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700273
大小:192.01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8-10-31
《《国学讲授提纲》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国学导论(讲授提纲)薛新力绪言一、何谓“国学”1、“国学”概念出现的背景。2、从“国粹”、“国故”、“国故学”到“国学”。3、国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称。国学即“一国固有之学”或“一国自有之学”,是在一国历史环境中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学问,这个“历史环境”当然包括了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二、为什么要学习“国学”1、爱国—立国、强国《左传》:“国于天下,有与立焉。”立国的基础是什么呢?章太炎:“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31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
2、而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强国四要素: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水平高、文化有吸引力。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更加要求文化具有民族独特性。2、人类文明转型的需要原始文明(采集狩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轴心期文明与文明的转型。中国的轴心期文明在春秋战国基本形成,完成于汉代。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最典型的东方理性主义,而当下人类文明转型最需要的就是理性精神。3、自我完善知识的自我完善人格的自我完善三、我对学习“国学”的态度1、反对“国
3、学无用”论2、反对“国学万能”论3、坚持“兼容并包,经世致用”的原则31第一章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流变一、秦、汉之际学术文化的基本架构孔子删订六经、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七略》与《汉书艺文志》之关系。国学经典导读:《汉书艺文志》(《七略》之六略三十八种)辑略:六略之总最,大小类目意义,秦汉学术源流(总序、大序、小序)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诗赋略:屈原、陆贾、孙卿、杂赋、歌诗。兵书略:权谋、形势、阴阳、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
4、、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不足一类的少量书则附入性质相近之类,如史书较少则附入“春秋”)二、魏晋以降学术文化的基本架构《七略》与四部互竞时期:王俭《七志》与阮孝绪《七录》、郑默《中经簿》与荀勖《中经新簿》、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隋书经籍志》、《通志艺文略》。31三、清代学术文化的基本架构国学经典导读:《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四部四十四类九十四目经部: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史部: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
5、、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子部:儒、兵、法、农、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集部: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31第二章国学方法论(义理、考据、辞章)国学习惯上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有人把这叫做“国学的分科”,分科即分支学科。其实这分支学科的划分,依据的是不同的方法,所以,义理、考据、词章实为研究国学的不同方法。戴震《与方希原书》:“古今学问之途,其大致有三:或事于理义,或事于制数,或事于文章。事于文章者等而末者也。”曾国藩《
6、家书》:“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曰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曰词章之学。各执一途,互相诋毁。兄之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考据之学,吾无取焉矣。”第一节义理之学一、义理之学重在探究阐释文献的思想意义。二、“义理”之名见于汉代(汉刘向《晏子叙录》:“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汉书·刘歆传》:“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义理”之实则可上溯到先秦,至清代始有“义理之学”一说。(《四库
7、总目》之《四书提要》:“盖考证之学,宋儒不及汉儒;义理之学,汉儒不及宋儒。”)在“国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义理”31的传统,贯彻始终。《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辞”和“志”,即语言和思想,是对应的,互为表里的。魏王肃《孔子家语序》:“自肃成童,始志于学,而学郑氏学焉。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唐代韩愈卫道,侧重性理,对宋代理学影响很大。宋《二程遗书》第十八:“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记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即物而处其当
8、,皆穷理也。”朱熹《答江德功》:“意句俱到,不可移易”,意即“义理”,句即字句。认为“义理”居“宏纲”,“文义训诂”居“微细之间”。金王若虚,考据家,但亦重义理,其《论语辨惑序》说:“解《论语》者不知其几家,义略备矣,然旧说多失之不及,而新说每伤于太过。”《著述辨惑》:“宋人解《书》,惟林少颖眼目最高,既不若先儒之窒,又不为近代之凿,当为古今第一。”认为“太过”与“凿”危害更大。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即是所谓道,心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