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335136
大小:15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8
《《文史通义》中的师道与文道[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史通义》中的师道与文道《文史通义》中的师道与文道李子山【摘要】在清代乾嘉考据学风靡一时之际,书院教师章学诚逆风而行,写了一本令当时学坛振聋发聩的巨著《文史通义》。章学诚天赋鲁钝,但自小学习勤奋,23岁问鼎科场,七试不第,直到40岁才考上举人,次年中进士。先后在多地书院事教谋生。《文史通义》是一部有着120余篇文章的文史论集,从中显示了他的师道和文道。对当时及之后的语文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一、阐述的读书之道对于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二、行文处理之法度颇有益于写作教学;三、他的语言风格,有助于后人借鉴。章学诚的深厚学力和丰富教学经验,不仅仅囿于《文史通义》,他的许多著
2、作,主要如《清漳书院留别条训》《论课蒙学文法》等,对中国的语文教育乃至“浙派语文”的影响,亦是至伟至深,十分难能可贵。【关键词】章学诚文史通义师道文道深厚学力在清代乾嘉考据学独霸学坛风靡一时之际,有一位困顿不堪的书院教师逆风而行,写了一本令当时学坛振聋发聩的巨著——《文史通义》。这位教师就是卓然独立的著名史学家章学诚。这在“浙派语文”研究视野里是应当大书一笔的。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人。父亲章镳于乾隆四年(1739)从上虞县迁家至绍兴府城会稽县善法弄居住。不久,移家于山阴县塔山之阴辛弄(今故居开放,供人参观)。章镳,系乾隆七年(1739)
3、进士。乾隆十七年任湖北应城知县,四年后因断案手软被罢官,贫不能归,遂侨居应城,主讲天门、应城等书院,维持一家生计。章学诚则随父读书。26岁肄业国子监。28岁在京师事大学士朱筠,得以尽览其丰富藏书,并与往来朱门名流学者研讨学术源流及异同,学业遂大进。乾隆四十二年(1777)应乡试中举,翌年中进士。增援授国子监典籍,自称“自以迂疏,不敢入仕”,乃弃去,终身未官。章学诚天赋鲁钝且体弱多病,但学习勤奋,倍于他人。父亲虽历经坎坷,但对儿子的成长竭尽心力,尤其注意培养儿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父亲的熏陶下,章学诚尤好史学,“识趣则不离乎纸笔,性情已情乎史学”“纵览群书,于经训未见领会,
4、史部之书,乍接于目,便似夙所攻习然者,其中利病得失,随口能举,举而不得当”。他从馆师学习期间,曾偷偷尝试将《左传》《国语》等书改编为纪传体史书,后为馆师发觉所阻止。章学诚对史学的爱好和写作的锻炼,为后来撰写《文史通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章学诚于23岁问鼎科场,七试不第,直到40岁才考上举人,次年中进士。父亲病故后,一家十五口的生计落在他身上。他自称“三十年来苦计谋食,借笔墨营生”。先后应聘主讲肥乡清漳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文正书院等,用现代的话说,是一位教龄不短的优秀语文教师了。其间他还应聘主修《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49岁时,投书状元出身的封疆大吏毕沅,欲
5、借毕沅之力编写《史籍考》。次年,毕沅任湖广总督,招章入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后又得毕沅资助,编篡《湖北通志》。章学诚毕生致力于讲学、著述及编修方志。至于《文史通义》一书,在他中举前,于修志时已开始动笔。晚年,他携家带口回到山阴县城辛弄旧房定居时双目失明,只能口授由儿子代笔,直至去世。《文史通义》是一部有着120余篇文章的文史论集。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才由他的儿子章华绂刻印成书。章氏之学,以识见长。自谓“神解精识,能窥及前人所未到处”。此话不夸诞。能见其大,是不局一端,举凡昔人所谓经学、理学、心学、文学之分而综合为一;能见其精,是贵专门,虽合昔人德行、文章、
6、经济、事功诸学而自成一家。(参见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章学诚一生以教书、写作为业。写作虽专事修志,但能总结前人经验与不足,提出修志义例和理论,从而将修志形成一门学问——方志学。章氏《文史通义》中的《史德》《文德》《文理》《师说》等诸篇,对后世教学、写作都产生很大影响。现代学者胡适、郭绍虞等均对其做过深入研究并发扬其要义。章氏《文史通义》的全部意义,另当别论。仅就其写作中所表达的师道与文道,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就很值得我们品味探究。一、阐述的读书之道,对于语文教学很具指导意义章氏在《文史通义》卷三内篇三《文理》中,认为“学文之事”“读书养气之功”是论文的前提,极言读书之重
7、要:“古人论文,多言读书养气之功,博古通经之要,亲师近友之益,取材乐助之方,则其道矣。”以极简要的文字,尽述读书之益:养气、博古通今、亲师近友、取材乐助……确实,“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语)。人的所有的认知识见、精神成长,大多在读书中得到。但是,读书应如何读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章氏指出:“文字之佳胜,正贵读者之自得。”他举例说:“如欲告人衣食之道,当指脍炙而令其自尝,可得旨甘;指狐貉而令其自披,可得轻暖,则有是道矣……”可谓取喻举例浅近,但却要言直中肯肇:一切皆在于“贵在自得”。而不是靠别人的传授,教师的讲说。这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