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还是要咬文嚼字

语文课,还是要咬文嚼字

ID:23990344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语文课,还是要咬文嚼字_第1页
语文课,还是要咬文嚼字_第2页
语文课,还是要咬文嚼字_第3页
语文课,还是要咬文嚼字_第4页
资源描述:

《语文课,还是要咬文嚼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课,还是要咬文嚼字“推敲词句”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作家中不少。他们往往为了一句话、一个词,要反复推敲,斟字酌句,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往往也决定着课堂效率与质量的高低。我觉得关注细节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是开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大门。作为语文教学来说,关注细节,注重“咬文嚼字”是挖掘课文内涵,凸显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课文理解中的咬文嚼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因为有时抓住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但如何做到有效地咬文嚼字却不是很容易,照搬词典的解释,效果有限,

2、更谈不上活学活用。对此应该如何处理与解决呢?《新课标》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学生进行有效地“咬文嚼字”就必须将词语和其所在的课文紧密结合,在仔细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咬文嚼字”。  我在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在“咬文嚼字”时我不但注重讲究艺术,而且注重实效。比如理解“追悼”的意思,我并没有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而是让学生读课文下面“追悼”的具体表现。学生读后,我说:“致敬、痛哭、送挽联、送花圈这些都是追悼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方式对死者表示怀念。追悼就是这个意思。请同学们再读,体会体会。”通过这样的教

3、学,让学生真正知道了什么是“追悼”,远比查阅工具书来得好,并且使学生记住了这个词语应该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而这种能力对于孩子尤为重要。所以,要想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咬文嚼字”,必须将词语与其所在的课文紧密结合。再如理解“饱经风霜”时,我更是别具一格。我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一个学生写到道“那位拉车人不过30多岁,可看上去足有50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可以看出学生对“饱经风霜”一词不仅真正理解了,而且还可以展开丰富的、形象的、准确的想象,而这样的想象又进一步充实了“饱经风霜”的内涵,让“饱经风霜”在学生的头脑里活

4、了起来。所以要想让学生真正有效地“咬文嚼字”,就必须将其与语文实践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又如我在执教《巨人的花园》时,引导学生理解“逃窜”意义的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进行口头说教,也没有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寻找抽象的阐述,而是借助表演将之作为特定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表演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我说:“这次让我们集体当一回巨人”学生齐读“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我接着说:“看黑板,跟我把逃窜写一写。逃窜是什么意思?愿意表演这个词的到台上来。”学生纷纷上台。我又说:“表演逃没问题,关键是演好窜!窜时的样子,窜到哪里去,这很重要。为了

5、表演一次成功,我们再读一读课文,认真地看一看,静静地想一想。”然后学生表演,最后老师让学生说说逃窜的意思,而此时此刻他们已心领神会了。要想让学生真正有效地“咬文嚼字”,必须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二、课文朗读中的咬文嚼字  准确地把握课文内涵,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情感是有效朗读的关键。新课标明确指出:“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并使其形成良好语感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感悟到:准确地理解并把握课文内涵,真正体验到文章所表达的独特的情感,是进行有效朗读的关键。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比如我在《桥》的教学设计中就尽力体

6、现了这一点,结合“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句话,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悟老汉的大公无私,我设计了如下五个引导环节: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体会的感情”。当学生体会到感叹号应读的有力时,提示学生:“那我们试着这样读一读”。当学生感受到千钧一发的时刻,老汉下达命令要简单有力时,我又要求“那我们在朗读老汉的话时,还得读出那种紧迫感,危机感,试一试,看你们能否读出那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当学生感受到老汉危机关头的大公无私时,我又说“老师希望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老汉的伟大,行吗?”当学生们感受到老汉的果敢和坚定时,我提示:“谁能够读出老汉的果敢?”最后我启发

7、学生“老汉的声音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咱们一起铿锵有力地读一读!”五次引导朗读,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每一次引导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一层,学生自然一次比一次读得更有感情。  总之“咬文嚼字”法呈现在课堂对话中,最需要教师调用各种手段、精设各种情境、盘活教学资源去引导学生把文字咀嚼出深度、咀嚼出层次,从而激活学生的深层次思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