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996023
大小:55.03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1-02
《陈志武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挑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陈志武: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挑战2009年07月07日07:54金羊网作者:陈志武作者为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近年来,尤其是在本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学界、决策层还有民间,都很关注中国社会、中国经济今后的走向。在经济模式方面,在过去这些年里,中国经济主要靠投资,特别是靠政府投资带动。由投资带动以后,就产生很多制造生产能量(产能)。产能增加这么多以后,就得靠出口市场带动整个中国生产链的不断上升,以这种方式给制造业工厂提供销售渠道。但是有一个问题,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出口、对投资的依赖度这么高,如何能够长久维系?这是很多学者和业界人士都在谈论的话题。过去十几年里,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
2、内的许多声音都在呼吁,要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过度依赖出口的现状,必须要调整。但是讲了十几年,到现在,依赖度不仅没降,反而上升。这是为什么呢?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加逼使我们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提了十几年,愿望表达了十几年,但是到目前为止,不仅中国经济没有减少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这种局面反而还恶化了很多?”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从基础制度的角度来阐释:为什么说只要中国还是以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资产、国有土地等)为主体,还是让征税权不受制约,还是让政府在经济中继续唱主角23的话,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就会非常困难。具体而言,本文试图回答以下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经济
3、很难向消费驱动的模式转型,而只能够继续依赖投资、依赖出口?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对于中国而言,GDP增长速度如果低于8%就不行?从上到下的各级政府都在追求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保8”。为什么“保8”对中国这么重要?如果你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通民众或政府官员说,中国必须要保持8%的GDP增长速度,大多数人会觉得很纳闷,如果在美国的话,每年有2%-3%的增长速度,就算很高了,就可以让整个美国社会非常欣欣向荣。但是在中国,只有8%的GDP增长率才能产生足够多的就业,让老百姓感受到足够的增长,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在将中国的GDP增速跟其他私有市场经济的GDP增速做比
4、较之前,大致上应该先把中国的GDP增速除以2,才可做直接比较,否则不可以直接比。其中的原因将在下文详述。第三个问题(此问题与第二个问题有关):为什么中国老百姓的收入增长速度总是慢于GDP的增速?为什么普通人能够感受得到的经济增长没有官方公布的GDP增速那么高?第四个问题:为什么需要8%或更高的GDP增速,才能产生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为什么中国GDP的增长所能带来的就业机会那么少,比其他国家普遍少很多?下文将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2330年后又到转折点首先,我要强调,中国作为以国有制为主导的经济体,在过去30年的成绩总体上还是积极的。这可以从一组数据中看到。1980年时,欧盟的GDP差不
5、多是全球GDP的28%,美国占22%左右,中国那时只有4%左右,虽说中国的人口一直是占全球人口的20%或者是更高。1980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最快,从1980年占世界GDP的4%,到2006年就上升到16%,总共翻了3倍。日本在1980年的时候,其GDP占世界的8。5%左右,但到2006年下降到6%,因为日本在这个期间,除了1980—1990年的快速增长以外,1990年以后基本上呈下降的趋势。所以,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明显成就。当然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尤应提到的一个原因是,在过去30年里,国有制体系确实让政府调动资源很容易,确实能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23,政府投资的能力
6、非常高,大型的建设项目、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工业基地,都很容易建成。特别是当我们将中国与印度做比较时,这一点就更明显了。印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在私有制之下,如果要调动资源,就得像美国一样有非常发达的资本市场,否则就难以兴建大工程。但是,印度处于一个差不多两边都不靠的状态:它既没有非常发达的资本市场,没法像美国的资本市场那样汇集和调动资源,难以调动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资金去发展大的基础设施或制造业项目;它又没法像中国这样,通过政府调动资源,因为印度不是国有制。由于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政府调动资源的便利,印度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可能要比中国差一些。我去年10月去巴西的时候,一次跟出
7、租车司机聊天,他说,巴西政府一旦有钱,不是去想到把他们的机场、高速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做好,而是想怎么把这钱分给老百姓,发给老百姓去花。我就跟他说,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中国政府有了钱,首先想到的不是给老百姓发钱,而是要多盖大楼,修建更漂亮的立交桥、高速公路和铁路。所以,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带来的开支、消费与投资结构是绝然不同的。在过去的30年里,国家对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控制,带来了一些好处。但是,其负作用也很多,到今天甚至是负面后果大于正面,这种模式已使整个经济过于偏爱大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