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394062
大小:197.00 KB
页数:38页
时间:2018-11-07
《校本教研有效实施的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校本教研有效实施的策略校本教研作为教学研究机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特征是“学校为本”,即直接围绕学校自身所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因此,校本教研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就其现实意义而言,吴刚平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校本教研是对现行教学研究机制系统的调整和改进,使单一自上而一下的教研机制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结合、优势互补、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教研机制扩展和丰富;校本教研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和保护中小学校一长和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改变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仅仅出于执行和服从的被动地
2、位。另外,校本教研还有利于鼓励和调动各方面的教学研究力量支持中小学教学研究,校外教学研究机构可以在为中小学更加直接的专业支持与服务过程中寻找到教研机制创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此外,随着校本教研的推进,学生发展为本、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办学自主权、学校新文化创建等更深层次的观念和问题,将会更加凸显出来。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并不陌生,但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它的意义并未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尤其是从整个基础教育系统来看,校本教学研究还缺乏制度上的规范。目前校本教研中较为普遍存在着只重“成事”,忽略“成人”的问题,即忽略学生
3、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的目标可分为显性和深层两个方面。显性是相对可以观测的、直接的效果,主要以成“事”的方式呈现出来。深层的目标是内在的、并不完全可观测,而且不完全局限在教育上的,改变师生的生存方式,属于“人”的方面。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在学校一级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也在相当程度上逐渐偏离“学校为本”,研究的很多问题往往不是学校自身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反而是校外机构所要求或布置的、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无关或不直接相关的问题,偏向了“校外为本”。庞超在《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及其对策思考》一文中指出五点意见:一是有助于扬名
4、声,但藉此改进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素质更重要;二是需要理论高度,但与自身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更重要;三是需要重视结果,但抓实研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更重要;四是需要理论创新,但围绕课题深入、系统学习更重要;五是需要埋头苦千,但相互之间加强交流、合作更重要;六是需要加强管理,但给予建设性的指导、帮助更重要。目前,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过于关注外在目标的达成,过于关注研究问题的可验证性、实效性,在研究形式上偏重于借鉴,在研究过程中急于求成,过分依赖于专家的帮助与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模式的探求,强调教学实践的可操作性,虽然这样能够很快对教学实践产生一定的促进
5、作用,但容易使教师“沦为”研究的手段,而不是一个能思想、能反思、能发现的研究主体,研究者的主体性未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样教师并不能真正的接受、内化教育理念,培养反思精神和实践技能等,从而影响了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自身的成长。一、概念解析校本教研:“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教育规律决定了校本教研的地位和作用。“校本”主要落实、体现在四个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其中,校本教研是中小学教师就自身教学及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方式并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研究活动。校本培训是
6、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管理是针对学校实际进行管理工作,给学校以管理自主权,要求学校认真分析,甄别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立足于学校实际从事各种管理活动。对四者的关系,郑金洲认为,校本教研是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透在它们之间,起着协调、组织的作
7、用。有效性:“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所谓“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是以校本教研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基础,达到以下3方面的要求:(1)研究目的的强化。校本研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2)研究意识的内化。每一个研究者即教师形成自觉的研究意识。(3)研究成果的转化。一方面,将研究的成果转化到具体的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去,解决日常教学和学校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将已有的实践经验加以提炼,转化为学校的文化,成为学校精神财富和学校品牌的一部分。(一)校本教研的兴起1、“教师成为研究者”运动的推动实际上校本教研是伴随着欧美“教师成为研究者
8、运动”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就己兴起,当时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没有学校参与尤其是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研究,是无法使教育研究成果很好地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的。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第一次提出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