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对“追问式”语文课堂教学的“追问”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追问式”语文课堂教学的“追问”摘要:在国家倡导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追问式”教学成为当前教学模式探索和创新的理论和实践诉求。课堂“追问”方式多样,只有通过对教师自身、“追问”原则和“追问”方法等的“追问”,才能真正实现“追问式”教学。 关键词:“追问式”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传授和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和掌握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和形成语文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过程。传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强调典型性、稳定性、规范性、实用性,但在倡导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理论和实践诉求。在近
2、年来的探索中,“追问”已成为有效课堂的价值追求。何为“追问式”教学?如何用“追问”点燃学生的激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何把握“追问”时机,实现有效“追问”?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和回答,以及由此形成的“追问思维”,也是对“追问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 一、“追问”的魅力——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的话题与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有机整合,进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发问,使课堂教学流程严密而富有节奏,就是“追问”。它使师生对话富有实效、使过程与方法相互连通、使言语生命得以养护、使教师由“主宰者”变为“主导者”,使学生建立起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3、。 写作中,除了知识、情感的积累外,善不善于“追问”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为,追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文章展开的引擎。“追问”能对看似平淡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诘问,从而使其丰富起来。“追问”不仅可解决无物可写、无事可言、无情可抒的问题,还能使文章由浅显转为深刻。 可见,“追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对话”精彩而深刻,使课堂教学真实而有成效;“追问”是实现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桥梁,让学生由感性走向理性,有照亮课堂智慧之窗的魅力。 二、如何“追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追问”如此重要,如何“追问”才能使课堂富有成效?常见的“追问”有:顺向式“追
4、问”,即顺着学生思维追问,发现其思考的不足或错误后再次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学习《行道树》时,在预习基础上可先提出问题:作者笔下是一列怎样的行道树?学生轻松找到结论(一列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后顺向追问:它们为什么“忧愁”,又为什么“快乐”?深入思考和讨论后学生能得出结论。逆向式“追问”,即逆着学生思维或知识发生过程追问,对学生已作出的正确回答给予肯定性评价后,反过来问理由,是对思考和理解过程的追问,在人物赏析中常用。学生评价过人物后,教师进一步追问评价的依据。这是目前教学中两种最基本的,也是较有效的“追问”方式。顺势迁移型“追问”,即学生研讨过基
5、本问题后,顺势抛出新问题以激发学生更深层更全面更多元的解读,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如讲《再塑生命》时,通过几个基础问题整体感知文意后,我顺势抛出新问题:从莎莉文对海伦的教育中,如何评价莎莉文?引发学生对教育方式的思考。又问:海伦的传奇人生离不开老师的教育,更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她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这样实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总之,有效的“追问”能强化阅读氛围,让学生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之中,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乐之者”;有效的“追问”能搭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在探索中顿悟,使之“柳暗花明”;有效的“追问”能
6、引领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使之“一览众山”。 三、对“追问”的“追问” “追问”方式固然重要,但如何把握“追问”需要我们对课堂“追问”本身进行“追问”和“反思”。首先,对教师自身的“追问”。“追问”的成功运用,首先需要教师有强烈的主导意识和追问意识,要用心倾听,能敏锐捕捉学生答问的倾向与不足,机智地作出反应,组织整合新问题。这个过程几乎在瞬间完成,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挑战。其次,对“原则”的“追问”。课堂“追问”是否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掌握知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问题设置也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课堂上是否“追问有度”?这要备学生
7、,对不同程度的同学,提出相应难度的问题。是否让学生学会了追问?培养学生的追问意识,才是“追问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和回答,是“追问式”教学成功的前提。最后,对“追问”方法的“追问”。“追问”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追”意识。在“追问”方法上,如何在“关键之处”进行“追问”?下面几个方面值得思考:①在粗浅处追问——深化;②在矛盾处追问——催化;③在错误处追问——点化;④在意外处追问——激化;⑤在寻常处追问——转化。把握好这几种方法才是成功的“追问式”教学。 总之,通过投石击水“巧追问”,可点化学生的兴趣;顺水推舟“奇追问”,可催化学生的
8、心灵;水到渠成“妙追问”,可深化学生的思维。最终把课堂“追问”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追问”,并将“追问”培养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