的人马克思论文摘要: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继的基论文关键词:社会责任感新课程背景中学生人类理性道德教育健全人格现实的人马克思论文摘要: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继的基百。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正是新课程道德教育目标的核心体现。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应该首先是一个有着健康、健全人格的人,一个富有责任
2、感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人的责任时曾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联合同科教文组织提交的2l世纪教育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现代社会的发展,要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构建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作者为之共同努力:一、尊重学生主体,在自我教育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南己及人,南内向外,逐渐扩展、升华的情感体系。新课程“以学生发
3、展为本”,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关键在于使学生从对自己负责做起,加强自我教育。学生的自我投入,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激劢的能力、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责任教育的成功与否。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任的个体,很难想象其会有发达的社会责任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A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人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路,要: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白己的生活态度,要让学生陶冶自己的情感,训练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形成和稳定自己的性格”。责任意
4、识的形成正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新课程改革重视对学生的尊重,因为“尊重是对人格的承认,也是人格实现的基本条件,即主体自我发展的根本条件”,让学生“在每一种生活处境中判断自己的目的,判断牛活中的各种价值,能够自主地选择,能够意识到外部与内部的符种力量,能够承担我们行动的结果”新课程下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绝不是以放弃学生自身个性和人格独立为代价,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实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信任学生,相信人性向善性的存在和个体人格自我发展的力量,从根本上反对灌输、强迫,倡导平等对话、启
5、发引导,“责任感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给人的职责.而是对自我所关切的恳求的反应”。提倡独立的个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幸福的权利,肯定和尊重个体自身的价值、尊严和人格独立,这是新课程道德教育的基础,也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前提。二、开发“隐性课程”的情感激励功能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而是随时都有呵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未曾见识的风景,在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使灵光得以闪现。通过隐性课程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便是新课程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最好体现。我国著名学者班华把“
6、隐性课程”定义为“课内外问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素”。“隐性课程”能对学生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浸透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而道德情感的激发具有巨大的动力功能。只有当我们真正从内心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时,才会对父母、对师长、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怀有种感激的心态,把爱的分享和奉献作为一种“应然”的过程,学会珍惜爱、创造爱以及奉献爱,立志
7、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好公民。新课程下学校要大力加强对本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使其以陶冶、导向、激励和规范约束的功能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服务,在某种意义上补充和拓展了显性课程所不能及的教育功能。例如:学校的办学宗旨与办学理念,虽然不是学科显性课程,但它却是一所学校的“心灵宪法”,是最重要的潜在隐性课程。同学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经风雨、见世面、交朋友、办事情,为共同的理想挥洒汗水,为集体的荣誉而努力奋斗,共同领略奋斗、创造的乐趣,共同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辛酸等等,这些都无时无刻不激发着学生的道德情感,使
8、他们懂得自己对学校、集体、同学所应承担的责任。隐性课程资源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所产生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新课程下全社会所有人们应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最好的“隐性课程”氛围。三、利用实践活动载体,构建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体验板块新课程倡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更是旨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