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煤炭价格大幅度下调取暖费降不降需要有个说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煤炭价格大幅度下调取暖费降不降需要有个说法 节前我收到一则微信: 取暖费不变是个大问题!记得煤炭价格上涨时,供热公司大喊大叫吃不消,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上调了供热费。今年煤炭价格大幅度下调,从去年七八百下降了二百多。但供热公司假装不知,要求交取暖费,还是那么高,为什么价格不下调?这则微信,是一位中央电视台搞新闻的朋友转发给我的,并建议我评论一下这件事。我回复说,节后说吧。节过完了,天气渐冷,供暖费问题确实也是新闻话题,值得一说。 现在的物价,除了石油、黄金价格与国际接轨接得比较紧密外,其他物价似乎一律涨得快、降得慢。国内油价是由国
2、家发改委根据国际市场油价行情变动而调整,怎么调、调多少,还是可以预估的。金价的事情,国家发改委是不管的,好像中央银行也不管,由零售商说了算。至少每次公布金价变动是商家而不是央行。商家利用时间差,以及垄断地位,总是可以大赚一笔。 取暖费这个事情,涉及千家万户。涨的时候阻力不小,降的时候也阻力不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煤价上涨,取暖费应当适当上调。煤价下降,取暖费也要适当下调。但是,这个事情归谁管呢?国家发改委大概是不管这件事的,由北方有冬季供暖需求的各省市自治区发改委来管。煤价上涨,供热公司吃不消了,急吼吼地要求涨价,肯定有专门报告打
3、给本地的发改委,甚至有专人盯着发改委联系涨价事宜。大多数热力公司是垄断性地方国企,也有的是上市公司的一部分,不马上涨价牵扯到国企亏损或上市公司亏损,这岂能耽误?煤价降了,供暖费不变,供热公司自然是最大的赢家。这个时候,指望供热公司主动给发改委打报告,自己把供暖费下调,除非是他们吃错了药。各地方的发改委会不会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挂在自己的心上,为群众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把供暖费也相应下调呢?按道理说,不需要公众呼吁或舆论监督,就应当把事情办好,否则就是失职。但道理终归是道理,在利益面前,道理往往苍白无力。
4、 不管今年的煤价怎么降,倘若供暖费坚持过去的收费标准不动摇、不改变,我建议有关部门出个“安民告示”,多少安抚一下民意,讲清楚为什么煤价大幅下降而供暖费不变的道理。不要采取“鸵鸟政策”,装作没有这么一回事。很多时候,“鸵鸟政策”并不能解决半毛钱的问题,只是拖延时间,而且是拖延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间。 进入4月以来,国内炼焦煤企业展开了新一轮降价大潮。北到黑龙江龙煤,南至贵州盘江,中间涵盖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多数焦煤企业调低价格,并且幅度也超出以往。而由于需求持续疲软,对于后市炼焦煤价格的走势,业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反弹空
5、间有限,价格会较平稳运行。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由于山东精煤市场需求持续恶化,兖矿集团在4月1日率先大幅下调精煤价格,降幅在130元/吨,另有优惠政策。另外,河北开滦集团肥煤报965-1000元/吨,降110-130元/吨;焦煤报1030元/吨,降110元/吨;1/3焦煤报955元/吨,降85元/吨。山西焦煤集团屯兰主焦煤报1260降60元/吨,马兰肥煤报1240元/吨,跌20元/吨。 黑龙江龙煤集团价格也全面下调,调整幅度70-100元/吨,平岗肥煤报1310元/吨,降100元/吨。安徽淮北矿业调整幅度40-80元/吨,主焦煤
6、报1100元/吨,降80元/吨。其他一些煤矿的调价幅度都在40-130元/吨之间。 中煤远大咨询中心分析师张志斌表示,焦煤跌势明显主要是受下游拖累。“4月,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相继出台落实"国五条"细则,房地产调控政策总体将继续从严执行。下游钢材市场持续走弱,焦炭港口库存、焦化企业库存压力也随之增大,从而导致炼焦煤需求持续放缓,采购积极性降低,交易疲弱。”张志斌介绍。 美锦能源集团销售部一位负责人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3月份开始,山西焦炭价格整体下降幅度已经达到了180元/吨。 “现在许多小焦化厂,尤其是没有煤炭支撑的独立焦
7、化厂已经大幅限产,甚至停炉。实力雄厚的焦化企业限产幅度会小一些。”该人士介绍。 卓创资讯数据显示,自春节后到现在的两个月内,国内焦化企业开工率不断降低,平均开工率由节后的72%以上,下降至目前的67%附近。东北及华东个别地区开工率仅4-5成。同时,焦炭价格急速下跌,唐山地区二级焦到厂价格由节后的1720元/吨下跌至目前的1470元/吨,跌幅达14.5%。山东地区的焦炭价格也已累计下跌250-280元/吨。如果不计副产品的利润,目前山西和山东地区焦化企业吨焦亏损能达100元/吨,河北地区吨焦亏损最高也能达到150元/吨。 对于后市
8、炼焦煤价格的走势,业内分析人士和企业均表示反弹空间有限,价格会较平稳运行。生意社煤炭分析师翟新宇表示,在煤焦钢产业链没有实质性向好的前提下,后期焦煤价格没有足够利好支撑,预计仍将继续走低;但在宏观经济和季节性需求回暖的共同作用下,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