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743110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0
《仿生元素在我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仿生元素在我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文章首先介绍了仿生元素在我国古代和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情况,然后分析了目前国内建筑界所面临的困惑,最后阐述了仿生建筑对中国发展的积极意义。关键词:仿生元素;建筑设计;民族文化 仿生学主要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便为工程提供新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思想;而运用仿生学原理建造出来的建筑即称之为仿生建筑。通过对生物的形态、结构、材料和功能的模仿,从而创造大量出外观新颖、结构合理、性能优越的建筑。 一、仿生元素在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人们在古时候就已经将仿生学原理应用在城市
2、的选址与规划中,他们讲求天文、人文与地理的结合,进而出现了右白虎、左青龙、后玄武、前朱雀之说。老子提倡“师法自然”由此思想,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建筑设计,例如:著名的牛形村——宏村。之所以能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观,宏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先进的规划与模式,以及先进的建造思想,其人工水系将动物的仿生学原理运用其间。这座古朴的建筑,彰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使人们看到了散发着极强生命力的古城卧在绿竹青山的怀抱中。 宏村是典型的仿生建筑,它将动物的生理机能运用于城市规划中,这种独特的思想穿越时空如今仍保持着活力。
3、它的象征意义丰富,造型巧妙,设计人性化,带给人们震撼,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它的成功。若我们能将仿生元素有效地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定会积极的推动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设计者应学习古人的仿生观,将现代化的环保作为主题 二、仿生元素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我国的现代仿生建筑观 我国在近现代,虽说国外的建筑仿生学研究较为迅速,仿生建筑作品也较为多样,但我们国内的仿生建筑发展速度还比较慢,其范围主要是对建筑材料、技术、设备、结构等几方面的研究,仿生建筑生态观在国内是似乎仍是一种新观念。但近年来,国内也相继
4、出现了一些仿生建筑,如:常州的中华恐龙馆,北方的仿生薄壳式建筑(天津博物馆),2008北京奥运场馆“水立方”等。水本来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元素,但在中国文化里,它有着深刻的含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上善若水”、“福如东海长流水”等。因为水的无形与万变,引起了设计师的思考,激发了他们的设计灵感。 2.水立方与仿生元素 水立方,为2008年北京举办的“人文、绿色、科技”奥运增添了不少光彩,它完美地融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鸟巢”的“圆”与“水立方”的“方”造型,交融在一起,表达了
5、中国“天圆地方”的设计思想。它的建材其实是对生物机理的仿生,这种仿生为建筑提供了环保的表皮,也完美地体现出了水的神韵。为了设计出更符合人居要求、更符合时代的建筑,应该在建筑的外形、材质、色彩等方面加以改革,使之与自然相融合。为了使建筑更具地方特色,彰显本土文化,成为标志性建筑,设计师们可以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符号,要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三、目前国内建筑界所面临的困惑 1.有些建筑缺少民族文化 自中国实施城市现代化政策以来,西方的文化、建筑科学等被大量引入中国,国内的许多大城市均斥资修建大型
6、建筑。表面上看来,城市有了崭新的面貌,变得气派了,可一细看,民族文化好像在流失,文脉也开始断裂了,因为许多建筑只不过在形式方面模仿了西方的建筑。众人所知的“鸟巢”,其建筑结构和外部形态非常现代,但是它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由于当时对钢铁的需求大幅增加,使得效率低、规模小的钢铁厂林立,造成生产过剩的局面。国家大剧院,是仿造蛋壳的设计,其后期的清洁问题也较为麻烦。 2.盲目追从国外建筑设计 仿生建筑的目的,是在于通过学习和模仿对自然界的万物,改变以及改造我们的生活环境,使我们的生活空间更科学、更健康。绝
7、不是盲目的追求奇特,因为这样就不与仿生建筑设计的初衷相符。若我们不加分析,而盲目地照抄国外的设计理念,就会使建筑与传统文化脱节,造成城市建筑及街区的规划生硬、杂乱无章,破坏了城市的机理。对于国外的先进建筑模式,我们不应该一概否定,也不能盲目的模仿和抄袭,要着实分析今天国人特定的功能需求、生活习惯、审美习惯、经济水平等,交融外国建筑的设计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做出有中国特色的仿生建筑作品。 四、仿生建筑对中国发展的积极意义 1.仿生元素的社会文化、经济及环保功能 很多著名科学家曾预言道,21世纪后,
8、世界的文化中心会转移至中国,东方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复兴。因此,研究人员和建筑师有责任挖掘中华文明中的优秀建筑学思想、理论,并将其传承、发扬,仿生建造就是很好的表达方式。建筑仿生学,从字面上来说,就是人类模拟、学习各种生物的活动方式,然后建造出一种生态建筑,并使其与自然融为一体。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源分布不均,人均资源量少,交通、工业和建筑均能耗高,面临着两大问题:环境与能源。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建筑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