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考点总结

2017年-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考点总结

ID:22324885

大小:272.50 KB

页数:85页

时间:2018-10-28

上传者:U-21680
2017年-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考点总结_第1页
2017年-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考点总结_第2页
2017年-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考点总结_第3页
2017年-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考点总结_第4页
2017年-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考点总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7年-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考点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2017年 中级经济师考试工商管理考点总结第一章企业战略与经营决策企业战略定义: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在总结历史经验,调查现状,预测未来的基础上,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企业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1、企业战略的特征(1)全局性与复杂性:企业战略根据总体发展的需要制定,追求整体效果;全局是由若干局部组成,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2)稳定性与动态性:企业战略的着眼点是未来,需要考虑长远的利用;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战略要做出修改。(3)收益性与风险性:企业战略能够带来显性或隐性的收益;环境的动态性增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战略的实施具有风险性。2、企业战略的层次(常考点)以宝洁公司为例(1)企业总体战略:以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例如:多产品总战略,洗发水,洗面奶,洗衣粉;多行业总战略,家电行业,房地产行业,食品行业等(2)企业业务战略,竞争战略或事业部战略:以企业某个特定的经营单位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某个特定的经营单位的战略计划。例如:海飞丝事业部,飘柔事业部,潘婷事业部。(3)企业职能战略:在特定的企业的职能部门领域内制定的或实施的战略。例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市场营销部门,财务部门,售后服务部门。(一)企业战略管理内涵1、定义:指企业战略的分析与制定,评价与选择以及实施与控制,使企业能够达到其战略目标的动态管理过程。2、基本任务:实现特定阶段的战略目标3、最高任务:实现企业的使命二、企业战略的制定(新增内容)(一)确定企业愿景、使命与战略目标1、企业愿景定义:是由企业内部成员所制定,借由团队讨论,获得企业一致共识,形成的大家愿意全力以赴的未来方向。———“我是谁?”2、企业使命定义:企业的根本性质与存在理由。———“企业的任务是什么?”摩托罗拉公司的使命:满足企业客户对移动通讯解决方案的所有需求3、企业战略目标定义: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沿其经营方向所预期达到的理想成果。例如,用某一个具体数字(相对数或是绝对数)来表示。2012年联想公司的销售额要到达多少个亿,或者要在世界市场份额中占有的份额达到百分值多少。(二)准备战略方案在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并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后,企业管理者将与企业战略专家及其有关人员参与战略方案的规划,即实现战略目标的详细行动计划。(三)评价和选择战略方案决策者通过对制定的几种方案进行评价和比较后,从中选择一个比较满意的战略方案。三、企业战略的实施1、战略变化分析2、战略方案分解与实施3、战略实施的考核与激励(二)实施模式(常考点)1、指挥型:制定者宣布战略,强制实行(08年第5题)2、转化型:从指令型转变过来3、合作型:决策范围扩大到高层管理中4、文化型:决策范围扩大到企业的较低层次(07年第4题) 5、增长型:战略从基层单位自下而上产生(09年第5题)四、企业战略的控制(一)战略控制的原则(考点):“一保三适”1、确保目标:通过执行战略计划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2、适度原则:控制切忌过度,保持与目标一致性,保持实施方向的正确3、适时控制:选择正确的时机对战略进行修正4、适应性:应视不同业务范围、工作特点制定不同的控制标准和方式(二)战略控制的流程:“定标准,量绩效,查结果,取措施”1、制定绩效标准:控制标准在战略计划指导下建立,是测评实际绩效和预期绩效的尺度2、衡量实际绩效:将企业的实际绩效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看实际绩效是否符合标准,以便采取有效措施。3、审查结果:发现战略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和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的重要过程。4、采取纠偏措施:对于存在偏差的的战略,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三)战略控制的方法(考点)1、杜邦分析法:基于财务指标的战略控制方法。利用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的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和战略实施的状况。2、平衡计分卡: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财务层面:与获利能力有关,主要有营业收入、资本报酬率、经济增加值等。(2)顾客层面:将竞争的顾客和市场,以及业务单位在这些目标顾客和市场中国的衡量指标。指顾客满意度,顾客保持率,顾客获得率,顾客盈利率,以及在目标市场中的份额。(3)内部经营流程方面:管理者要确认组织擅长的关键的内部流程,以吸引和留住目标细分市场的顾客,并满足股东对卓越财务的回报。(4)学习与成长层面:通常指员工满意度,员工保持率,员工培训成本等。3、利润计划轮盘:主要应用于战略业绩目标的制定和战略实施过程控制的战略管理工具。由三部分组成,主要是利润轮盘,现金轮盘,净资产收益率轮盘。第二节企业战略分析一、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一)宏观环境分析(新考点):PEST分析法P:政治环境-------利比亚国家的中国企业的损失E:经济环境----08年经济危机S:社会文化环境--------我国出口到伊斯兰教国家的产品与一般产品的区别(冻鸭)T:科技环境-------3G手机、索尼公司的walkman随身听(二)行业环境分析(常考点)1、行业生命周期(常考点)(1)形成期:较多的小企业,竞争压力小,营销上注重广告宣传(2)成长期:市场迅速扩大,销售额利润迅速增长,注重市场营销和生产管理(3)成熟期:市场饱和,销售额难以增长,注重成本控制和市场营销(4)衰退期:市场萎缩,行业规模缩小,企业数量少,放弃战略或清算战略2、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五力模型(常考点)以娃哈哈纯净水为例(1)新进入者的威胁:进入市场的障碍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本需要、转换成本、销售渠道开拓、政府行为与政策,不受规模支配的成本劣势、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方面。(2)替代品的威胁:替代品的价格越低,质量越好,用户转换成本越低,替代品所能产生的竞争压力就越大。可以通过替代品销售增长率,替代品厂家生产能力与盈利扩展加以描述。(3)供应者的谈判能力:供应者可以通过提价、降低价格或服务的质量来影响企业。 (4)购买者的谈判能力:通过压价、要求提供更好的质量和服务,使竞争者相互倾轧,买方可以极大的影响企业。(5)行业间现有的竞争力: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常常表现为价格、广告、产品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3、战略群体分析群体内的竞争:宝洁公司和联合利华公司群体间的竞争:宝洁公司和联合利华公司VS纳爱斯集团和立白集团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常考点)(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常考点)1、定义: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和能力。2、体现:关系竞争力、资源竞争力、能力竞争力3、评价标准:占用性、持久性、转移性、复制性(二)价值链分析(常考点)1、价值链定义: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那么,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价值创造活动叠加在一起,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2、价值链要素:辅助活动---职能管理、人力资源、技术开发、采购主体活动---供、产、储、销、后3、价值链分析:单项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分析(三)波士顿矩阵(BCG矩阵)波士顿矩阵根据市场增长率和市场份额两项指标,将企业所有的战略单位分为明星、金牛、瘦狗和幼童四大类型,并以此分析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为科学选择企业战略提供参考。业务增长率(现金流出)(1)幼童:业务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低。采取相应的战略为放弃战略或继续投资(市场占有率低,业务增长率高)(2)明星:业务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高。采取相应的战略为投资战略。(3)瘦狗:业务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低。采取相应的战略为清算、转向、放弃战略。(4)金牛:业务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高。采取相应的战略为保持战略。三、企业综合分析(SWOT分析法)定义: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一)分析环境因素:分析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包括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外部环境:O机会T威胁内部环境:S优势W劣势(二)构造SWOT矩阵将调查出的各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构成SWOT矩阵。把重要的、直接的、大量的、迫切的影响因素优先排出来,把间接的、次要的、少许的、暂时的因素排在后面。(三)战略方案与选择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劣势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与企业相结合,得出一些列的可选择的对策。优势劣势类型与选择机会SO使用优势,利用机会WO利用机会,克服劣势威胁ST使用优势,避免威胁WT使劣势最小化避免威胁第三节企业战略一、基本竞争战略(新增内容)(一)成本领先战略:格兰仕微波炉 1、适用范围(多选题):(1)大批量生产:达到经济规模,成本较低(2)较高市场占有率:严格控制产品定价,形成较高的市场份额(3)先进生产设备:提高生产率,成本降低(4)严格控制一切费用开支:降低成本2、实施途径(多选题):(1)规模效应:通过扩大规模使固定成本能在更多的产品分摊,使平均单位成本降低(2)技术优势:新技术能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3)资源整合:增加活动或资源的共享性来获得协同效应(4)经营地点选择优势:接近原材料产地或需求所在地是经营地点的选择优势(5)与价值链的联系:提高价值链整体效益的方法来提高业务活动的效益(6)跨业务相互联系:建立不处于同一价值链上其他业务的合作关系来充分利用资产。(二)差异化战略:苹果公司的IphoneIpadIpod1、适用范围(多选题):(1)较强研发能力:具有一定数量的研发人员,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创新眼光,不断在产品和服务中创造出独特性(2)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产品和服务上具有领先的声望(3)很强的市场营销能力:企业内部的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职能部门有很好的协调性2、实施途径(多选题):(1)产品质量不同实现差异化:产品质量优异产生较高的产品价值,提高销售收入,获得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利润(2)提高产品可靠性:绝对的可靠性,甚至在出现意外故障时,也不会丧失使用价值(3)产品创新:拥有研发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吸引顾客(4)产品特性:产品中如果包含顾客需要而其他产品不具有的某些特征,会产生别具一格的形象(5)产品名称不同:名称或品牌本身就能对顾客产生很强的吸引力(6)提供不同服务:以质取胜,以服务取胜,是世界卓越企业的共同战略。(三)集中战略:我国手机在印度市场的“三卡三待,四卡四待”手机1、适用范围(多选题):(1)有特殊需求的顾客:有特殊需求的顾客或某一地区有特殊需求的顾客(2)没有竞争对手在此目标市场:(3)经营实力较弱:不足以追求广泛的市场(4)目标市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市场容量、成长速度、获利能力、竞争强度具有吸引力2、实施途径(多选题):(1)产品系列:选择产品系列的某一部分作为经营的重点(2)细分市场选择重点客户:将经营重心放在不同需求的顾客群上(3)市场细分选择重点区域:按照特定地区的需要实现重点经营(4)发挥优势集中经营:将经营重点放在特定的细分市场,有重点的进行研究开发二、企业成长战略(新增内容)(一)密集性成长战略定义:指企业在原有业务范围内,充分利用在产品和市场方面的潜力来求得的战略。1、市场渗透战略:企业通过更大的市场营销努力,提高现有产品或服务在现有市场上的份额,扩大产销量及生产经营规模,从而提高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优势劣势机会SO使用优势,利用机会WO利用机会,克服劣势威胁ST使用优势,避免威胁WT使劣势最小化避免威胁(1)实施条件: ①企业产品或服务未达到饱和②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率还可以显著提高③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出现下降时④随着销售力度的增加,销售量成上升趋势⑤通过市场渗透战略带来市场份额的增加,使企业达到销售规模,且这种规模带来显著的优势(2)实施途径:①增加现有产品的使用人数,通过转化非使用者、发掘潜在的使用者、吸引竞争对手的顾客方式实现②增加现有产品的使用量,通过增加对产品的使用次数,增加每次的使用量的方式实现③增加产品的新用途,通过增加产品的主要用途或附带用途的方式④增加现有产品的特性,通过产品换代,产品改良方式实现2、市场开发战略:密集型成长战略在市场范围上的扩展,是将现有产品或服务打入市场的战略。(1)实施条件:①在空间上存在着未开发或未饱和的市场区域②企业获得新的、可靠的、经济的、高质量的销售渠道③企业拥有扩大经营所需的资金、人力、和物质资源④企业生产能力过剩⑤企业的主营业务是全球化惠及的行业(2)实施途径:①在当地发掘潜在顾客,进入新的细分市场②在当地开辟新的营销渠道③开拓区域外部或国外市场3、新产品开发战略:企业在现有市场上通过改造现有产品或服务,或开发新产品、服务而增加销售量的战略。(1)实施条件:①企业拥有很高的市场信誉度②企业参与的行业属于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行业③企业所处的行业属于高速增长,必须进行产品创新以保持竞争优势④企业在产品开发时,提供的新产品能够保持较高的性能价格比,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⑤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不断进行创新⑥拥有完善的新产品销售系统(2)实施途径:①产品革新②产品发明(二)多元化战略(常考点)(一般是不同行业企业间的并购)1、相关多元化:指企业进入与现有产品或服务有一定关联的经营领域,进而实现企业规模扩张的战略。(1)类型①水平多元化:在同一专业范围进行多种经营例如:力帆生产摩托车和汽车,一汽集团生产轿车、卡车②垂直多元化:企业沿产业价值链延伸经营领域例如:宝钢炼钢企业向采矿业或轧钢装备业的延伸③同心多元化:以市场或技术为核心的多元化例如:海尔以家电市场为核心,生产冰箱,空调,电视,洗衣机等(2)适用条件①企业将生产能力从一种业务转向另外一种业务②企业可以将不同的相关业务合并在一起 ③企业在新的业务中可以借用企业品牌的信誉④企业能够创建有价值的竞争能力的协作方式实施相关的价值链活动2、非相关多元化:又称无关联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进入现有产品或服务在技术市场等方面没有任何关联的新行业或新领域的战略。例如:中国烟草进军房地产行业,海尔进军医药行业,国美进军房地产行业适用条件:①当企业在行业逐渐失去吸引力,企业销售额和利润下降②企业没有能力进入相关行业③企业具有进入新行业所需的资金和人才④企业有机会收购一个良好投资机会的企业(三)一体化战略:(一般是同一行业企业间的并购)定义(理解):又称企业整合战略,是指企业有目的的将相互联系密切的经营活动纳入企业体系中,组成一个统一的经济组织进行全盘控制和调配,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战略。即企业充分利用已有的产品、市场、技术的优势,向经营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一种战略。1、纵向一体化:扩大单一的经营范围,向后延伸进入原材料供应经营范围,前延伸可以直接向最终使用者提供最终产品。(1)前向一体化:指通过资产纽带或契约方式,企业与输出端企业联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组织,从而达到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及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目的的战略。例如:格力公司与当地家电经销商共同建立格力专卖店(2)后向一体化:指通过资产纽带或契约方式,企业与输入端企业联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组织,从而达到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及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目的的战略。例如:吉利汽车收购澳大利亚一家生产发动机的企业永久自行车收购一家轮胎企业2、横向一体化:定义: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而通过资产纽带或契约方式与同行业企业进行联合的一种战略(1)吸收合并即兼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中,其中一家企业兼并了其他企业,被吸收企业解散,并依法办理注销登记,丧失法人资格,被吸收企业的债权、债务由吸收企业继承,吸收企业的登记事项发生了改变,也应当依法办理登记手续。例如:国美收购永乐、大中,原来的永乐公司和大中公司法人地位消失(2)新设合并: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设立一个新的企业,原合并方企业解散,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由合并后新设立的企业继承,合并方依法办理企业注销登记,合并方同时放弃法人资格,并办理新设企业的登记,成立一家新企业。例如:A+B===C,A和B两家公司合并,A、B公司法人地位消失,形成一家新的公司C(3)收购:指一家企业收买企业部分或全部股份,从而取得另一家企业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的产权交易行为。收购中,被收购企业的法人地位不消失。例如:吉利收购沃尔沃的100%的股权,但是沃尔沃的法人地位不消失。①股权收购:参股、控股、全面收购②资产收购:收购方不成为被收购企业的股东(四)战略联盟(新增内容)1、股权式战略联盟:通过合资或相互持股等股权交易形式构建的企业战略联盟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合资企业和相互持股。(1)合资企业: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而建立的企业。例如:诺基亚西门子公司是由诺基亚公司和西门子公司双方共同出资50%组成的企业,属于合资企业(2)相互持股:各方为加强相互联系而持有对方一定数量的股份。 例如:甲公司持有乙公司20%的股份,同时乙公司也持有甲公司20%的股份,甲乙公司属于相互持股公司2、契约式联盟:通过契约交易而构成的战略联盟。(1)技术开发与研究联盟:可获得充分的资金或自己缺少的技术,减少开发新技术或技术应用于生产的风险例如:微软和诺基亚公司的联盟(2)产品联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增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实力,通过联合生产,贴牌生产,供求联盟,生产业务外包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价值。例如:贴牌生产,耐克公司在中国的合作者(3)营销联盟:通过联盟伙伴的分销系统增加销售,从而绕过各种贸易壁垒,迅速开拓市场,赢得顾客,其具体形式有特许经营,连锁加盟,品牌营销,销售渠道共享等。例如:特许经营,麦当劳,肯德基(4)产业协调联盟:建立全面协调和分工的产业联盟体系,避免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例如:高新技术产业间的联盟三、企业稳定战略定义:企业受经营环境和内部条件资源的限制,企业基本保持目前的资源分配和经验业绩水平的战略。(一)无变化战略:企业内外环境没有重大变化;企业并不存在重大经营问题或隐患,没有必要调整战略(二)维持利润战略:一般在企业不景气时采用,注重短期效果而忽略长期利益(三)暂停战略:在一段时间内降低企业目标和发展速度,重新调整企业内部各要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管理整合。(四)谨慎实施战略:降低战略方案的实施进度,根据情况的变化谨慎实施或调整战略规划和步骤。四、企业紧缩战略(常考点)定义:企业从目前的经营战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且偏离起点较大的一种战略(一)转向战略:企业要缩小产销规模和市场规模;有新发展机会,要缩小原有投资;企业财务状况下降时例如:步步高公司由VCD转向手机(二)放弃战略:将企业的一个或几个部门转让、出卖或停止经营。例如:TCL出售TCL国际电工事业部,格力公司出售罗西尼表(三)清算战略:卖掉其资产或停止整个企业的运行而终止企业的存在例如:亚细亚商场的清算第四节企业经营决策一、企业经营决策概念和类型(一)概念:指企业通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合理方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整个过程。1、决策要用明确的目标2、决策要有多个可行方案供选择3、决策是建立在调查研究、综合分析、评价选择的基础上的(二)类型(常考点)按照时间分类: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按照重要性分类:总体决策、业务决策、职能决策按照环境分类: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按照决策目标层次: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二、企业经营决策要素1、决策者。决策者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主体,是决策最基本的要素 2、决策目标:指决策要达到的目的3、决策备选方案:企业有可能有多种方案供领导者选择,构成了决策的备选方案。4、决策条件:决策过程中面临的时空状态,即决策环境。包括资源的供给和限制,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制约,特别是时间的选择。5、决策结果:决策实施后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三、经营决策的流程(一)确定目标阶段:企业经营决策的前提,建立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二)拟定方案阶段:拟定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可行方案,供择优采用,才能得到最佳的决策。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是决策的基础。(三)选定方案阶段:确定合理的选择标准和合理的选择方法。是决策的最关键一步,是决策的决策。(四)方案实施和监督阶段:企业要制定出能够衡量方案进展状况的测量目标和具体步骤,以有效的监督及时发现方案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五)评价阶段:对方案的执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以便于及时发现新问题、新情况,找出原因,为下一次决策做出必要参考。四、经营决策的方法(常考点,重点,难点)(一)定性决策1、头脑风暴法:又称思维共振法,即通过有关专家的信息交流,引起思维共振,产出组合效应,从而形成创造性思维。“敞开思路,畅所欲言”2、德尔菲法:美国兰德公司首创。以匿名方式通过几轮函询征求专家的意见,预测组织小组对每一轮的意见进行汇总处理后再发给各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以提出新的论证。关键:选好专家;专家人数10----50人;拟好意见征询表3、名义小组法:以一个小组的名义进行集体决策,而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小组讨论,要求每个与会者把自己的观点贡献出来,其特点是“背靠背,独立思考”(二)定量决策方法1、确定型决策:在稳定可控条件下进行决策,只要满足数学模型的前提条件,模型就能给出特定的结果。(1)线性规划法定义:在线性等式或不等式的约束条件下,求解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做小值的方法。步骤:确定营销目标的变量;列出函数方程;找出实现目标的的约束条件;找出使目标函数最优的可行解(2)盈亏平衡点法(量本利分析法或保本分析法)方法特点:把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然后与总收益进行对比,以确定盈亏平衡时的产量或某一盈利水平的产量。公式推导:P利润=S-C=P×Q-(F+V)=P×Q-(F+v×Q)=(P-v)×Q-F其中:P利润——利润S——销售额C——总成本P———销售单价F——固定成本V——变动总成本v———单位变动成本Q——销售量盈亏平衡点又称保本点,或盈亏临界点,指在一定销售量下,企业的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即利润为零P利润=0,即(P-v)×Q0-F=0计算可得:盈亏平衡点基本公式Q0=F/(P-v)公式变形1:F=Q0×(P-v)公式变形2:P=(F/Q0)+v公式变形3:v=P-(F/Q0)考点:公式有四个变量,给出其中三个,求另外一个2、风险型决策 定义:也叫统计型决策、随机型决策,指已知决策方案所需的条件,但每种方案的执行都有可能出现不同后果,多种后果的出现有一定的概率,即存在着风险。知道每种方案出现的概率。(1)决策收益表法公式:期望值=损益值×概率(期望值是一种特殊的平均值)步骤:①确定决策目标②根据环境对企业的影响,预测自然状态,估计发生的概率③根据自然状态的情况,充分考虑企业的实力,拟定可行方案④根据不同可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的资源条件,生产经营状况,计算损益值⑤列出决策收益表⑥计算可行方案的期望值⑦比较各方案的期望值,选择最优方案(2)决策树分析法公式:方案净损益值=∑(损益值×概率值)×经营年限-该方案投资额定义:将构成决策方案的有关因素,以树状图形的方法表现出来,并据以分析和选择的方法。以损益期望值为依据,比较不同方案的损益期望值,决定方案的取舍。比较适合分析复杂的问题。步骤:①绘制决策树图形:②计算每个每个结点的期望值,计算公式:状态结点期望值=∑(损益值×概率值)×经营年限③剪枝,即进行方案的优选,把期望值小的方案枝剪掉,计算公式:方案净损益值=该方案状态结点的损益期望值-该方案投资额总公式:方案净损益值=∑(损益值×概率值)×经营年限-该方案投资额3、不确定型决策定义:指面临的自然状态难以确定,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也无法预测的条件下所做的决策。(1)乐观原则:决策者以各方案的在各种状态的最大值为标准,在各方案的最大损益值中取最大者作为对应的方案,即大中取大。(2)悲观原则:指决策者在进行方案取舍时以每个方案在各种状态下的最小值为标准,再从各方案的最小值中取最大者对应的方案,即小中取大。(3)折中原则:决策者既不是完全的保守者,也不是极端的冒险者,而是在介于两个极端的某一位置寻找决策方案,关键是乐观系数α。决策步骤:①找出各个方案的最大值和最小值②决策者确定乐观系数α(0<α<1)③用给定的α和各方案对应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各方案的加权平均值④取加权平均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公式:加权平均值=最大值×乐观系数α+最小值×(1-乐观系数α)(4)后悔值原则:后悔值指在某种状态下因选择某方案而未选取该状态下的最佳方案而少得的收益。大(最大后悔值)中取小原则公式:后悔值=最大损益值—该状态下各个损益值(5)等概率原则:假设每种状态有相等的概率,通过比较每个方案的平均值来进行方案的选择。公式:平均值=∑损益值×1/n 第二章公司法人治理结构1.公司定义:由两个以上投资主体(特殊情况为一个投资主体)依法集资联合组成,具有独立的注册资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企业。2.公司法人的特点:①资合的性质:投资者所有的企业②承担有限责任:以其拥有的股权或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业务由经营机构来执行,与股东和出资人没有关系3.我国公司的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4.公司治理的内涵(一)道德风险1、定义: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交易一方参与人不能观察另一方的行动或当观察监督的成本太高时,一方行为变化导致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2、产生原因:①签订合约前对信息是了解的,但是对合约签订后将发生的事情预见是不完全的②尽管可以通过签订合约来约束代理人,但是合约的谈判、签订、和合约的履行都要花费成本。(二)现代企业治理的核心:控制权。控制权的内容:经营决策权、监督权、企业剩余索取权(合约中没有规定的那部分控制权)①如何配置和行使公司的控制权②如何评价和监督董事会、经理层和员工③如何设计和实施公司的激励机制(三)公司治理定义:公司管理层为履行股东的承诺、承担自己相应的职责,通过一系列的内部和外部机制对企业责、权、利的分配与协调。5.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机构员工监事会(股东和职工代表)(一)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和监督机制1、主要机制:一股一票制。2、补充机制:解决一股一票制的缺陷①累加表决制:股东可以将自己的有效表决权集中投向自己同意或否决的议案。有利于提高中小股东在公司决策中的影响力,提高民主化水平。②代理投票制:小股东可以将自己的投票权委托给某一个代理人集中行使。可以将众多分散投票权集中起来使用,提高了提高中小股东在公司决策中的影响力,客观上形成了对大股东的制衡。(二)股东对经理阶层的激励和监督机制1、激励机制:高薪、奖金、配股(经理人员获得一定股权)2、监督机制:工作绩效考核和评价、监事会的监督(三)独立董事制度及其实施独立董事是指与所服务企业既没有投资关系,也没有商业关系和亲情关系的外部董事。一般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行业经验,对于科学决策能够起到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三、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多选题)定义:通过企业外的规范化市场竞争机制,给企业经营带来压力,刺激企业经营者努力工作,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而且是唯一的所有者,股东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一)产品市场竞争相关产品价格成为公众信息,所有者可以通过产品价格考核经营管理人员。这给经理人员很大压力,促使他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二)资本市场的竞争资本市场也就是股票市场,会给经理人员很大压力,时刻保持警惕防止股票价格的下降和恶意被他人并购。(三)经理市场的竞争市场会根据经理过去的业绩和努力来评价他的真实能力,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四)政府法规和社会伦理的约束 例如,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暴露的经济丑闻,以及某些公司CEO和CFO串通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等,社会公众和政府法规都对这方面做出了惩罚。四、公司治理的基本模式(一)股东控制型治理机制股东实质性的掌握企业的控制权,经理人员则只负责日常的经营活动。1、主要特点:家族类企业或规模较小的企业,股东处于绝对控制地位2、主要代表:韩国(如三星电子公司)和东南亚国家(二)经理控制型治理机制经理控制型机制是指公司经理人员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公司在治理上表现出来的明显的经理控制和强烈的市场导向特点。1、主要特点:(1)美国大公司一般不设立监事会,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利机构(2)美国大公司的股权分散,大股东无心控制企业(3)相关的法律制度鼓励股东的市场化行为。(4)美国公司对经理的控制权主要通过证券市场的股票交易活动进行。①股东“用脚投票”,即通过买卖股票来表示对经营的态度②市场收购或接管③经理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对经理的监督和约束。2、主要代表:美国(例如美国通用公司的前CEO杰克韦尔奇)(三)主银行相机治理机制1、主银行定义:指与企业保持长期和稳定关系的特定银行。2、主银行相机治理机制定义:在公司财务正常情况下,由经理人员掌握企业的控制权,主银行通过企业的资金支持支付结算和向企业派员等方式对企业实施监控。当公司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时,主银行就接管企业,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3、主要特点:大股东一般是法人股东(企业或机构以法人财产投入企业而形成法人股权)4、主要代表:日本(例如日本的三菱公司)(四)股东和员工共同控制型治理机制1、定义:由股东和员工共同掌握企业的控制权,通过民主的方式参与企业决策,并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而专业的经理人员则负责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2、主要特点:较好的解决了股东和员工的利益3、主要代表:德国德国的三大权利机构:股东会、监事会(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所有权或产权:指经济主体对稀缺资源所拥有的一组权利的集合,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利(一)公司的原始所有权1、定义:股东对投入资本的终极所有权,表现为股权。2、股权的权限(多选题)(1)对股票的所有权和处分权,包括馈赠、转让、抵押(2)对公司的参与权,通过选举董事会间接参与公司管理(3)对公司收益参与分配的权利:获得股息和红利的权利,以及公司清算后分得剩余财产的权利(二)公司的法人财产权1、定义:在公司设立时出资者依法向公司注入的资本金及其增值和公司经营期间负责所形成的财产构成。2、特点(1)公司法人财产权归属出资者(股东):当公司解散时,所剩余的财产按出资者比例归还出资者(2)公司的法人财产和出资者的其他财产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公司破产时,与出资者个人的财产无关系(3)出资者不能支配公司财产,也不得抽回,只能依法转让财产 (三)公司财产权的两次分离1、原始所有权与法人产权的分离①原始所有权:公司出资者的所有权转化为原始所有权,失去了对公司财产的实际占有权和支配权②法人产权:公司作为法人对公司财产的排他性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转让权。(派生所有权,是所有权的经济行为)③区别:原始所有权体现为财产最终归股东所有法人产权体现为财产由法人占有、使用和处分2、法人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①经营权:对公司财产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是相对于所有权而言的。②区别:经营权内涵小,不包括收益权,而法人产权包括收益权经营权的财产处分权受到限制,一般说经理无权自行处理公司财产。经营权要由董事会决定经理的职权二、公司经营者(一)公司经营者及其特征1、经营者定义:是指在一个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中承担法人财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对法人财产拥有绝对经营权和管理权,全面负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由企业经理人市场中聘任,以年薪、股权、期权等为获得报酬主要方式的经营人员。2、特征:①经营者的职业化,形成企业家群体和企业家市场②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③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素养④是公司的高级雇员,受股东委托的企业经营代理人⑤权利受到董事会委托的范围限制(二)经营者对现代企业的作用(4个有利于)1、有利于企业获得关键性资源,包括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2、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3、有利于企业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4、有利于完善公司管理制度(三)经营者的素质要求1、精湛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决策能力、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最为重要2、优秀的个性品质,理智感和道德观3、健康的职业心态,自知和自信;意志和胆识;宽容和忍让;开放和追求(四)经营者的选择方式1、内部选拔①减少了信息不对称②有利于激励内部干部的进取精神和工作热情③非市场的特征,不是企业家市场上的签约活动2、市场招聘①具有特定的思想体系②选择范围广③企业家人力资本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具有垄断性(五)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1、报酬激励:年薪制、薪金与奖金相结合,股票激励,股票期权股票期权:以合同的方式授予经理人员在有效期内按照约定价格购买和出售一定数量公司股票的选择权利。2、声誉激励:给予相应的社会地位3、市场竞争机制: ①市场竞争机制具有信息显示功能。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以通过各种指标显示出来,可以体现出企业家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②市场竞争机制中的优胜劣汰对企业家位置形成威胁。三、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一)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①经营者的权利受到董事会限制,如有超越权限的决策或重大决策需要向董事会报请进行决策。②经营人员有义务和责任依法经营好公司事务,董事会有权对经营人员进行监督和评价,并据此作出奖励和激励的决定,也可以给予解聘。(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人员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1、股东作为所有者,掌握着最终的控制权。可以决定董事会人选,并有推选或起诉某位董事的权利,但是一旦授权董事会后,股东就不能随意干涉董事会的决策了。2、董事会拥有支配法人财产的权利和任命,指挥经营人员的权利,但是董事会对股东负责,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3、经营人员受聘于董事会,经营业绩受到董事会的监督和判定。一、股东概述(一)股东的含义:指持有公司资本的一定份额并享有法定权利的人。1、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持有公司资本的一定份额,据此而拥有所有权,对公司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2、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持有公司股份,据此而享有所有权,对公司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二)股东的分类和构成1、发起人股东与非发起人股东发起人股东:指参加公司设立活动并对公司设立承担责任的人。其特点有:①对公司设立承担责任:对设立行为所产生的债务和费用负连带责任;公司不能成立时,对认股人已缴纳的股款,负返还股款并加算银行利息的连带责任;在公司设立过程中,由于发起人的过失致使公司利益受损失的,对公司拟承担赔偿责任。②股份转让受到一定限制:《公司法》规定,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的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③资格的取得受到限制:自然人具备完全行为能力;法人是法律上不受限制者;发起人的国籍和住所受一定限制,公司法规定,发起人中必须一半以上在中国有住所。2、自然人股东与法人股东①自然人股东:包括中国公民和具有外国国籍的人,作为发起人股东,具有完全行为能力,②法人股东:通过出资设立公司或继受去的其他公司的出资、股份而成为公司股东。包括企业法人,社团法人以及各类投资基金组织和代表国家投资的机构。(三)股东的法律地位1、股东是公司的出资人①必须履行出资义务,公司设立和增加资本时,要履行义务②是公司资本的提供者③享有股东权利,如资产受益者、重大决策权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2、股东是公司经营的最大受益人和风险承担者①股东是典型的投资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②既是最大收益人,也是风险承担者。股东权实现的不确定性(股利不确定)、劣后性(股利和公司剩余财产分配劣后于普通债权和职工债权----工资)3、股东享有股东权:财产收益和参与公司管理4、股东承担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或持有的股份为限,对公司债务间接承担有限责任。5、股东平等所有股东按其所持股份的性质、内容、和数额平等的享受权利。 (四)股东的权利(多选题)1、股东会的出席权和表决权2、临时股东大会召开的提议权和提案权3、董事监事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4、公司资料的查阅权5、公司股利的分配权6、公司剩余财产的分配权7、出资、股份的转让权8、其他股东转让出资的优先购买权9、公司新增资本的优先认购权10、股东诉讼权(五)股东的义务1、缴纳出资①缴纳出资义务的内容:出资形式、出资数额、出资期限、出资程序②不履行出资义务要承担责任,情节严重者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③不得抽回出资义务。若有抽回,则处以抽逃出资额的5%——15%的罚款。2、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承担有限责任3、遵守公司章程4、忠诚义务:①禁止损害公司利益;②考虑其他股东利益;③谨慎负责的行驶股东权利及其影响力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一)股东会的性质及其职权1、性质:最高权力机构2、职权:①决定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②选举和更换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监事,决定他们的报酬③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④审议批准监事会或监事的报告⑤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⑥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⑦对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⑧对公司发行债券作出决议⑨对公司分立、解散、清算或变更公司形式作出决议⑩修改公司章程(二)股东会的种类及召集1、股东会的种类:首次会议、定期会议、临时会议2、首次会议的议程①讨论并通过公司章程②选举董事会成员③选举公司监事会成员或监事3临时会议:①代表1/10以上表决权的股东提议召开临时会议 ②1/3以上的董事或监事提议召开临时会议的(三)股东会决议1、普通决议:1/2以上的表决权的股东通过2、特别决议:绝对数通过,一般是2/3①股东会作出修改章程②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③公司分立、解散、清算或变更公司形式作出决议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一)股东会的性质及其职权1、股东大会是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由股东在公司中的地位决定的2、股东大会职权与责任有限公司股东大会的职权类似(二)股东会的种类及召集1、种类:年会和临时会议①年会:公司法规定,股东大会应当每年召开一次年会②临时股东大会:董事会人数不足法律规定人数的2/3;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实收股本总额1/3;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0%以上的股东请求时;董事会认为有必要时;监事会临时提出召开;公司规定的其他章程。2、股东大会会议的召开①股东大会的召集和主持。董事长——副董事长——推举的一名董事董事会不能举行的,可以召开监事会;监事会不招集和主持的超过90天的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自行召开。②股东出席会议。可以委派代理人(代理人由股东授权委托书,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表决权)3、临时提案的提出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3%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在股东大会开10日前提出临时提案提交董事会。董事会两日后通知其他股东,将该提案提交股东大会审议。(三)股东大会的决议方式1、股东行使表决权的一句:一股一权2、普通决议与特别决议的方式:普通决议:半数通过特别决议:2/3以上3、累计投票制:指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或者临时监事时,每一股份拥有与应选董事或监事人数相同的表决权,股东拥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使用。作用:可以选出自己信任的董事或监事,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大小股东的利益,四、国有独资公司的权利机构国有独资公司只有一个股东,不设股东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股东会的职权。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和发行公司债券,必须要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一、董事会制度(一)董事会的地位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执行机构(二)董事会的性质1、代表股东对公司进行管理①董事会成员董事由股东选举产生②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向股东汇报工作,接受监督③董事会必须代表股东利益,反映股东意志,不得违背公司章程,不得违背股东会决议 2、公司的执行机构①内部事务:贯彻股东会议;召集股东会,任免公司高级管理人员②外部事务:代表公司进行交易,实施法律行为3、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①公司经营计划②投资方案③公司管理机构的设置④高级管理人员的任用⑤公司的重要规章制度4、公司法人的对外代表机构对外代表公司整体5、公司的法定常设机构①董事会成员固定、任期固定且任期内不能无故解除②董事会决议内容多为重大事项,会议召开次数较多③设置专门工作机构处理日常事务(三)董事会会议1、形式: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①定期会议:每年度至少召开2次②临时会议:代表1/10表决权的股东,1/3以上的董事或监事提出,董事长应在10日内,召开和主持董事会会议2、董事会议召集和主持——提前10日通知全体董事3、董事会的决议方式①一人一票原则(股东大会:一股一票)②多数通过原则(1/2以上)(四)董事会的职权(与股东大会的最终决定权区别)1、股东会的合法召集人2、执行股东会的决议3、决定公司的经营要务4、为股东会准备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5、为股东会准备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6、为股东会准备增资或减资方案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7、制定公司合并分立解散的方案8、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9、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并决定报酬事项10、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一)董事会的组成及董事的任职资格1、成员组成:3-----13人,国企中需要有职工代表2、任职资格,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①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②因贪污、受贿、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未满5年,或者因犯罪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未满5年③ 担任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厂长、经理,对该公司企业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破产清算之日起未逾3年④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为满3年⑤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偿还的(二)董事的任期与义务1、任期:任期由公司章程规定,每届不得超过3年,任期届满,可以连任2、义务:遵守章程,执行业务,忠诚,维护公司利益,不得商业交易,不得利用职务谋取私利,不得收受贿赂,不得侵占公司财产,不得以公司名义为本人、股东和个人提供债务担保(三)董事会的性质及职权1、性质:董事会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执行机构和决策机构,是对内执行公司业务、对股东会负责,对外代表公司的常设机构。2、职权:①召集股东会会议,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②执行股东会的决议③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④制定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方案⑤制定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⑥制定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⑦制定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方案⑧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⑨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⑩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四)董事会的议事规则1、会议主持:一般是董事长------副董事长-----半数以上推荐的一名董事2、会议类型:定期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和临时会议(必要时)3、会议表决:一人一票制三、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一)董事会的组成及董事的义务1、董事会的组成:成员5----19人,任期每届不得超过3年。任期届满,可以连任。2、董事的义务:①忠实义务:自我交易之禁止;竞业禁止;禁止泄露商业机密;禁止滥用公司财产②注意义务:董事有义务对公司履行作为董事对公司的职责,履行义务必须是诚信的,行为方式必须使他人合理的相信,为了公司的最佳利益并尽普通谨慎之人在类似的地位和情况下所应实施的行为。制定法上的注意义务:特指公司制定法以外的其他法律对董事义务所做的规定非制定法上的注意义务:基于公司董事的身份,基于公司特殊的商业性质所产生的注意义务。(二)董事会的性质及职权1、性质: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执行股东会的决议,负责公司的经营决策2、职权:在法定范围内,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使决策权利;任命经理来执行公司的日常经营事务,经理对董事会负责(三)董事会的议事规则与决议方式1、议事规则:“一人一票”制2、会议类型:定期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和临时会议(必要时)3、有权提出临时会议的人员:代表1/10以上的股东和1/3以上的董事或监事董事长应在10日内,召集和主持董事会会议 (四)独立董事1、任职资格:独立性和任职条件以下人员不得担任独立董事:①公司任职人员及其直系亲属、主要社会关系的②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1%以上的股份或上市公司前10名股东中的自然人股东及其直系亲属③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的股份或上市公司前5名股东中的自然人股东及其直系亲属④最近一年内曾经有前三项所列举情形的人员⑤为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人员。⑥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⑦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人员任职条件①具备上市公司董事的资格②具有要求的独立性③具备上市公司运作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④具有5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⑤公司规定的其他章程2、独立董事的人数要求是至少1/3,但是实际中应尊重公司与股东自治及市场的自由选择3、独立董事的职权①重大关联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后,提交董事会讨论②向董事会提议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③向董事会提请召开股东大会④提议召开董事会⑤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⑥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向股东征集投票权此外还有以下权利:①提名任免董事②聘任或解聘高级管理者③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④发生总额高于300万元的事项或高于净资产的5%的借款或者其他资金来往⑤独立董事认为可能损害中小股东的事项⑥公司规定的其他事项4、独立董事的义务:诚信和勤勉四、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会(一)董事会的特征1、董事会是国有独资公司的执行机构2、公司章程制定方式:①由国资监管机构制定②由董事会制定并报国资委批准(二)董事的身份1、国资监管机构委派2、职工代表大会的选举(三)董事会的组成与任期1、组成:国资监管机构委派董事和职工代表大会的选举代表 成员为3-------13人,其中要有职工代表2、任期:每届不得超过3年一、经理机构的地位(一)经理结构:辅助业务执行机构(董事会)执行业务经理必须服从董事会,服从董事会的指挥和监督(二)经理和董事会的关系:控制是第一性的,合作是第二性的。二、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经理机构(一)经理机构的职权(与董事职权相区别)1、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2、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和投资方案3、拟定公司管理机构设置方案4、拟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5、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6、提请聘任或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7、聘任或解聘除应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的管理人员8、公司章程和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9、有权列席董事会会议(二)经理的义务与责任义务:谨慎、忠诚、竞业禁止(三)经理的选任与解聘由董事会决定,对经理的任免及报酬决定权是董事会对经理实行的监控手段。三、国有独资公司的经理机构(一)经理机构由董事会决定(二)经理的职权与义务经国有独资监督管理机构的同意,董事会成员可以兼任经理经理的职权与义务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同一、监事会制度(一)监事会定义:是公司的监督机关,是由股东会(职工)选举产生并向股东会负责,代表股东对公司经营(公司财务及董事、经理人员履行职责行为)进行监督的机关。(二)监事会主要职能:1、公司内部的专职监督机构:监事会具有完全独立性,不受其他机构干预;监督职权具有平等性,无差别。2、监督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以董事会和总经理为主要监督对象3、监督形式多种多样:会计监督和业务监督;事后监督和事前事中监督4、业务监督:①通知经营管理机构停止违法行为;②随时调查公司的财务状况;③审核董事会编制的各种报表,并把审核意见向股东大会报告;④提议召开股东大会二、有限公司的监督机构(一)监事会的组成1、成员: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不低于1/3,具体数字由公司章程决定)设有监事会的,人数不少于3人;无监事会的,监事可以1—2名 董事和高级管理者不得兼任监事2、任期:每届任期3年,任期届满可以连任。(二)监事会的性质及职权1、检查公司财务2、对董事和高级管理者进行监督,对违法的董事和高级管理者提出罢免的建议3、当董事和高级管理者损害公司利益时,要求他们予以纠正4、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议5、向股东会议提出议案6、可以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7、公司规定的其他职权(三)监事会的议事规则1、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监事可以提议召开临时监事会议2、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由公司章程规定3、会议决议方式:半数监事通过三、股份有限公司的监督机构(一)监事会的组成1、成员: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不低于1/3,具体数字由公司章程决定)设有监事会的,人数不少于3人;董事和高级管理者不得兼任监事2、任期:每届任期3年,任期届满可以连任。(二)监事会的性质及职权1、检查公司财务2、对董事和高级管理者进行监督,对违法的董事和高级管理者提出罢免的建议3、当董事和高级管理者损害公司利益时,要求他们予以纠正4、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议5、向股东会议提出议案6、可以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7、公司规定的其他职权(三)监事会的议事规则1、类型: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定期会议每6个月至少召开一次,监事可以提议召开临时监事会议2、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由公司章程规定3、会议决议方式:半数监事通过四、国有独资公司的监督机构制度: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派出监事组成专门外部监管机构对公司进行监督。国务院国资委是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一)监事会的组成1、成员:监事会成员人数不得少于5人,包括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管理机构派出的专职监事和职工代表出任的兼职监事。职工代表比例不得低于不低于1/3,具体数字由公司章程决定。2、监事会主席的职责①召集和主持监事会议②负责监事会的日常工作③审定签署监事会的报告和其他重要文件④其他职责(二)监事会的职权 1、检查公司财务2、对董事和高级管理者进行监督,对违法的董事和高级管理者提出罢免的建议3、当董事和高级管理者损害公司利益时,要求他们予以纠正4、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议5、向股东会议提出议案6、可以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7、公司规定的其他职权8、国务院和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三章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新内容)第一节市场营销概述一、市场营销的含义(一)含义:企业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为满足顾客需要、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产品促销、产品储运和运输、产品销售、提供市场服务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经营活动。(二)市场营销的五个阶段:1、生产观念(ProductionConcept):企业的一切活动以生产为中心指导思想:“生产什么,就卖什么”2、产品观念(ProductConcept):企业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指导思想:“好酒不怕巷子深、一招鲜吃遍天”3、销售观念:(SellingConcept):也称推销观念,认为消费者不会因为自身的需求和欲望主动购买商品,企业需要积极推销和大量促销才能使消费者购买。指导思想:“卖什么,让人买什么”4、市场营销观念(MarketingConcept):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前市场的需要和欲望,比竞争者更有效率和效能的满足消费者。指导思想:“顾客至上、顾客是上帝、顾客永远是对的、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5、社会营销观念(SocialMarketingConcept):企业不仅要满足消费者需要,而且要符合消费者自身和社会长远利益,要处理好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与社会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指导思想: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与社会利益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二、市场营销的功能与作用(一)功能1、交换功能:产品的所有权发生转移,买主选择买什么向谁购买等,卖主需要确定目标市场,努力促销并实施售后服务。2、物流功能:货物的运输和储存3、产品分类功能:对产品按照一定的质量、规格、等级进行分类,属于标准化过程。4、融资功能:零售商从供货商进货可以有一定的信用赊销期限,批发商通过商业信用向小零售商提供财务援助。5、信息功能:批发商和零售商接近购买者,了解市场情况,提供有价值的信息。6、承担风险功能:商品有可能被损害或者用户对产品不满意,还要实行包退包换等,这是制造商和批发商要承担的风险。(二)市场营销的作用1、指导企业决策: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根据企业现状,制定适合目标市场的营销策略,以便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盈利2、开拓市场:发现市场上未满足的需要和市场机会,及时应对,开发新产品,满足需要,扩大利润。3、满足消费者需要: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断满足顾客需求和欲望。三、市场营销的管理与任务(一)市场营销的管理1、发现和分析市场机会:发现市场机会是市场营销的首要任务①市场机会:指市场上存在的某些未被满足的需要,可以由企业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将其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产品。(例如:手机的发展)②市场机会分类:环境机会与企业机会表面市场机会与潜在市场机会行业市场机会与边缘市场机会目前市场机会与未来市场机会 全面市场机会与局部市场机会③步骤:首先,分析市场机会与企业目标的统一性;其次,分析市场机会与企业能力的统一性;2、选择目标市场目标市场: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应把一个产品的总体市场划分成若干个具有不同需求特征的细分市场,并分别进行评价,结合企业目标、资源及优势等,选择某些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例如:童装市场、老年人服装市场、农村市场3、制定营销战略①营销组合:指企业协调配套的运用各种可以控制的营销因素,如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等,形成最佳组合,以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和实现企业的目标。②营销预算:以销售额为依据,通过分析实现一定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所需要的营销工作量,相应的确定销售预算额,并将销售预算额合理的分配给各项营销因素。4、实施与控制营销战略①年度计划控制,主要是控制年内应实现的产出、销售、盈利等②盈利能力控制,用以测定产品、客户、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实际获利能力③战略控制,评估企业的影响水平是否适应市场条件(二)市场营销的任务1、负需求,进行转变性市场营销。①负需求:大部分人对某种产品不满意或讨厌,并予以排斥或回避。例如:毒大米、染色馒头、塑料米线、工业醋酸等②策略:重新设计产品、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价格、改进销售方式、完善售后服务等2、无需求,进行刺激性市场营销。①无需求:指消费者由于对某产品不了解、未感到需要等原因而漠不关心,不予购买。例如:新产品或与消费者观念不一致的产品所面临的情况。比如,饭店的年夜饭,空气加湿器。②策略:广告宣传、现场演示、优惠促销3、潜在需求,进行开发性市场营销。①潜在需求:指现有产品或服务未满足的需求,或消费者未意识到或不急于购买的隐而未见的需求。例如:视频电话、网络电视等②策略:有针对性的开发满足人们潜在需求的新产品或服务,把潜在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4、下降需求,进行整合性市场营销。①下降需求:指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低于正常水平,存在着下降或衰退的趋势。例如:我国众多企业的家电下乡活动,在城市的一般家电需求下降②策略:对症下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价格等击退竞争对手的侵蚀,通过改进产品结构等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发行产品的新用途、开拓新市场促进老产品的新的生命周期。5、不规则需求,进行同步性市场营销①不规则需求:指有些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会发生较大的波动,有时需求过量,超出企业的供给能力,有时市场需求量过低,造成企业供给过剩,导致浪费。例如:酒店、交通工具等,羽绒服②策略:掌握需求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措施,通过调节和配合市场而使供求在时间上趋于同步,或调整企业供给能力和储存能力,达到平衡。6、充分需求,进行维持性市场营销。①充分需求:指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水平、时间等与企业的期望值相一致。例如:日常生活用品,米面粮油等②策略:努力保证市场供应,保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持合理价格,搞好售后服务等。同时要注意消费偏好的变化和竞争的挑战。 7、过度需求,进行多向性市场营销①过度需求:指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超过了企业所能或所愿供应的水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例如:超市里的特价产品、日本地震后的“盐荒”②策略:在需求增长且有长期趋势的情况下,可采取充分供应措施;如果是偶然因素,则要尽量满足市场需求;在市场需求过猛过于集中的情况下,要采取宣传疏导,提高价格减少促销等。8、无益或有害需求,进行逆向性市场营销①无益或有害需求:指市场对某种无益或有损于消费者利益或社会利益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例如:香烟(吸烟有害健康)、毒品、色情服务等②策略:劝导人们放弃需求,或不生产、不经营方式限制或最终消除需求第二节环境分析与市场定位一、环境分析(一)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1、企业。市场营销部门根据最高管理层制定市场营销计划,又要与制造部门、采购部门、研发部门、财务部门密切协作,共同研制年度计划和长期计划。2、营销中介①供应商,即向企业供应原材料、部件、能源、人力等企业或者组织②商人中间商,即批发商、零售商③代理中间商,即经纪人、制造代理商④辅助商,即运输公司、保险公司、广告公司、市场调研公司等3、顾客①消费者市场,为了个人消费而购买的个人和家庭构成的市场②生产者市场,由为了生产、取得利润而购买的个人和企业所构成的市场③中间商市场,为了转卖、取得利润而购买的批发商和零售商构成的市场④政府市场,为了履行职责而购买的政府机构的市场⑤国际市场,由国外的消费者、生产者、中间商、政府构成的市场4、竞争者①一般竞争者,争取同一消费者的竞争者②行业竞争者,提供相同或相似产品的竞争者③产品竞争者,生产相同产品或相同服务的竞争者④品牌竞争者,以相似的价格向相同的顾客提供类似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者5、公众①一般公众,即一般群众②金融公众,即银行或投资公司③媒体公众,即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④政府公众,即政府管理部门⑤民间公众,即各种消费者组织,环保组织⑥地方公众,即所在地的居民和社区组织⑦内部公众,即企业员工(二)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1、人口环境主要动向: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结构出现、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世界流动人口增多2、经济环境主要因素:消费者收入的变化、支出模式的变化、储蓄和信贷情况、商品供求因素、商品价格因素 3、自然环境主要问题:原材料短板,能源成本提高,环境污染严重,气候变化加剧,政府对环保的干预加强4、科学技术环境关注问题:技术变革加快,科技创新带来无限商机,知识经济带来新挑战,研发投入不断加强,技术革新的法规增多5、政治法律环境主要趋势:经济立法增多,法律执行更严,公众利益团体的力量加强6、社会文化环境①主体文化:凝聚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过程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文化,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②亚文化:在主体文化中有所差异的文化,如种族、地域、移民、外侨、特殊阶层的文化等的文化习惯二、市场细分(一)市场细分概念按照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把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整体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分类市场(二)细分变量1、地理变量:国家、地区、城市、农村2、人口变量:年龄、性别、国籍、民族、收入、职业、宗教信仰3、心理变量:生活方式、个性、购买动机、价值取向、生活态度4、行为变量:购买时机、使用频率、忠诚度、敏感度(三)细分原则1、可衡量性:能用一定的指标来衡量市场容量2、可进入性:细分市场有潜力3、可盈利性: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4、稳定性:一般细分后,不得变化三、目标市场(一)目标市场定义定义:指企业营销活动所要满足的市场,是企业为实现预期目标而需要进入的市场,即企业服务对象。(二)目标市场经营模式1、市场集中化模式:企业只选取一个细分市场,只生产一类产品,供应单一的顾客群体。规模较小的企业适合此模式例如:为生产饮料的企业生产的塑料瓶子2、产品专业化模式,即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向所有的顾客销售这种产品。例如:浙江一家生产指甲钳的企业3、市场专业化模式,企业专门经营为满足某一客户群体所需要的各种产品例如:生产轮椅、拐杖等的企业4、选择专业化模式,即企业有选择的进入几个不同的、相互联系较少的细分市场,为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不同性能的同类产品。例如:娃哈哈集团的营养快线主要针对青年人和儿童市场,爽歪歪产品针对的是儿童市场(三)目标市场的经营策略1、无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企业把整个市场当做是一个无差异的整体,认为消费者的某种需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作为一个同质的目标市场加以对待,忽略其不明显的差异,以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更多的顾客需求。例如:石油、自来水、煤、矿石、盐、粮食等,基本上可以当做无差异市场2、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 企业把整体市场分为若干个需求与愿望大致相同的细分市场,然后根据企业的资源及营销能力选择几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并为各目标市场制定特别的营销组合策略。例如:华龙集团针对农村市场推出的普通华龙方便面和针对一线二线城市推出的今麦郎方便面3、集中性市场营销策略企业不把目标市场放在整体市场,而是选择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作为营销目标,然后集中企业的优势进行生产和营销,充分满足特定消费者的需要,加强市场占有率。例如:李宁、安踏、361等集中在运动服饰市场四、市场定位(一)定义企业根据目标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竞争状况,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的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的产品塑造强有力的、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并将其形象生动的传递给顾客,求得顾客认同的过程。实质: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严格区别开来,使顾客明显的感觉到差别,在顾客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二)策略1、避强定位战略企业避免与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发生直接竞争,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于另一市场的区域,使自己的产品与强势竞争对手有明显差别。例如:霸王的防脱洗发水(中草药,防脱)------强劲的竞争对手宝洁(去屑、柔顺、营养),云南白药牙膏(国家保密配方)------佳洁士、高露洁等名牌牙膏2、迎头定位策略企业根据自身的实力,为占据较佳的市场位置,不惜与市场占有支配地位、实力最强或较强的竞争对手发生正面竞争,使自己的产品进入与对手相同的市场位置。例如:我国的雨洁洗发水“去头屑,用雨洁”与宝洁公司的海飞丝“去屑实力派”3、重新定位策略:企业对销路少、市场反应差的产品进行二次定位。例如:王老吉初次定位是一般饮料,二次定位是预防上火的凉茶“怕上火,喝王老吉”第三节市场营销策略一、产品策略(一)产品的含义及层次产品是指供给市场、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物质产品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产品的层次1、核心层:指能给顾客带来的基本利益和效用,即产品的使用价值例如:汽车的使用价值人们的代步工具2、形式层:具体外观,是满足顾客的表现形式,含包装、品牌、质量、式样、特征五个要素例如:大众公司的经济型轿车高尔夫,polo;高端型轿车奥迪A4A6等3、期望层:指顾客对某产品所希望和默认的属性与条件例如:大众汽车的质量稳定可靠4、延伸层:顾客购买产品时所获得的附加利益与服务,如安装、送货、保证、提供信贷,售后服务例如:大众汽车的4S店的各种服务5、潜在层:指与现有产品相关的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属性例如:电视机可成为电脑终端,汽车可成为环保的、无污染的、低耗的工具(二)产品组合1、产品组合:指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不同类型产品之间的组合比例,由产品项目和产品线组成。产品项目:每一个具体的产品产品线:满足同类需求的功能相同而规格不同的一组产品。 例如:娃哈哈的饮料,纯净水、茶饮料、奶制品饮料等产品组合广度:也叫宽度,指企业拥有的不同产品线的数目例如:娃哈哈饮料的广度是3产品组合深度:也叫长度,指每条产品线内不同规格的产品项目的数量例如:茶饮料的深度是3,有红茶、绿茶、奶茶产品组合关联性:指各种产品线在最终用途、生产条件、分销渠道等方面的相关程度。2、产品组合优化的策略:①扩大产品组合:扩展产品组合的宽度即增加产品线,增加产品组合的深度即增加新的产品项目②缩减产品组合:缩减产品线使利润总额上升③延伸产品线:延伸产品线的长度,向下延伸即在高档产品线中增加低档产品项目,向上延伸即在原产品线内增加高档产品项目,双向延伸即向上向下延伸。(三)产品的生命周期任何产品都具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的时期。1、引入期的营销策略①快速撇脂策略:高价格高促销费用推出新产品②缓慢撇脂策略:高价格低促销费用推出新产品③快速渗透策略:低价格高促销费用推出新产品④缓慢渗透策略:低价格低促销费用推出新产品价格高价格(撇脂)低价格(渗透)促销费用高促销费用(快)快速撇脂策略快速渗透策略低促销费用(慢)缓慢撇脂策略缓慢渗透策略2、成长期的营销策略①改善产品品质②寻找新的细分市场③改变广告宣传重点④适时降价3、成熟期的营销策略①调整市场:发现产品新用途、新用途或改变推销方式②调整产品:调整产品本身③调整营销组合:对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做调整4、衰退期的营销策略①维持策略:继续采用以往的策略,直到产品完全退出市场为止②集中策略:把资源和力量集中在最有利的子市场和分销渠道上③收缩策略:大幅度降低促销水平、尽量降低促销费用④放弃战略:对衰退比较迅速的产品逐步或立即放弃二、价格策略(一)定价目标企业通过制定一定水平的价格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1、利润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或为获取适度利润2、销售额目标:在保持一定利润水平的前提下,追求销售额最大化3、市场占有率目标: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通过提高市场占有率来提高投资收益率4、价格竞争目标:以服从竞争需要为前提制定价格5、价格稳定目标:企业为保护自己,避免卷入价格战而制定价格 (二)定价方法1、成本导向定价法以产品成本为基本依据,再加上预期利润来确定价格的成本导向定价法,最常见的是成本加成定价法,即按产品的单位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利润来定价公式:单位产品价格=单位产品成本×(1+目标利润率)2、需求导向定价法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消费者对产品感觉差异来确定价格的方法,又称“市场导向定价法”或“顾客导向定价法”。其特点是:灵活、不与成本发生直接关系。①认知价值定价法:根据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感受而不是按卖方成本来确定价格的一种方法。例如:古董、名人字画等②需求差异定价法:同一种产品采取两种以上的不同价格,可以因数量、时间、地点、顾客而异。例如:海南香蕉的价格和北京香蕉的价格的差异3、竞争导向定价法指以市场上同类竞争产品的价格为依据,并根据竞争变化来调整价格的定价方法。①随行就市法:企业让自己产品的价格跟上同行业的平均价格水平②差别竞争定价法:以主动竞争为特点,通过不同的营销努力,使同种同质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不同的产品形象,进而根据自身特点,选取低于或高于竞争者的价格作为本企业产品价格③密封投标定价法:企业用于投标交易,权衡自身盈利预期和视竞争者的情况而合理出价。(三)定价策略1、心理定价策略:企业利用顾客心理,有意识的将产品几个定的高些或低些,以扩大销售。包括尾数定价、整数定价、声望定价、招徕定价、习惯定价例如:9.99元、100万2、折扣定价策略:企业在交易过程中,把一部分价格让利于购买者一促进销售。包括数量折扣、现金折扣、交易折扣、季节折扣、回扣和津贴等。例如:买100返203、地区定价策略:企业对卖给不同地区的产品,制定不同价格或相同价格。如原产地定价、统一交货定价、区域运送定价等4、促销定价策略:企业为促进产品销售,采取有吸引力的定价方法来刺激顾客更早、更多的购买。如降价、现金折扣、低息贷款、免费服务。5、新产品定价策略:①撇脂定价:高价格投入市场,在短期内赚取高额利润例如:新款的电脑及其电子产品、高科技产品②渗透定价:低价格投入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随份额的提高而调整价格例如:国外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价格战略③适中定价:价格居中三、渠道策略(一)营销渠道指配合起来生产、分销和消费某种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包括产销过程中的供应商、生产者、商人中间商、代理中间商、辅助商及最终用户。(二)分销渠道指某种产品和服务在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取得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权或帮助所有权转移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包括商人中间商(取得所有权)和代理中间商(帮助转移所有权),也包括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但不包括供应商和辅助商。(三)营销渠道的类型 1、按照是否使用中间商: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2、按照企业使用中间商数目的多少:宽渠道和窄渠道3、按照分销过程中经历中间环节的多少:长渠道和短渠道(四)营销渠道的新发展1、垂直分销系统:由生产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组成的一种统一联合体2、水平分销系统:两个或两个以上互无关联的企业自愿联合,共同开拓新的市场营销机会3、多渠道分销系统:一个企业建立两条或更多的营销渠道以达到更多的市场效果。(五)建立营销渠道的步骤1、明确渠道目标:企业预期达到的顾客服务水平以及中间商应执行的职能。2、确定交替方案:中间商的类型,中间商的数目,渠道成员的特定任务3、评估渠道方案:经济性、可控性、适应性四、促销策略(一)促销与促销组合的含义1、促销:指通过人员推销或非人员推销的方式传播商品信息,帮助和促进消费者了解某种商品或服务,促使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产生好感和信任,并最终采取购买行动的一种市场营销活动。促销的作用:传递信息,沟通渠道;引导需求,扩大销售;突出特点,树立形象;稳定销售,巩固市场。2、促销组合:指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对人员推销、广告、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等促销手段的综合运用。①人员推销:推销人员与消费者口头交谈传递信息,说服消费者购买的一种营销活动。例如,超市里的促销员。②广告:广告主通过付费的方式由广告承办单位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特点:第一,大众化;第二,表现性强。例如:CCTV1的黄金广告时段③营业推广:在短期内采取的一些刺激手段,如奖券、竞赛、展销会等来鼓励消费者购买的一种营销活动。特点是:使消费者产生强烈的、即时的反应。例如:农村市场中的庙会和有奖竞猜活动④公共关系:企业通过宣传报道等方式提高其知名度和声誉的一种促销活动。例如:2008年5.12大地震,王老吉捐了1个亿(二)促销策略1、推动策略: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把产品推销给批发商,批发商再把产品推销给零售商,零售商再把产品推销给消费者。①示范推销法:技术讲座、实物展销、现场示范与表演、试用等②走访销售法:带产品目录或样品走访消费者,带商品巡回推销③网络销售法:建立完善分销网络网点④服务销售法:如根据用户要求设计产品,制定价格等2、拉动策略:企业针对消费者开展促销攻势,使消费者产生需求,进而向零售商要求购买产品,零售商向批发商要求购买产品,批发商最后向企业要求购买该产品。①会议促销法:展销会、订货会、交易会、博览会②广告促销法:电视、报纸、网络、信函、订单等③代销、试销法:用于新产品问世④信誉销售法:产品质量保险、赠送样品、开展捐赠与慈善活动第四节品牌与品牌战略概述一、品牌的内涵(一)品牌的概念1、概念:指企业及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综合标识,包括名称、属性、商标、包装、价格、历史、广告等多种因素,蕴含企业及其商品或服务的品质和声誉。 2、蕴含的意义:①属性。如舒适、工艺精良、有品位、时尚、服务周到②利益。购买行为所指向的标的,属性必须转化为功能利益或情感利益。③价值。给消费者创造价值,也能体现生产者的独特价值观④文化。是品牌的底蕴,使品牌富有生命和灵气⑤个性。每个成功的品牌都具有独特的个性⑥使用者。相对稳定的使用人群。例如:“奔驰”这个品牌蕴含的意义,(二)品牌的特征1、识别性。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等带来的外显特征2、象征性。直接载体文字、符号、图案等,间接载体有市场占有率、知名度、美誉度、质量、价格等3、排他性。品牌的名称、商标一经注册,便受法律保护。4、风险性。市场的变化、消费需求、潜在价值的变化、质量因素、资产状况等5、工具性。品牌是市场竞争的有力工具6、价值性。产生品牌价值,为其拥有者创造超额利润,也可直接体现为资产。例如:联想公司收购的IBM公司的Thinkpad品牌(三)品牌的分类1、按照辐射区域分类:区域品牌、国内品牌、国际品牌2、按照市场地位分类:领导型品牌、挑战型品牌、追随型品牌和补缺品牌3、按生命周期分类:新品牌、上升品牌、成熟品牌、衰退品牌4、按价值指向分类:功能价值品牌、精神价值品牌5、按使用主体分类:制造商品牌和中间商品牌6、按不同用途分类:生产资料品牌和生活资料品牌7、按价格定位分类:普通品牌(大众品牌)、高档品牌、奢侈品牌8、按不同属性分类: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组织品牌9、按知名度分类: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优质产品、合格产品、不合格产品10、按所处行业分类:汽车行业、电器行业、餐饮行业等二、品牌的作用(一)品牌对企业的作用1、存储功能:帮助企业储存商誉形象2、维权功能:通过注册商标、专利,受到法律保护3、增值功能:品牌是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重要价值4、塑造形象功能:给企业赋予个性、文化等意义5、降低成本功能:降低宣传和开发新产品的成本(二)品牌对消费者的作用1、识别功能:辨认品牌的制造商和产地等要素2、导购功能:减少搜索花费的时间精力3、降低购买风险功能:降低精神风险和金钱风险4、契约功能:双方形成相互信任的契约式关系5、个性展现功能:消费者购买与自己个性气质相吻合的品牌展示自我三、名牌效应(一)聚合效应品牌聚合了企业的人、财、物资源(二)磁场效应 企业品牌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消费者心理树立了极高的威望,表现出对企业的忠诚。(三)衍生效应名牌能不断衍生新的产品和服务,使企业不断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形成新的品牌(四)内敛效应名牌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聚合了企业员工的精力、财力、智力、体力,使企业上升。(五)宣传效应名牌可以宣传企业,甚至是地区和国家(六)带动效应名牌对企业的拉动,名牌企业对地区经济甚至是国家经济都会有带动作用。(七)稳定效应稳定人心的作用,使人、财、物不至于从企业流走。负面效应:1、名牌会引来众多的仿冒者,给企业造成很大的麻烦2、受关注度较高,形象维护难度加大,一旦维护不当,出现负面评价,对企业品牌的信誉产生不良影响。四、品牌战略(一)品牌战略的内容品牌战略就是企业着力塑造品牌,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用品牌带动企业的经营战略。1、品牌化决策。即品牌属性的问题,是选择制造商品牌还是经销商品牌,是自创品牌还是加盟品牌2、品牌模式选择。即品牌结构问题,是选择综合性的单一品牌还是多元化的品牌,是联合品牌还是主副品牌3、品牌识别界定。即品牌的内涵问题,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符号识别。4、品牌延伸规划。即对品牌未来发展领域的清晰界定,明确未来品牌适合在哪些领域行业发展和延伸。5、品牌管理规划。从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上为品牌建设保驾护航。6、品牌远景设立。明确品牌发展各阶段的目标与衡量指标。(二)品牌战略的优势1、使企业明确竞争的焦点。品牌的实施能让企业的资源用在关键地方,使企业的行动有主线有目标。2、使企业创新更加具有价值。企业确定了战略定位,才能找到正确的创新方向,使每一次的创新行为都能为巩固品牌的核心价值服务。3、使营销宣传更加有效。有了品牌定位,宣传就会有的放矢,并能深化品牌战略的实施。第五节品牌战略的实施一、品牌打造(一)品牌名称创意的原则1、易记性。使消费者有一个较高的认知度,品牌名称是易记的。例如:海尔、海信、长虹、创维、康佳,简单易记。2、易懂性。容易让消费者理解例如,康师傅方便面3、相关性。名称与代表的产品时有一定关联的例如:百度公司4、个性化。不易被模仿5、适应性。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价值观、理念习惯和偏好6、合法性。必须在允许注册范围内,不够成侵权(二)打造品牌的方法1、扩展法。产品线的扩展,品牌的延伸,多样的定义2、收缩法。强大的品牌设计是从收缩品牌开始的3、公关法。品牌的诞生,要由公关达成4、广告法。注重广告宣传,例如金立手机、步步高手机、OPPO手机、脑白金和脑黄金的广告 5、词汇法。独特的词汇,力争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有一个地位。6、信誉法。有诉求点,并是可信的。7、质量法。提高质量来创建品牌8、类目法。一个品牌能代表一类产品例如,茅台白酒,茅台葡萄酒,茅台啤酒,茅台白金酒9、命名法。一个简短、易记的名字让顾客长久的记忆10、通用法。给一个品牌起一个通用名称11、自名法。用公司的名称命名产品品牌12、副品牌法。以一个成功品牌为主品牌,涵盖企业的系列产品,同时给其他产品起一个富有魅力的名字作为副品牌。例如:海尔--小王子冰箱13、同族法。推出第二品牌,需要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例如,霸王洗发水成功后,经过一段时间后推出追风去屑洗发水14、外形法。品牌的标志符号眼睛的视觉感受例如,中国联通的“中国结”标志15、颜色法。一个品牌要使用与他的主要竞争者不同的颜色。例如:百事可乐的主打色是蓝色,可口可乐的主打色是红色。16、连贯法。要建设一个长久的品牌17、变化法。当品牌弱化时,需要调整18、单一法。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单一性。二、品牌战略的类型(一)单一品牌战略指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产品都用一个品牌。1、类型①产品线单一品牌战略:产品扩张时,使用单一品牌对企业同一产品线上的产品进行扩张例如海尔的C系列的手机②跨产品线单一品牌战略:企业对具有相同质量和能力的不同产品类别使用单一品牌例如海尔的不同类别的冰箱③伞形品牌战略:企业对具有不同质量和能力的不同产品类别使用单一品牌战略。例如海尔的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机2、优势①集中力量塑造一个品牌形象,让一个成功的品牌附带若干产品②节约品牌设计、品牌推广费用,减少开支③有助于降低导入一个新产品的成本和风险④集中优势资源,集中建设一个品牌⑤集中体现企业的意志3、风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4、实施条件①不同产品具有相似性或关联性②产品的质量水平要大致相同③产品的目标客户群大致相同(二)主副品牌战略是以一个成功品牌做为主品牌,涵盖企业的系列产品,同时又给不同产品起一个富有魅力的名字作为副品牌,以突出产品的个性形象。例如:联想公司电脑主品牌是Lenovo,副品牌比如有ideapad系列的电脑。(三)多品牌战略 1、定义:一个企业同时经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独立、彼此没有联系的品牌,就是多品牌战略,又称为独立品牌战略例如:宝洁公司的飘柔、海飞丝、潘婷、伊卡璐、沙宣等品牌2、优点①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市场不断扩大,并且不断被细分。②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市场是广阔的,多品牌就是灵活有效的应对手段③能充分适应市场的差异性。消费者的需求是千差万化的。④提高市场占有率。吸引不同偏好的消费者⑤分散风险。避免某种商品出现问题而危及其他产品。3、缺点①容易增加营销成本费用②容易造成企业人力资源、原有品牌资源和资金方面的浪费③容易相互分流客户,造成内部多品牌的相克④增加品牌管理的负责度三、品牌维护(一)品牌保护1、法律保护。包括对商标权、专利权、地域权、商业秘密等2、政策支持。①制定有利于品牌发展的政策规划②为企业创造和推广维护品牌提供物质和精神的支持与帮助③加强监督力度,依法处理侵权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3、企业维护。一方面,通过市场手段,即产品质量控制、品质改良及营销手段等控制。另一方面,企业要运用法律手段对侵权行为进行有效打击。(二)品牌完善1、质量管理。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品牌是企业的效益之源2、品牌CI导入。CI即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ty),指企业有意识、有计划的向社会主动的展示于传播自己的特征,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对企业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的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主要内容:①MI理念识别(MindIdentity,企业思想系统),指企业思想的整合化。通过企业价值准则、文化理念、经营目标等,向大众传达企业独特的思想。例如:耐克公司的标准广告语:JUSTDOIT②VI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品牌视觉系统),是品牌的视觉化。通过企业形象标志、标识组合、企业环境和对外媒体向大众充分展示、传达品牌个性。设计内容包括基础要素和应用要素。基础要素包括企业的标准字,标准色等。应用要素包括环境布置、制服装饰、交通工具等。例如:蒙牛企业的标准字和标准色及标识组合③BI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行为规范系统),是企业行为化文本。通过企业员工对内对外的各种行为,以及生产经营行为,传达企业的管理特色。包括企业形象、个人形象、品牌形象、沟通礼仪例如:沃尔玛公司的员工微笑的“标准八颗牙齿”3、品牌诚信产品质量信用是品牌诚信的基本要求,广告真诚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4、品牌管理①品牌经理制。让经理像管理公司一样来管理不同的品牌。优点:责任明确、分散风险;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保证企业各部门间的协调运作;以顾客需求改进产品的市场定位;以目标管理丰富客户价值②品牌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设立一个负责品牌管理的机构,主要是解决企业品牌体系的规划、品牌视觉形象的关联、新产品推出的原则等。 人员构成:企业的主管、品牌委员会委员、品牌项目经理、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财务人员5、品牌创新①技术创新。品牌的核心是知识产权。②管理创新。包括战略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③文化创新。品牌文化的创新可以以一种文化资源为突破口,带动其他文化资源的丰富和发展。四、品牌拓展(一)品牌延伸1、定义:指企业在研制和开发新产品或退出原产品类别的新产品时,仍采用已经在市场上定位成功的知名品牌名称,以期通过品牌繁殖,发挥已有品牌的效应。2、类型:水平延伸和垂直延伸水平延伸:在不同的品牌范围内进行品牌线或产品线的延伸,母品牌或企业扩展到不同的行业,覆盖不同的品类。例如:联想公司生产电脑,后来又生产联想手机垂直延伸:指品牌在既有品牌范围内扩充品牌线,在本行业上下延伸。例如:三星电子公司生产液晶显示屏,然后又生产三星电脑3、优点①利用品牌优势,拓展业务领域②借助品牌忠诚,减少新品成本③借助品牌优势,扩大企业规模④利用品牌延伸,增强企业竞争力4、缺点:如果延伸不当,会连累企业,损害企业形象(二)差异化竞争品牌是建立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手段。通过品牌差异化,争夺消费者资源。(三)磁场效应和光环效应1、磁场效应:好的品牌就像磁石一样吸引消费者,使之形成品牌忠诚,反复购买使用,其他产品的使用者也会被吸引过来,可能同样成为忠实消费者。2、光环效应:作为行业代表的品牌如同一个光环,品牌的名气声誉对公众产生一种亲和力、吸引力及认同感。在品牌光环的笼罩下,企业可以通过资本运营,聚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四)导入新产品把成功品牌的名字用在新产品上,会让消费者有种亲切感。减少了投入,降低了风险。(五)决胜未来1、成功品牌是企业的重要资产。留住既有消费者,吸引新的消费者。有效的面对危机,提高营销计划的执行率。减少价格变动的负面影响。获得贸易合作的有利地位。提供特许经营、品牌延伸的机会2、品牌竞争是国家实力的竞争。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品牌与品牌的竞争体现着国家的竞争。 第四章生产管理与控制一、生产能力(一)生产能力概念广义: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综合。技术能力包括:人的能力和生产设备、面积的能力。管理能力包括: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成熟度、应用管理理论与方法和科学态度与能力。狭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全部生产性固定资产所能生产某种产品的最大数量或所能加工处理某种原材料的最大数量。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按照直接参加生产的固定资产来计算的2、生产能力必须和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相联系3、生产能力反应的是一年内的实物量。(二)生产能力的种类1、设计生产能力(企业长期计划)指企业在搞基本建设时,在设计任务书和技术文件中所写明的生产能力。2、查定生产能力(企业长期计划)指企业没有设计生产能力资料或设计生产能力资料可靠性低情况下,根据企业现有的生产组织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而重新审查核定的生产能力。3、计划生产能力(企业年度计划、季度计划)也称现实生产能力,是企业在计划期内根据现有的生产组织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所能够实现的生产能力。直接决定了近期所做生产计划。(三)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因素1、固定资产的数量指用于生产的全部机器设备的数量、厂房和其他生产性建筑的面积。设备的数量包括正在运转的和正在检修、安装和准备检修的设备,也包括暂时没有任务而停用的设备,但不包括已报废的、不配套的、封存待调的设备和企业备用的设备。2、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指按照企业现行工作制度计算的机器设备的全部有效工作时间和生产面积的全部有效利用时间3、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指单位机器设备的产量定额或单位产品的台时定额,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产量定额或单位产品生产面积占用额。(四)生产能力核算(案例分析题考点)1、单一品种生产条件下生产能力核算对于品种单一、批量大的企业,生产能力通常用产品的实物量表示,可以用设备组生产能力、作业场地生产能力的计算公式,对于流水线生产可以用节拍计算。(1)设备组生产能力的计算M=F·S·P或M=F·S/tM————设备组的生产能力F————单位设备有效工作时间S————设备数量P————产量定额,也称工作定额,是在单位时间内规定的应生产产品的数量或应完成的工作量t————时间定额,即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工人或班组生产一定产品或完成一定的作业量所需要消耗的劳动时间。(2)作业场地生产能力计算:M=F·A/a·tM————生产面积的生产能力 F————单位面积有效工作时间A————生产面积a————单位产品占用面积t————单位产品占用时间(3)流水线生产能力计算:M=F/rM————流水线的生产能力F————流水线有效工作时间r————流水线节拍2、多品种生产条件下生产能力核算(代表产品法和假定产品法)二、生产计划的概念与指标(一)生产计划的概念1、概念:关于企业生产运作系统总体方面的计划,是企业在计划期应达到的产品品种、质量、产量和产值等生产任务的计划和对产品生产进度的安排。2、优化的生产计划的三个特征:①有利于充分利用销售机会,满足市场需求②有利于充分利用盈利机会,实现生产成本最低化③有利于充分利用生产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生产资源的闲置和浪费3、类型①中长期生产计划:企业生产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期一般是三年或五年,或更长②年度生产计划:企业年度经营的核心,计划期为一年。③生产作业计划: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的具体化,分配给车间、工段直至每个人。(二)生产计划指标1、产品品种指标指企业在报告期内规定生产产品的名称、型号、规格和种类。首先要考虑市场需求和企业实力,按照产品品种系列平衡法来确定。2、产品质量指标一类是:反应产品本身内在质量的指标,主要是产品平均技术性能、产品质量分等。另一类:反映产品生产过程中工作质量的指标,如质量损失率、废品率和成品返修率。3、产品产量指标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实物数量。主要采取盈亏平衡分析法和线性规划法。盈亏平衡法又叫量本利分析法或保本点法,根据企业在一定条件下,产品产销量、生产总成本和利润具有一定关系来分析判断的。公式:E=S-(F+vQ)E————利润S————销售收入F————固定成本v————单位产品变动成本Q—————产销量S=PQ(P代表价格)4、产品产值指标①工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 ②工业商品产值: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预定发到企业外的工业产品总价值,是企业可以获得的货币收入。③工业增加值: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区别:工业总产值以企业最终成果为计算依据;工业增加值以社会最终成果为依据。三、生产计划的编制(一)调查研究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调查(二)统筹安排,初步提出生产计划指标制定多种方案,从中选择一个比较满意的方案。(三)综合平衡,编制计划草案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平衡;生产任务与劳动力之间的平衡;生产任务与物资供应之间的平衡;生产任务与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平衡。(四)生产计划大纲定稿与报批四、产品生产进度的安排(一)大量大批生产企业1、各期产量年平均分配法,即把全年计划产量平均分配到各季、月。适用于社会对该产品需要比较稳定的情况。2、各期产量均匀增长分配法,即把全年产量均匀的安排到各季月。适用于社会对该产品需要不断增加的情况。3、各期产量抛物线形增长分配法,即将全年计划产量按照开始增长较快,以后增长慢的要求安排各月任务,使产量增长的曲线成抛物线状。适用于新产品的开发。(二)成批生产企业各批的数量大小不一,产品种类也比较多。1、将产量较大的产品,用“细水长流”方式分配到各季、月生产2、产品较少的产品,用集中生产方式3、安排老产品,要考虑新老产品的逐渐交替4、精密产品和一般产品、高档产品、低档产品也要很好的搭配。(三)单件小批生产企业产品品种多,产量少,同一种产品很少重复生产。1、优先安排延期罚款多的订单2、优先安排国家重点项目的订货3、优先安排生产周期长、工序多的订货4、优先安排原材料价值和产值高的订货5、优先安排交货期紧的订货第二节:生产作业计划一、生产作业计划的概念是生产计划工作的继续,是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使年度生产计划落实到每个生产单位、每个具体时期。(一)主要内容1、编制企业各个层次的作业计划。包括产品进度计划、零件进度计划和车间日程计划。2、编制生产准备计划。包括原材料和外协件的供应、设备维修、工具准备、技术文件准备、劳动力协调等内容。3、计算负荷率,进行生产任务和生产能力之间的平衡。 4、日常生产的派工、生产、调度、执行情况的统计分析与控制。(二)生产作业计划的特点1、计划期短。表现为月、旬、日和小时的工作任务2、计划内容具体。落实到车间、工段、班组和工人。3、计划单位小。详细规定到各零部件,甚至工序的进度安排。二、期量标准指为加工对象(零件、部件、产品等)在生产期限和生产数量方面规定的标准数据。(一)大批大量生产企业的期量标准1、节拍或节奏节拍:指大批量流水线上前后两个相邻加工对象投入或出产的时间间隔。节奏:指大批量流水线上前后两批相邻加工对象投入或出产的时间间隔。2、流水线的标准工作指示图表3、在制品定额指在一定技术组织条件下,各生产条件环节为了保证数量上的衔接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在制品储备数量。(二)成批轮番生产企业的期量标准1、批量:指相同产品或零件一次性投入或产出的数量2、生产周期:指一批产品或零件从投入到产出的时间间隔3、生产间隔期:指相邻两批相同产品或零件投入的时间间隔或出产的时间间隔。4、生产提前期:指产品或零件在各工艺阶段投入或产出时间与成品出产时间相比所要提前的时间。批量=生产间隔期×平均日产量生产间隔期=批量/平均日产量(三)单件小批生产企业的期量标准生产周期和生产提前期三、生产作业计划编制安排生产车间任务的方法随车间的生产类型和生产组织形式而不同,主要有在制品定额法、提前期法、生产周期法。(一)在制品定额法————适合大批大量类型的企业根据大批大量生产的特点,用在制品定额作为调节生产任务数量的标准,以保证车间之间的衔接。运用预先制定的在制品定额,按照工艺反顺序计算方法,调整车间的投入和出产数量,顺序确定各车间的生产任务。公式一:本车间出产量=后续车间投入量+本车间半成品外售量+(车间之间半成品占用定额-期初预计半成品库存量)公式二:本车间投入量=本车间出产量+本车间计划允许废品数+(本车间期末在制品定额-本车间期初在制品预计数)(二)提前期法(累计编号法)提前量=提前期×平均日产量累计编号:指从年初或从开始生产这种产品起,依成品出产的先后顺序,为每一单位产品编上一个累计号码。在同一时间上,产品在某一生产环节上的累计号数,同成品出产累计号数相比,相差的号数就叫提前量。本车间出产累计号数=最后车间生产累计号+本车间的出产提前期×最后车间平均日产量本车间投入累计号数=最后车间出产累计号+本车间投入提前期×最后车间平均日产量(三)生产周期法 适用于单价小批生产类型企业的生产作业计划编制。根据合同规定的交货期限,为每一批订货编制出产品生产周期进度表,然后根据各种产品的生产周期进度表,确定各生产车间在计划月份应该投入和出产的订货项目,以及各项订货在车间投入和出产的时间。第三节生产控制一、生产控制的概念指为保证生产计划目标的实现,按照生产计划的要求,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全过程的检查、监督、分析偏差和合理调节的系列活动。广义:指从生产准备开始到进行生产,直至成品出产入库为止的全过程的控制。狭义:指对生产活动中生产进度控制,又称生产作业控制。二、生产控制的基本程序三个阶段:测量比较、控制决策、实施执行(一)确定控制标准可以用实物数量表示,也可以用货币数量表示1、类比法2、分解法3、定额法4、标准化法(二)根据标准检验实际执行情况以生产统计手段获取系统的输出值,与预定的控制标准作对比分析,发现偏差。(三)控制决策1、分析原因:有效的控制必须是从失控的最基本原因着手的2、拟定措施:从失控原因着手,确定控制措施3、效果预期分析:分析可能会产生的种种情况,尽可能使控制措施严密。三、生产控制的方式(一)事后控制方式根据本期生产结果与期初所制定的计划相比较,找出差距,提出措施,在下一期的生产活动中实施控制的一种方式。1、优点:方法简单,控制量小,费用低2、缺点:本期的损失无法挽回(二)事中控制方式通过对作业场地获取信息,实时的进行作业核算,并把结果与作业计划有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1、优点:“实时控制”,保准本期计划如期完成2、缺点:控制费用高(三)事前控制方式在本期活动开展前,根据上期生产的实际成果及对影响本期生产的各种因素所做的预测。制定出各种方案,在生产活动展开前就进行针对有关影响因素的可能变化而调整“输入参数”实行调节控制的一种方式,确保最后完成计划。重点:在事前的计划与执行中有关影响因素的预测上第四节生产作业控制一、生产进度控制(一)概述生产进度控制是生产控制的基本方面,其任务是按照已经制定出的作业计划,检查各零件的投入和产出时间、数量以及产品和生产过程配套性,保证生产过程平衡进行并准时产出。目标是准时生产,即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品种生产需要的数量,既要保证交货期,又要保持和调整生产进度。(二)生产进度控制的目的 依据生产作业计划,检查零部件的投入和产出数量、出产时间和配套性,保证产品能准时装配出厂。(三)生产进度控制的内容1、投入进度控制指在产品生产中对产成品的投入日期、数量,及对原材料、零部件投入提前期的控制。2、工序进度控制指在生产中对每道工序上的加工进度控制。3、出产进度控制指对产成品的出产日期、出产数量的控制。二、在制品控制(一)在制品概念指从原材料、外构件等投入生产起到经检验合格入库前,存在于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零部件和产品。根据所处的不同工艺阶段,可以分为毛坯、半成品、入库前产品和车间在制品。(二)在制品控制企业生产控制的基础工作,是对生产运作过程中各工序原材料、半成品等在制品所处位置、数量、车间之间的物料运转等进行的控制。在制品的作用:有利于缩短生产周期,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三)在制品控制的工作内容1、合理确定在制品管理任务和组织分工2、认真确定在制品定额,加强在制品控制,做好统计与检查工作3、建立、健全在制品的收发与领用制度4、合理存放和妥善保管在制品。(四)在制品定额指在一定条件下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各生产环节为了保证数量上的衔接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在制品储备量。1、大量流水线生产条件下在制品定额的制定①流水线内部在制品定额的制定②流水线之间的在制品定额的制定2、成批生产条件在制品定额的制定①车间内部在制品,指在定期成批轮番生产的情况下,根据产品的生产周期、生产间隔和批量来计算。②车间之间的半成品。指车间间的中间仓库中的在制品,由周转半成品和保险半成品组成。三、库存控制(一)库存控制的概念1、广义:指一切暂时闲置但可用于未来的资源储备,包括人、财、物、信息等狭义:指用于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或满足顾客需求的物料储备。2、作用:使库存量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适时适量的提出订货,避免超储或缺货;减少库存空间占用,降低库存费用;控制库存资金占用,降低库存总费用;控制库存占用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二)库存的合理控制库存控制落实到库存管理上就是降低库存成本。1、库存管理成本①仓储成本:指维持库存物料本身所需花费②订货成本:指每次订货物料所需联系、谈判、运输、检验等费用③机会成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由于库存不够带来的缺货损失,二是物料本身占用一定资金,企业失去了将这些资金该做他用的机会,由此给企业造成的损失。2、降低库存措施 ①降低周转库存,基本做法是减少库存批量②降低在途库存,主要策略是缩短生产,配送周期③降低调节库存,基本策略是尽量使生产和需求吻合④降低安全库存,使订货时间、订货量接近需求时间和需求量(三)库存控制基本方法1、定量控制法,又称订货点法。连续不断的监视库存余量的变化,当库存量达到某一预定数值(订货点)时,即向供货商发出固定批量的订货要求,经过一定时间(固定提前期)后货物到达,补充库存。2、定期控制法,又称订货间隔期法。每隔一个固定的间隔周期去订货,每次订货量不固定,订货量由当时库存情况确定,以达到目标库存量为限度。3、ABC分类法,又称帕累托法。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统计社会财富分配时发现,大约占20%的人占有财富的80%的规律。概括为:分清主次、分类管理A类B类C类产品品种占有率5%-----10%20%70%资金占有率70%20%10%四、生产调度(一)生产调度的概念组织执行生产进度计划的工作,对生产计划的监督、检查和控制,发现偏差及时调整的过程。(二)生产调度工作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生产调度工作的主要内容①检查、督促和协助有关部门及时做好各项生产作业准备工作②督促检查原材料、工具、动力等供应情况和厂内运输工作③检查各生产环节的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④对轮班、昼夜、周、旬或月计划的统计资料和其他生产信息进行分析研究2、生产调度工作的基本要求①生产调度必须以生产进度计划为依据,这是生产调度的基本原则②生产调度工作必须高度统一集中③生产调度工作要以预防为主④生产调度工作要从实际出发,贯彻群众路线(三)生产调度系统的组织一般大中型企业分为厂级、车间、工段三级调度中小企业一般则只设厂部、车间二级调度。(四)调度制度与方法1、调度工作制度值班制度、调度会议制度、现场调度制度、调度制度报告2、实行值班制度厂部车间都要建立调度值班制度3、调度会议制度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统一指挥生产的良好形势4、健全现场调度制度调度人员、技术人员、工人三者密切结合5、坚持班前班后小组会制度 班前布置工作,班后坚持进度,总结工作。第五节现代生产管理与控制的方法一、MRPMRPⅡ和ERP(一)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简称MRP)1、概述把企业产品中的各种所需物料分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并按照时间确定不同时期的物料需求,产出了解决库存物料订货的新方法,即物料需求计划法。2、原理①遵循以最终产品的计划导出所需相关物料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②根据各相关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确定该物料开始生产(订货)时间3、物料需求计划的结构①MRP的主要依据: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库存处理信息主生产计划:又叫产品出产计划,是最重要的输入,表明企业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数量,它由顾客订单和市场预测决定物料清单:又称产品结构文件,反应了产品的组成结构层次及每一层次下组成部分本身的需求量。库存处理信息:又称库存状态文件,它记载着产品及所有组成部分的存在状况依据。输出报告:分为主报告和辅助报告。②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独立需求:由市场决定其产量相关需求:由独立需求决定其产量例如:圆珠笔的数量为独立需求圆珠笔的笔杆和笔芯为相关需求(二)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sPlanning,简称MRPⅡ)1、制造资源计划概述主要包括人工、物料、设备、能源、资金、空间和时间,而这些资源以信息的形式加以表示,通过信息的有效集成对企业内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充分利用,以形成最有效的生产能力。2、制造资源计划的结构包括三部分:计划和控制的流程系统、基础数据系统、财务系统①计划的一贯性和可行性②数据的共享性③动态的应变性④模拟的预见性⑤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性3、制造资源计划的应用①前期工程:确定实施的项目,决策人员认识MRP,理解原理、作用和使用范围,对需求进行分析,最后确立目标和实施阶段②决策工作: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下定决心③实施:首先,进行培训;其次,继续培训,运行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最后,再进行培训,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认识。(三)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简称ERP)1、概述 指建立在信息技术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以实现最合理的配置资源、满足市场需求,为企业决策层和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MRPⅡERP生产方式单一生产混合生产控制方式事中控制事前控制应用范围企业内部多企业、多地区、多国籍2、企业资源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控制功能模块、物流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①生产控制模块是ERP的核心模块。主要内容有: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生产现财务场控制、制造标准等②物流管理模块是实现生产运转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它包括分销管理、库存控制、采购管理等③财务管理模块是信息的归纳者,包括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④人力资源模块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的辅助决策、招聘管理、工时管理、工资管理、差旅核算等。3、企业资源计划的运行①前期工作阶段,主要实行ERP的调研和分析②实施准备阶段,成立项目小组③试验运行及实用化阶段,ERP的关键阶段④更新和升级阶段二、丰田生产方式和看板管理(一)丰田生产方式概述最基本的理念:从顾客的需求出发,杜绝浪费任何一点材料、人力、时间、空间、能量和运输等资源。具体的思想和手段包括准时化和自动化,是贯穿丰田方式的两大支柱。1、准时化所谓准时化(JustInTime),是只在需要的时刻,生产需要的数量的所需产品。核心是追求一种无库存的生产系统,或使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目的是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有效的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改善质量,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2、自动化丰田公司的自动化,即“自动化缺陷控制”,是通过三个主要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就是异常情况的自动化检验、异常情况下的自动化停机、异常情况下的自动化报警。3、标准化指每一位多技能作业人员所操作的多种不同机床的作用程序,是指在标准周期时间内,把每一位多技能作业员所承担的一系列的多种作业标准化。包括标准周期时间、标准作业顺序、标准在制品存量。标准周期时间=每日的工作时间/每日的必要产量①每一个流程可以看做是一个计划,是每一个工人的目标②同一个流程必须用同样的方式来进行③问题得以很容易的发现④是一种保持品质、有效率及安全性高的方式⑤可以很快的解决问题⑥是由每一个小组或小组长提的计划4、多技能操作人员指那些能够操作多种机床的生产作业工人。如一个工人会操作车床、铣床和磨床等。5、看板管理看板管理,是对生产过程中工序生产活动进行控制的信息系统。包括取料看板和生产看板。6、全员参加的现场改善活动全体人员参加的现场改善活动,是丰田公司强大生命力的源泉,也是丰田准时化生产的坚固基石。 ①建立动态自我完善机制②成立质量管理小组③合理化建议制度④改善,再改善7、全面质量管理全体人员参加的、涉及生产产品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二)看板管理1、概念:看板管理,是对生产过程中工序生产活动进行控制的信息系统。丰田生产方式以“逆向拉动式”方式控制着整个生产过程,即从生产终点的总装配线开始,依次由后道工序“在必要的时刻领取必要数量的必要零部件”,而前道工序则“在必要的时刻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零部件”,以补充被后道工序领取走的零部件。2、功能①生产以及运送的工作指令。看板中记载着生产量、时间、方法、顺序及运送量、运送时间、运送目的地、放置场所及搬运工具等信息。②防止过量生产和过量运送。“没有看板,就不能运送”③进行“目视管理”的工具。“看板必须在实物上存放,前工序按照看板取下的顺序进行生产”④改善的工具。“不能把不良品送往后工序”3、看板的种类通常,看板是一张在透明塑料袋内的卡片,分为取料看板和生产看板。取料看板表明了后道工序应领取的物料的数量信息,生产看板显示着前道工序应生产的物品的数量信息4、看板的使用规则①不合格不交后道工序②后工序来取件③只生产后道工序领取的工件数量④均衡化生产⑤利用减少看板数量来提高管理水平 第五章物流管理第一节企业物流管理概述一、物流、企业物流的基本概念(一)物流的概念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在流通过程中创造价值,满足顾客及社会性需求,也就是说物流的本质是服务。(二)企业物流的概念(新增内容)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物品从供应、生产、销售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及再利用所发生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二、企业物流的内容、分类和作业目标(一)企业物流的内容1、运输运输是物流的中心环节之一,是物流的最重要的一个功能。运输的方式主要有铁道运输、汽车运输、船舶运输、和管道运输2、仓储在物流系统中起着缓冲、调节和平衡的作用,是物流的另一个中心环节。仓储目的是克服产品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差异,使物资产生时间上的效果。主要功能:①储存和保管功能②调节供需的功能③调节货物运输能力的功能④配送和流通加工的功能3、装卸搬运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物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活动,具体说,包括装上、卸下、移送、拣选、分类、堆垛、入库、出库等活动。4、包装包装被称为生产的终点,同时也是社会物流的起点。包装的作用:保护物品、作业时便于处置、可以进行促销。包装材料的类型①纸和纸板②塑料制品③木制容器④金属容器⑤包装辅助材料:粘合剂、粘合带、捆扎材料5、流通加工在流通过程中辅助性的加工。一般包括:袋装、定量化小包装、栓牌子、贴标签、配货、拣选、分类、混装和刷标记等。6、物流信息物流活动进行中必要的信息为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系统包括三个层次:管理层、控制层、作业层。物流信息贯穿运输、仓储、搬运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各个环节。7、配送按客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据点进行分货、配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物流活动。配送活动以配送中心为始点,而配送中心本身具备储存功能。(二)企业物流的分类1、按企业性质不同分类(1)生产物流企业 :以购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设备为始点,经过劳动加工,形成新的产品,然后供应给社会需要部门为止的全过程。三段物流形式:采购供应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类型:工业生产企业物流、农业生产企业物流(2)流通企业物流:指从事商品流通的企业和专门从事实物流通的企业的物流。①批发企业的物流:指以批发据点为核心,由批发经营活动所派生的物流活动。在批发据点的转换是包装形态及包装批量的转换。②零售企业的物流:指以零售商店据点为核心,以实现零售销售为主体的物流活动。一般有零售企业、连锁型零售企业、直销企业。③仓储企业的物流:指以储存业务为主要盈利手段的企业。其中,储存保管是其主要的物流功能。④配送中心的物流:是集储存、流通加工、分货、拣选、运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过程。④“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第三方物流也称契约物流或物流联盟,是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物流过程中进行服务的第三方,它本身不拥有商品,而是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或结成合作联盟,在特定的时间内按照特定的价格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代理服务。包括商品运输、储存、配送及附加的增值服务。2、按照物流活动的主体分类(1)企业自营物流。指企业自备车队、仓库、场地、人员,以自给自足的方式经营企业的物流业务。例如:海尔的物流系统(2)专业子公司物流。指从企业传统物流运作功能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运作的专业化的子公司。例如:中国邮政的EMS业务(3)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了更好的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以及降低物流成本而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例如:圆通公司、申通公司、宅急送等(三)企业物流的作业目标1、快速反应把作业的重点从预测转移到以装运和供应方式对顾客的要求做出反应上来。2、最小变异使变异(破坏物流系统的任何想象不到的事件)减小到最低程度3、最低库存把存货配置减少到与顾客服务目标一致的最低水平,以实现最低的物流总成本。4、物流质量零缺陷的物流质量的高要求5、整合运输与配送运输费用是物流成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第三方利润源泉”的主要组成部分。6、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物流目标产品研制阶段:高度的产品可得性与物流的灵活性,物流费用较高产品成长阶段:平衡的服务与成本绩效产品成熟阶段:增加了物流活动的复杂性和作用要求的灵活性产品衰退阶段:继续相应的运送活动,也要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风险。第二节企业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一、企业采购管理(一)含义及特征1、含义:指为保障企业物资供应而对企业采购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管理活动。2、特征①企业采购管理是从市场获取资源的过程。分为有形采购(物料采购)和无形采购(服务维修保养等) ②企业采购管理是信息流、商流和物流相结合的过程。从资源市场获得信息,商品交易过程实现商流,物质实体从供应商到用户实现物流过程。③企业采购管理使一种经济活动。为了采购资源付出成本,同时也要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二)企业采购的功能1、生产成本控制的功能。控制了采购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成本2、生产供应控制的功能。稳定的供应才有稳定的生产。3、产品质量控制功能。采购的物料不只是价格问题,还有质量问题4、促进产品开发功能。没有采购支持的产品开发方案成功率大打折扣(三)企业采购管理的目标和原则1、企业采购管理的目标总目标:以最低的总成本提供满足企业需要的物料和服务①确保生产经营的物资需要。为企业提供基本的物料,使企业正常运转②降低存货投资和存货损失。保证生产不间断的情况下,使存货成本最小③保证并提高采购物品的质量。每一种物料的投入都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④发现和发展有竞争力的供应商。⑤改善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与企业其他部门及供应商建立好关系⑥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用系统的观点去优化各种费用,确保整个费用最低。2、企业采购管理的原则①适当的数量②适当的品质③适当的时间④适当的价格⑤适当的地点(四)企业采购管理的业务流程指有制造需求的厂家选择和购买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零部件等物料的全过程。1、提出采购申请合理的采购申请是建立在准确把握企业物料需求的基础上2、选择供应商比较供应商供货能力和条件,选择最理想的供应商3、进行采购谈判采购谈判是围绕交易条件展开的。不仅包括价格,而且还有物料质量、服务等4、签发采购订单根据采购申请单制定,并交给供应商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5、跟踪订单确保供应商切实履行如期、保质、保量交货的承诺6、物料验收供应商把物料送到指定地点后,采购方对物料及时的验收7、付款及评价核对支付发票与验收的清单是否一致二、企业供应物流管理(一)企业供应物流管理的概念指企业生产所需要的一切物料在供应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流动的一系列物流及其管理活动。(二)企业供应物流的基本任务及其作用1、基本任务保证适时、适量、适价,以及齐备成套、经济合理的供应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并且通过供应物流活动的科学组织与管理和运用现代物流技术,促进物料的合理利用,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产品成本,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基本过程及其作用①获取资源。获得资源是完成所有供应活动的前提条件②组织到厂物流。主要工作是运输,企业需要确定运输的方式③组织厂内物流。重点在于对物料进行厂内的库存管理和搬运。第三节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一、企业生产物流概述(一)含义:伴随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活动,即在企业现有的生产布局条件下,根据企业生产系统的要求,实现原材料、零部件等物料在供应库、生产现场、成品库之间流转的物流活动。1、从企业生产物流的范围看,生产物流始于原材料、外购件的投入,止于成品仓库。2、从企业生产物流的属性看,是企业所需物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运动过程3、从企业生产物流的内容看,核心是对生产过程的物料流和信息流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和控制。(二)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目标1、效率性目标,指为产品提供畅通的物料流转渠道,保证生产物流的连续性和高效率。2、经济性目标,指减少生产物料装运的频率和缩短搬运的距离,降低企业生产物流运作的成本和费用。3、适应性目标,指有效控制物料的损失,防止人员和设备的意外事故。(三)企业生产物流的流程1、投入,即原材料的储存2、转换,即生产转换过程,也就是从物料到产成品的过程3、产出,即产成品的储存。二、企业生产物流的类型(一)生产专业化程度1、大量生产。品种单一,产量大,重复率高2、单件生产。品种繁多,重复度低3、成批生产。品种不单一,有一定批量,生产有一定重复性。分为大批生产、中批生产和小批生产。(二)工艺过程的特点1、连续型生产物流: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例如饮料的生产2、离散型生产物流:指物料离散的运动,最后形成产品。例如,汽车、计算机、服装等(三)物料流经的区域1、工厂间物流:各专业厂间的运输物流2、工序间物流,指生产过程中车间内部和车间、仓库之间各工序、工位上的物流。三、企业生产物流的方式(一)不同类型下的企业生产物流特征1、项目型生产过程及其物流特征项目是一种一次性的工作,必须在明确规定的时间内,由此为专门组织起来的人员完成。(1)项目型生产过程的特点①物料凝固。整个生产过程中物料流动性不大②物料投入大。种类多,吨位大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较难③一次性生产。一般要经过数月或数年。④生产的适应性强。满足顾客个性化要求(2)项目型生产物流的特征①物料采购量大,供应商多变,外部物流较难控制②生产过程原材料、在制品占用的物流量大 ③物流在加工场地的方向不确定,加工路线变化极大,工序间的物流联系不规律④物料需求与具体产品及其生产物流特征。2、单件小批量型生产过程及其生产物流特征(1)单件小批量型生产过程的特点产品品种多,每一种产品的数量少,生产的重复度低(2)单件小批量型生产物流特征①生产重复低②产品设计及工艺设计重复度低,物料的消耗只能粗略估计③不易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质量与交货期不易保证,采购物流较难控制3、多品种小批量型生产过程及其生产物流特征(1)多品种小批量型生产过程的特点产品品种不单一,每种都有一定的批量,生产具有一定的重复性(2)多品种小批量型生产物流的特征①一般采用混流生产②使用MRP实现物料相关需求的计划③物料的消耗定额很容易确定,成本很容易降低④外部物流的协调性很难控制4、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过程及其生产物流特征(1)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过程的特点生产品种单一,产量大,生产重复程度高(2)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过物流的特征①对物料控制很容易②物料的消耗定额能准确制定③产品品种单一性,物料需求变化性小,容易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采购物流也很容易控制④在生产物流的具体环境可以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5、多品种大批量型生产过程及其物流特征(1)多品种大批量型生产过程的特点也称大批量定制生产,是以大批量生产的效率向客户提供多种定制产品的一种生产模式,它把大批量与定制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了客户的个性化和大批量生产的有机结合。(2)多品种大批量型生产过程的特征①物料被加工成基型产品的重复度高,因而这部分物料的需求很容易控制②要满足个性化定制要求③产品组合配置完成后,要面对单个客户或小批量、频繁供给的实现④要求有全程物流的支持,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供应链网络。(二)不同生产模式下的企业生产物流管理1、作坊式手工生产特点:经验管理,个人的经验智慧和技术水平决定了企业生产物流管理水平2、大批量生产模式特点:建立在科学管理的体系上,事先必须制定物料消耗定额,然后编制各级生产进度计划对生产物流进行控制,并对采购和分配过程进行调节3、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也称精益生产模式,有两种模型:推进式和拉动式①推进式模式:以MRP技术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物流管理模式,其特点如下:第一,在管理手段上运用计算机系统 第二,在生产物流的组织上,以物料为中心,强调严格执行计划,维持一定的在制品库存第三,在生产物流计划编制和控制上,围绕物料转化组织制造资源。②拉动式模式:由客户订单来触发产品需求,该需求将需要的生产物料在整个生产系统中牵引而过。其特点如下:第一,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拉动生产系统各环节对生产物料的需求第二,强调物流平衡,追求零库存。第三,在生产的组织上,计算机与看板结合,由看板传递后道工序对前道工序的需求信息。第四,将生产过程中的一切库存视为浪费,出发点是整个生产系统。第四节企业仓储与库存管理(新增内容)一、企业仓储管理概述(一)仓储管理的概念指对仓储设施布局和设计以及仓储作业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仓储式物流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既有调节生产和供求的作用,也有创值与增效的功能。(二)仓储管理的功能1、供需调节功能生产和消费不可能完全同步,比如一些产品的需求季节性很强,但是生产确是均衡的;相反,另外一些产品比如粮食,生产节奏有间隔,但是消费却是连续的。2、价格调节功能仓储对供需的调节功能,商品才能取得自身的最高价值。例如大米3、调节货物运输能力的功能运输工具的运量差别较大,需要调节。轮船、火车、汽车等4、配送和流通加工的功能现代仓储业务还向流通、销售、零部件供应等方向延伸。(三)企业仓储管理的内容和主要任务1、企业仓储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对仓库和仓库中的物资进行管理①仓库的选址与建筑问题②仓库的机械作业的选择与配置问题③仓库的业务管理问题④仓库的库存管理问题2、企业仓储管理的主要任务①仓储设施规划和利用②保管仓库物资③合理储备材料④降低物料成本⑤重视员工培训,提高员工业务水平⑥确保仓储物资的安全二、企业仓储管理的主要业务指从商品入库到商品发送的整个仓储管理过程。(一)入库业务1、货物入库前的准备编制仓储计划,做好入库准备;安排仓容,确定堆放位置;合理组织人力,装卸机具;准备验收设备,保证货物验收;备齐相关需要的其他用品2、货物的接运 铁路专用线接车;存货人送货到库;到车站、码头搬运;仓储人自提入库3、货物的验收对货物质量、数量和包装进行验收4、货物的入库对验收合格的产品进行分类搬运,分批运送到预定的位置5、办理入库手续包括登帐、立卡和建档。登帐,就是建立物品明细账;立卡,填制物品的保管卡片;建档,将物品入库全过程的有关资料建立档案。(二)保管业务主要原则:质量第一、科学管理、效率、预防为主1、货物的储存规划主要指储存区域的合理布局,即将各种产品合理的布置到仓库的平面和空间,有利于提高仓库的利用率。①按照商品的种类和性质分类,即把怕光、怕热、怕潮、怕冻的东西分类②按照不同货主的商品经营分工进行区分,即为了区分货主的货物③按照商品流转方式或发往地区进行分区分类,适用于中转仓库或口岸仓库,尤其是集装箱货运站的仓库2、货物的堆码与垫盖①散堆:将无包装的散货在仓库或露天货场上堆成货堆的方式②货架方式:专用的货架进行货物堆码的方式,小百货、小五金、绸缎、医药等③成组方式:采用成组工具将货物组成一组④垛堆方式:利用货物或其包装进行堆码,如箱、桶、筐、袋装的货物3、货物的检查、盘点与保管损耗盘点:指定期或临时核对商品进行清点的操作,主要目的是检查库存产品的实际数量与保管账上的数量是否相符。保管损耗:在一定时间内,保管这种货物所允许发生的自然损耗(三)出库业务是仓储业务的最后一个环节①审核仓单②核对登帐③配货备货④复核查对⑤点付交接⑥填单销账三、企业库存管理与控制(一)库存的含义与分类库存指作为今后按预定的目的使用而处于闲置或非生产状态的物品1、按经济用途分类商品库存、制造业库存、和其他库存2、按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分类原材料库存、零部件库存、半成品库存和成品库存3、按照库存目的分类①经常库存:指企业在正常的情况下为满足日常的需要而建立的库存②安全库存:指为了防止由于不确定因素(如大量突发性订货、交货期突然延期)而准备的缓冲库存③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的库存:零部件、半成品或制成品;处于运输状态的物品④季节性库存:为了满足特定季节中出现的特定需要而建立的库存,或指季节性出产的原材料(如大米、棉花、水果等)在出产的季节大量收购所建立的库存。4、按存放地点分类库存存货、在途库存、委托加工库存、委托代销库存(二)库存管理的概念和意义1、概念:对库存物料的数量管理,主要内容就是保持一定的数量。 库存管理的使命:保证物料的质量,尽力满足用户的需求,采取适当措施,节约管理费用,以便降低成本2、意义①有利于资金周转②既有利于进行运输管理,也有助于有效的开展仓库管理工作(三)经济订货批量模型通过平衡采购进货成本和库存持有成本,确定一个最佳的订货数量来实现最低总库存成本的方法。1、基本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假设条件:Q————在每个订购点所需要的数量c0————单次订货费D————货物的年需求量c1————单位货物单位时间的保管费P————货物单价H—————单位保管费率,即单位物料单位时间保管费与单位购买价格的比率n————年工作日T—————提前订货期则有单位货物单位时间的保管费c1=PH年订货成本=D×c0/Q年储存成本=Q×c1/2=QPH/2年购买成本=PD年总成本(TC)是由年订货成本、年储存成本、年购买成本构成的:年总成本TC=(D×c0/Q)+(Q×c1/2)+PD=(D×c0/Q)+(QPH/2)+PD经济订货批量EOQ=(2D×c0/c1)½=(2D×c0/PH)½根据经济订货批量进行订货的情况下:年订货次数=D/EOQ=(D×c1/2c0)½=(DPH/2c0)½订货点的库存储备量=DT/n2、数量折扣下的经济订货批量如果客户购买的数量较大,供应商会提供较低的价格,即数量折扣。存在数量扣的情况下,客户的目标是追求总成本最小的订货量第五节企业销售物流管理一、企业销售物流概述(一)概念指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将产品的所有权转移给用户的物流活动,是产品从生产地到用户的空间转移。(二)特征和意义1、特征①具有一体化的特征。包括订货处理、产成品库存、发货运输、销售配送等。②具有服务性强的特征。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销售和售后服务2、意义①连接生产企业和需求终端的桥梁②企业获取利润的源泉。二、企业销售物流的组织(新增内容)(一)企业销售物流的组织结构形式 主要形式如下:1、职能式组织结构形式以职能为主要特征来组织销售物流,整个销售物流的各环节由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来共同完成,如图2、产品式组织结构形式以产品为主要特征来组织销售物流,整个销售物流的各环节由各个不同的产品部门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来共同完成,如图3、市场式组织结构形式以市场为主要特征来组织销售物流,整个销售物流的各环节由各个不同的市场部门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来共同完成,如图4、地区式组织结构形式以地区为主要特征来组织销售物流,整个销售物流的各环节由各个不同的地区部门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来共同完成,如图(二)企业销售物流的组织内容1、产品包装包装可视为生产物流系统的终点,也是销售物流系统的起点。包装具有防护功能,仓储功能,运输功能,销售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组织销售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2、成品储存保持产品的合理库存水平,及时满足客户需求,是产品储存最重要的内容。3、销售渠道选择①生产者——消费者,销售渠道最短(如钢材、木材等)②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销售渠道最长(日用百货,小五金)③生产者——批发商或零售商——消费者,介于两者之间(日用百货,小五金)4、产品发送运输方式的选择需要参考产成品的批量、运送距离和地理条件等5、信息处理三、企业销售物流管理(一)企业销售物流管理的目标及原则1、目标①在适当的交货期,准确的向顾客发送商品②对于客户的订单,尽量减少和避免缺货③合理设置仓库和配送中心,保持合理的商品库存④使运输、装卸、保管和包装等操作省力⑤维持合理的物流费用⑥使订单到发货的情报流动畅通无阻⑦将销售额情报,迅速提供给采购部门、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2、原则①根据客户的服务特性划分客户群②根据客户需求和企业可获利情况设计企业的物流网络③倾听市场的需求信息,及时发现需求变化的早期警报④实施延迟策略⑤与渠道成员建立双赢的合作策略 ⑥在整个分销渠道领域构筑高效的信息平台⑦建立整个销售物流的绩效考核准则(二)销售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及其实现1、销售物流系统的合理化的形式①大量化通过控制客户的订货,增加运输量,使发货大量化②计划化按照规律制定发货计划,对其实施管理③商务分离化将订单活动与配送活动相互分离④差别化把仓储地点和配送方式区别开来⑤标准化销售批量规定订单的最低量2、销售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实现①销售物流的综合成本控制②直销方案的综合物流费用分析③销售物流的统一管理(三)企业销售物流管理的评价1、效率评价投入产出比2、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指产品空间位移(包括静止)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资源的货币表现,是物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发生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①物流成本的局部控制②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3、企业销售物流的综合评价①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②指标:成本指标;效率评价指标;风险评价指标;客户满意度指标 第六章技术创新管理第一节技术创新含义、类型与过程一、技术创新的含义指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重组生产条件和要素,不断研制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以获得市场认同的一个综合性过程。主要特点:(一)技术创新是经济行为研究开发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三种活动,他们的主体是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等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核心是企业家,目的是获得利润。(二)技术创新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属于投机风险(三)技术创新时间的差异性发展性开发一般需要2-3年,应用性技术开发需要5年左右,基础性开发需要8-10年左右(四)外部性由于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周围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的现象,如对于创新成果的无偿模仿等。(五)一体化与国际化1、一体化企业外部:产、学、研形成一体化,实现优势互补企业内部:技术开发部门与生产现场及质量管理和销售部门形成一体化2、国际化:国际性、地区性的机构合作趋势增强;技术开发机构的多国籍化二、技术创新的类型(一)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根据技术创新的对象分,可以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1、产品创新建立在产品整体概念上以市场为基础导向的系统工程,是功能创新、形式创新、服务创新多维交织的组合创新。分为:重大(全新)产品的创新和渐进(改进)的产品创新2、工艺创新也称过程创新,是产品的生产技术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组织管理方式。分为:重大工艺创新和渐进工艺创新3、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关系①产品创新制造产品的差异化,工艺创新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②工艺创新相对系统,产品创新相对独立③工艺创新通常伴随着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的重大变革,产品创新一般是独立于组织系统实施的④产品创新向市场提供产品,工艺创新只在少数情况下面向市场⑤产品创新的成本费用通过销售收入得到补偿,工艺创新的成本多数情况是通过折旧、生产率提高得到补偿⑥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二者的作用变化不同⑦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和交互性(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根据创新模式的不同,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1、原始创新 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2、集成创新集成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所应用的技术都是已经存在的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创新形式,核心概念是利用各种引进的技术资源,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完成重大创新。4、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是自主创新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必然发展的过程。三、技术创新的过程(一)技术推动型的创新过程研究开发时创新构思的主要来源,也称为技术推动或发现推动(二)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指明市场需求信息是技术创新的活动的出发点。(三)创新过程的交互作用模型技术创新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共同引发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相对重要性在产业及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可能有着显著的不同(四)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强调创新模型各要素应该具有平行且整合发展的特性。主要特点有:1、在过程中联合供应商及公司内部的横向合作,广泛进行交流与沟通2、实行全球战略,联合供应商及用户,整合及协调不同部门在项目中的工作3、将投资的侧重点放在核心业务和核心技术上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产品开发、原型生产、生产制造(五)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是第五代创新过程模型,是一体化模型的理想化发展,除了内部系统整合外,还要与企业以外的其他公司建立良好的网络关系,达到成本的最低化。(六)国家创新体系指由公共机构和私有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强调系统中各运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主要功能是优化创新资源,协调国家的创新活动。六代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过程模型的时期新过程模型创新过程及模型时期第一代技术推动1950----1960年第二代需求拉动1960----1970年第三代交互作用1970----1980年第四代一体化1980----1990年第五代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1990----2000年第六代国家创新系统21世纪第二节技术创新组织与管理一、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结构的互动组织类型技术状况组织优点组织缺点适应企业类型适应的技术创新直线制简单技术1、命令统一2、职责明确3、组织稳定1、缺乏横向联系2、权利过分集中3、变化反应慢小型企业简单环境工艺创新 事业部制复杂技术1、利于回避风险2、利于内部控制3、利于内部竞争4、利于专业管理1、管理人员多2、内部合作沟通差3、资源利用效率低大中型、特大型企业产品创新矩阵制高新技术1、密切配合2、反应灵敏3、节约资源4、高效工作1、双重性领导2、素质要求高3、组织不稳定协作性组织复杂性组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一)技术创新与直线制直线制是最早、最简单的组织形式(二)技术创新与事业部制分为地区事业部制和产品事业部制(三)技术创新与矩阵组织结构又称规划——目标组织结构,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领导系统。独特之处在于事业部制和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特征同时实现。二、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一)内企业家指企业为了鼓励创新,允许自己的员工在一定限度的时间内离开本岗位工作,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活动,并且可以利用企业的现有条件,如资金设备等。内企业家与企业家是有差别的,根本不同在于,内企业家的活动局限在企业内部,其行动受到企业的规定、政策和制度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二)技术创新小组指为完成某一创新项目临时从各部门抽调若干专业人员而成立的一种创新组织。①组织成员少,但工作效率高②组织成员完成一定任务后,就随之解散③是一个开放性小组,随着项目的需要增加或减少成员④创新小组自主决定工作方式⑤组织形式是典型的简单的矩阵式结构⑥工作中的协作与合作关系,多为扁平式(三)新事业发展部企业单独设立的组织形式,是独立于现有企业运行体系之外的分权组织。(四)企业技术中心也称技术研发中心或企业科技中心,是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实施高度集中管理的科技开发组织,在本企业的科技开发活动中,起着主导和牵头的作用,具有权威性,处于核心和中心地位。主要职责:①开展有市场的储备性研究②开展重大产品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对引进的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进行二次开发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和商品的中间试验⑤积极推进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三、企业外部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一)产、学、研联盟1、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把科技成果(包括联合开发的成果)有偿转让给企业两类形式:工程承包、技术生产联合体2、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和企业组建共担风险的技术经济组织(最主要形式)主要特点: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3、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自办企业或将两个以上产学研单位重组为一个规模更大、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加全面的法人单位。例如:北大方正电脑、清华同方(二)企业政府模式 1、政府承担大部分技术所需的资金,企业组织人才,技术创新成果归政府所有例如: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水库、核电站等2、政府投资,企业组织人才,进行技术开发,开发出来的先进技术转卖给企业3、政府帮助企业技术创新融资(三)企业联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等经济实体,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体。主要形式是技术联盟。主要特点:1、目标产品性2、优势性3、动态性4、连接的虚拟性5、组织的柔性6、结构的扁平性模式类型联盟核心联盟伙伴协调机制适用情形星形模式联盟核心盟主相对固定的伙伴(如供应商)由盟主负责协调和冲突仲裁垂直供应链(如耐克模式)平行模式无盟主无核心伙伴地位平等独立自发性协调适用于某一市场机会的产品联合开发以及长远合作联邦模式核心团队外围伙伴与核心伙伴间的关系一般是技术外包或标准件供应关系联盟协调委员会ASC高新技术产品的快速联合开发四、企业R&D(研发)管理(一)R&D管理战略R&D由过程管理转变为战略管理,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高度的一致。(二)R&D人员的选择与激励1、主要人员:创新思想家、技术看门人、市场看门人、项目拥护人、项目管理者和项目协调者。2、绩效评估:计划完成进度、项目完成质量、出勤率和团队协作精神3、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以及奖励股权、股权出售、技术折让等(三)R&D项目管理对研究开发实行项目管理,是目前的一种通行做法,有利于资源的优化与筛选,有利于研发项目在更高的水准上进行。1、概念阶段,提出并论证项目是否可行。将有价值的需求策划成项目,将价值不大的项目及时中止2、开发阶段,对可行项目做好开工前的人、财、物以及软硬件准备,对项目进行总体策划3、实施阶段,是项目生命周期中时间最长、完成的工作量最大,资源消耗最多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管理重点是指导、监督、预测和控制4、结束阶段,项目结束,最终产品成型(四)绩效管理绩效指标涵盖效率、质量、柔性、创新。第三节技术转移与技术贸易一、技术转移概述(一)技术转移的含义与特征1、技术的含义与特征广义:技术是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和规则、方法的总和。狭义:指制造一种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的系统的知识特征:无形性、系统性、商品属性2、技术转移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技术在国家、地区、行业内部或之间以及技术自身系统内输出和输入的活动过程,包括技术成果、信息、能力的转让、移植、引进、交流和推广普及。①是一种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主要形式是有偿转移②跨越技术、经贸、政策和国际合作诸领域,是个复杂的过程,具有综合性③具有产业特征④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决定知识流动的关键网络机制,兼有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特点。(二)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技术转让、技术引进的关系1、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技术扩散:技术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或从一个使用者手中传到另一个使用者手中的过程。技术转移技术扩散范围国家间流动一国范围内作用提供技术资源的保证,使创新充满活力技术创新的一个阶段,使创新活动更完整有效应用技术已有技术包含内容纯技术和有关知识信息纯技术2、技术转移与技术转让技术转让指拥有技术的一方通过某种方式将其技术出让给另一方使用的行为。是技术转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技术转移活动,是有偿的技术转移活动,又称为技术贸易或许可证贸易技术转移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有偿的和无偿的,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3、技术转移与技术引进技术引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引入国外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所必须附带的设备、仪器和器材,用以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推动科技进步的做法。技术转移包括技术输入和技术输出两个方面,技术引进只是技术转移的一个方面。(三)技术转移的基本活动途径1、技术许可证以许可证转让方式所进行的技术转移,是目前技术转移中最受关注和最为重要的方式,称之为“技术转让”,是一种有偿的技术转移。2、产、学、研联盟技术转移中效果较好和最有前景的途径之一,包括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合资生产等形式。优点:发挥优势,补充不足,减少成本和风险缺点:难以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有矛盾存在3、设备和软件购置优点:最快的获取现有技术,风险小缺点:成本较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技术能力4、信息传播优点:成本低、见效快、简单易行缺点:无法获取完整的、系统的技术知识5、技术帮助优点:关键时刻满足企业需要,可减少成本,促进技术交流缺点:难以找到合适的专家参与,管理较为困难,政府要给予支持6、技术交流和人员流动优点:问题较容易得到解决,成功率较大,成本不高缺点:干扰企业内部正在进行的活动,关键人员的流出可能造成纠纷7、创办新企业由成果拥有单位或由科技人员自己创办企业,是技术转移最为直接的方式优点:转化速度快,容易成功,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缺点:风险大,难以获得风险投资,不易形成规模经济8、技术并购指一个大公司为了获得R&D资源,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创新公司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驶经营控制权的股份买下来,但对小企业难以实施。(四)技术转移规律1、技术转移的梯度最小率双方的技术水平要接近,转移速度最快2、技术转移的信息传递规律技术的权利有所变化,是技术转移的根本性特点。技术转移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3、技术转移的人才载体规律人才的转移是知识、技术最有效的转移4、技术转移的适用规律技术转移的成功要受技术状况、市场状况和其他周边环境的影响5、技术转移的引力最大规律新的知识与技术对于潜在的接受方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只有吸引力超过排斥力,才有技术转移。6、技术转移的创新发展规律适合环境,适合科技发展的要求7、技术转移的风险规律主要是受让方所承受的风险8、技术转移的保密与传播矛盾规律通过专利技术解决了这个矛盾。9、技术转移的加速律技术转移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按加速度规律进行转移。二、技术交易(一)技术交易的含义与特点1、含义技术交易指技术供需双方对技术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进行转移的契约行为。2、主要特点:①技术买卖的标的不是有形的商品,而是无形的技术知识②技术贸易转让的是技术的使用权,而不能转让技术的所有权③直接目的是向市场销售产品④技术贸易比一般商品贸易都要复杂(二)技术交易的方式直接交易;中介方交易;采取招标、投标、拍卖等方式(三)技术交易的基本程序1、买者技术交易的基本程序①先弄清本企业的资源优势、现有设备和销售渠道,明白该寻找什么样的技术②进入卖方成果库,查找符合本企业要求的技术③签订技术合同④如有必要,进行资产评估⑤如有资金困难,可以向风投公司寻求帮助⑥若向银行贷款,可以向投资担保公司或咨询融资服务机构⑦资金管理可以找会计师事务所⑧法律问题可以找律师事务所2、卖者技术交易的程序 ①根据市场需求和经营机构的客观情况来确定经营目标②收集情报信息③交易项目的论证④采取适当的经营和促销策略⑤技术交易的双向选择⑥技术交易的谈判和技术合同的签订⑦交易项目的组织实施三、国际技术贸易(一)含义指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按照一般商业条件,向对方出售或从对方购买软件技术使用权的一种国际贸易行为。(二)内容1、专利三层含义:一是专利证书这种文件;二是具有法律地位的发明专利或专利技术;三是发明人对专利发明的独占权利,包括专有权、实施权、许可使用权、销售进口权和放弃权2、商标指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的商品同他人的商品相区别而在其商品上所加的一种具有显著特征的标记。分为三类:制造商商标、商业商标、服务商标3、工业产权指法律赋予产业活动中的知识产品所有人对其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一种专利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均属于工业产权,工业产权和版权合称知识产权。4、专有技术在实践中已使用过了的没有专门的法律保护的具有秘密性质的技术知识、经验技巧。(三)国家技术贸易的基本方式1、许可贸易①定义:指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的所有人作为许可方,通过与被许可方签订许可合同,将其所拥有的技术授予许可方,允许被许可方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使用该项技术,制造或销售合同产品,并由被许可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技术使用费的技术交易行为。②按标的内容分类:专利许可、商标许可、计算机软件许可和专有技术许可③按授权程度大小:独占许可、排他许可、普通许可、可转让许可、互换许可2、特许经营指由一家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企业,将其商标、商号名称、服务标志、专利、专有技术已及经营管理的方式或经验等全盘的转让给另一家企业使用,由被特许人向特许人支付一定金额的特许费的技术贸易行为。被特许方与特许方都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3、技术服务与咨询指独立的专家或专家小组或咨询机构作为服务方应委托方的要求,就某一个具体的技术课题向委托方提高知识性服务,并由委托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技术服务费的活动。4、合作生产指分属不同国家的企业根据他们签订的合同,由一方提供有关生产技术或各方提供不同的有关生产技术,共同生产某种合同产品,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国际技术转让的一种经济合作方式。5、含有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转让的设备买卖不含有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许可的设备的买卖,属于普通商品贸易其标的内容:一是硬件技术即设备本身;二是软件技术,设备中所含有的或与设备有关的技术知识(一部分属于一般的技术知识,另一部分属于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 第四节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一、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一)知识产权的含义与特征1、含义:指人们对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民事权利2、具有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其他相关知识产权3、特征:①专有性。指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对其权利的客体享有实施、占有、收益和处分的权利。②地域性。仅在本个国家和地区具有专有性,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具有专有性③时间性。知识产权的保护受到时间的限制。④知识产权的获得需要特定的法律程序⑤知识产权具有财产和人身双重权利。知识产权在有效期、有效域、有效权内只属于知识产权所有人,不得更改。(二)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关系1、技术创新对知识产权的作用技术创新促成了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技术创新也推动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2、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作用①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励企业技术创新②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律保护③知识产权制度加速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④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使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公开和交流(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1、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选择策略主要法律:《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①考虑取得技术权利的排他性程度企业选择法律的优先顺序:《专利法》、《技术秘密保护》、《版权法》、《合同法》、《物理技术保护》、《商标法》②考虑知识产权费用的因素若要考虑费用,企业选择法律的优先顺序《版权法》、《技术秘密保护》、《合同法》、《物理技术保护》、《专利法》、《商标法》③考虑知识产权的保护年限根据《商标法》规定,发明专利保护期限是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期限为10年。注册商标的有效期限是10年,但期满前可以续展10年,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作品的使用权、发表权、获得报酬的权利为作者终身及死后50年。④考虑知识产权的风险因素若以减少风险为目标,法律选择的顺序是:《专利法》、《技术秘密保护》《版权法》、《商标法》《物理技术保护》、排他性费用保护期风险专利法强高中无版权法弱低长中技术秘密中中长低合同法弱中长低商标法无高长高2、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阶段策略 ①创意的形成阶段,不可获得《专利法》的保护,但可获得《版权法》的保护②开发中试阶段。一是技术开发,二是应用开发,可能有专利性、版权性、技术秘密性③应用开发与市场化,可以注册商标二、技术合同的类型技术合同是当事人就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或者服务订立的确立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合同。(一)技术开发合同指当事人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所订立的合同1、委托开发合同指委托方与被委托方之间共同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所订立的合同2、合作开发合同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共同出资、共同参与、共同研究开发完成同一个研究开发项目,共同享受效益,共同承担风险的合同。(二)技术转让合同指合同一方当事人将一定的技术成果交给另一方当事人,而另一方当事人接受这一成果并为此支付约定的价款或费用的合同。1、专利权转让合同。指一方当事人(让与方)将其发明创造专利转让受让方,受让方支付相应价款而订立的合同。2、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指一方当事人(让与方)将其特定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转让受让方,受让方支付相应价款而订立的合同。3、专利实施许可转让合同指专利权人或专利权人的授权人作为转让人,许可他人在支付一定的价款后,在规定的范围内实施其专利而订立的合同。分为:独占实施许可转让合同、排他专利实施许可转让合同、普通实施许可转让合同4、技术秘密转让指一方当事人(让与方)将其拥有的技术秘密提供给受让方,明确相互之间的技术秘密使用权和转让权,受让方支付相应的使用费而订立的合同。(三)技术咨询指当事人(受托方)为另一方(委托方)就特定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分析评价所订立的合同。主要特点:履行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四)技术服务合同包括技术服务合同、技术培训合同、技术中介合同1、技术服务合同:指一方当事人(受托方)以技术知识为另一方(委托方)解决特定技术问题所订立的合同,主要特征是解决特定技术问题。2、技术培训合同:指一方当事人(受托方)以技术知识为另一方(委托方)对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特定项目的技术指导和业务训练所订立的合同,主要特征是项目的技术培训课题。3、技术中介合同:指一方当事人(中介方)以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为另一方与第三方订立技术合同、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进行联系、介绍、组织工业化并对履行合同提供专门服务订立的合同。三、技术合同管理(一)合同准备阶段1、做好对方的资信调查2、做好所有权的审核3、要对对方的产品、技术、设备的质量、性能、品种、规格进行调查4、了解法规政策(二)合同签订过程管理 1、签订合同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2、签订技术合同,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对技术的要求3、还要符合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三)合同履行阶段的管理根据约定,对合同的变更、评估、验收和质量管理做好工作。 第七章人力资源规划与薪酬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规划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与内容(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指企业根据发展战略、目标、任务的要求,科学的预测与分析企业在不断的环境中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状况,并据此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以确保企业的人力资源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人力资源规划谋求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保持动态平衡,既要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又要为他们服务。2、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寻求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平衡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点。3、需要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相配合,以确保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与实现4、要保障企业组织和员工都得到长期的利益,更多的是保障企业组织的利益得到实现。(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1、分类:按照规划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短期规划(1年或1年以内)、中期规划(1~5年)、长期规划(5年或5年以上)按照规划的性质,可以分为:总体规划和具体计划2、人力资源规划内容一览表计划类别目标策略步骤预算(构成)总体规划企业绩效、员工数量、结构及素质、员工个人发展等扩大、收缩、稳定,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第一年度:…第二年度:…总预算:XXX万元员工招聘计划招聘数量、类型、层次、优化人员结构等招聘标准、招聘渠道、招聘方式的选择等拟定招聘标准、广告吸引、面试、选拔、录用招聘费用选拔费用员工使用计划部门编制、员工结构优化、绩效改善、合理配置、职务轮换等任职资格、职务轮换范围及时间等略按职位、绩效等预结的员工报酬管理人员接续及升迁计划后备人员数量保持,提高人力结构及绩效目标竞争上岗,择优录用,提升比例,选拔标准略职位变动引起的员工报酬变动员工培训计划员工知识技能改善,培训数量及类别,提高绩效,改善工作作风和企业文化等培训时间和方式的选择,培训效果的跟踪调查略培训投入,脱产培训损失劳动关系计划降低非期望离职率、改善劳动关系、减少投诉和争议等参与管理,加强沟通,依法管理略法律诉讼费退休解聘计划降低人工成本,维护企业规范,改善人力资源结构等退休政策,解聘程序略安置费,退休费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程序(一)收集信息,分析企业经营战略对人力资源的要求1、企业内部信息:企业发展战略、经营计划、人力资源状况(员工构成数量、员工使用情况、教育培训情况、离职率和流动性等)2、企业外部信息: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经济形势、技术发展趋势、产品竞争状况、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人口和社会发展趋势及政府管制等(二)进行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预测1、内部供给预测:根据现有人力资源及其未来变动情况,确定未来所能提供的人员数量和质量2、外部供给预测:确定未来可能的各类人员供给状况(三)制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和各项具体计划1、人力资源数量规划 2、人力资源素质规划3、人力资源结构规划(四)人力资源规划实施与效果评价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检查和控制三、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预测(一)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指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工作任务为出发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对企业未来某个时期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进行估计的活动。1、影响因素①企业未来某个时期的生产经营任务及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②预期的员工流动率及其由此引起的职位空缺规模③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④企业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或进入新市场的决策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⑤企业的财务资源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约束2、预测方法①管理人员判断法由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根据自己工作经验和对企业未来业务量增减情况的直觉考虑,自下而上的确定未来所需人员的方法。②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由有经验的专家依赖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直觉判断与预测。具体步骤:首先,选择20人左右熟悉人力资源问题的专家组成一个预测小组,并为他们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其次,提出一系列有关人力资源预测的具体问题,以匿名问卷的形式请专家们以以书面形式回答再次,进行第一轮预测,将各位专家的预测意见集中归纳,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修改并提出修改意见。如此进行三、四次的重复最后,汇总专家的意见,经过数据处理,得出最终结果③转换比率分析法根据历史数据,把企业未来的业务活动量转化为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方法。④一元回归分析法根据数学中的回归原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水平通常总是和某个或某几个因素具有高度确定的关系,这样就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定量的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从而得到一个回归方程,并用此方程预测人力资源需求量。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bx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即要预测的变量,a,b为回归系数。(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1、人员核查法通过对现有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和在各职位上的分布状况进行核查,确切掌握人力资源拥有量及其利用潜力,在此基础上评价当前不同种类员工的供应情况,确定晋升和岗位轮换的人选,确定员工特定的培训和发展项目的需求,帮助员工确定职业开发计划与职业设计。2、管理人员接续计划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对某一职务可能的人员流入量和流出量进行估计。主要适用于对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供给预测。其模型如图: 3、马尔可夫模型法用来预测具有时间间隔的时间点上,各类人员分布状况的方法。该方法的思路是,找出企业过去在某两个职位或岗位之间的人事变动的规律,以此推测未来企业中这些职务或岗位的人员状况。4、影响人力资源外部供给的因素①本地区的人口总量与人力资源供给率②本地区的人力资源的总体构成③宏观经济形势和失业率预期④本地区劳动力市场供给的供求状况⑤行业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⑥职业市场状况第二节绩效考核(新增内容)一、绩效与绩效考核的含义(一)绩效的含义可以分为企业的绩效、部门的绩效和员工个人的绩效1、概念:指员工个人从事其本职工作后所产生的成果和成绩。2、绩效的特点①多因性。影响绩效的因素主要包括员工个人所拥有的与工作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受到的激励与所处的环境等②多维性。指员工个人的绩效往往是从多方面体现的③变动性。指员工个人的绩效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主客观条件的变化,绩效也会发生变化(二)绩效考核的含义与功能1、绩效考核的含义指组织根据既定的员工绩效目标,收集与员工绩效相关的各种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定期对员工完成绩效目标的情况进行考察、评价和反馈,从而促进员工绩效目标的实现,并促进组织整体绩效目标的实现的管理活动。注意把握以下几点第一,绩效考核是一项管理活动第二,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个人、部门和整体企业的提高第三,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功能第四,绩效考核要有个确定的时间周期和一定的方法,如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和行为锚定法。2、绩效考核的功能①管理功能②激励功能③学习和导向功能④沟通功能⑤监控功能⑥增进绩效功能二、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标准(一)绩效考核的内容具体包括绩效考核项目和绩效考核指标1、绩效考核项目:指绩效考核的维度,即要从哪些方面对企业员工进行考核,它指明了绩效考核的内容的范围2、绩效考核指标:指绩效考核项目的具体内容,是对绩效考核项目的细化和分解。具体细化为分析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决策行动能力。 (二)绩效考核标准是关于企业员工工作任务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明确的回答了应该把绩效考核内容所界定的工作任务做到什么程度或应该使之达到什么标准,是绩效考核指标的进一步量化和具体描述。1、绩效考核标准要尽量使用量化标准2、绩效考核标准必须适度3、绩效考核标准必须具有可变性三、绩效考核的步骤和方法(一)步骤1、绩效考核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制定绩效考核计划和做好技术准备工作。2、绩效考核的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绩效沟通和绩效考核评价①绩效沟通。指围绕员工工作绩效问题而进行的上下级的交流、讨论和协商,贯穿于绩效考核的整个周期内和整个过程中。②绩效考核评价。指在一定的考核周期结束时,选择相应的考核主体和考核方法,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对组织成员完成绩效目标的情况作出整体考核和综合评价的过程。绩效考核的评价主体:上级、同事、下级、本人和客户。3、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主要任务是上级领导就绩效考核的结果与考核对象沟通,指出问题,制定改进计划和指导4、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主要任务是将考核信息运用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工作中(二)绩效考核的方法1、民主评议法在听取考核对象个人的述职报告的基础上,由上级主管、同事、下级以及有关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评价。优点:民主性强,操作简单,容易控制缺点:人为因素导致的评价偏差2、书面鉴定法指考核者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对考核对象作出评价的方法。优点:方法灵活,反馈简洁缺点:缺乏精确的维度和衡量标准,只有定性分析没有量化的数据3、关键事件法通过观察用描述性的文字记录下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发生的直接影响工作绩效的重大和关键性的事件和行为。所谓关键事件,首先必须是具体的事件和行为,而非某种品质和能力的评价判断。优点:以事实为依据,说服力强缺点:缺少唯一的考核标准,难以进行横向比较4、比较法将一名员工的工作绩效与其他员工进行比较,进而确定其绩效水平的考核方法。①直接排序法。将考核对象从绩效最高者到绩效最低者排出顺序来。例如:1、2、3、4、5、6……②交替顺序法。先选出最好和最差的两名,然后在余下的人员中再选出最好和最差的两名,以此类推,直至全部人员的顺序排定。例如(1,2,3,-2,-1)③一一对比法。将每个被考核者一一与其他被考核者结对进行比较,并分出每次比较中的绩效水平较高者和绩效水平较低者。张某王某李某赵某刘某 张某0++--王某-0---李某-+0+-赵某++-0+刘某++++0获高次数242210表示两者绩效水平一致,+表示比对象绩效水平高,-表示比对象绩效水平低5、量表法把绩效考核的指标和标准制作成量表,根据量表对考核对象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的方法。①评级量表法:指在量表中列出需要考核的绩效项目和绩效指标,然后将每个指标的评价尺度分为若干等级,还要确定等级分数标准。例如:评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差5个等级。如优秀为90分以上,良好为80~90分,合格为70~80,基本合格60~70分,差为60分以下。②行为锚定评价法:把评级量表法与关键事件记录法结合起来,取二者之所长的方法。考核内容:市场营销师的专业能力9熟练运用全部理论,方法技巧,出色完成任务87能运用全部理论,方法技巧,较好的完成任务65能运用大部分理论,方法技巧,完成大部分任务43能运用某些理论,方法技巧,完成任务迟缓21不能运用理论,方法技巧,基本不能完成任务第三节薪酬管理一、薪酬的概念、构成与功能(一)薪酬的概念与构成1、概念:指员工从事企业所需要的劳动而得到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福利、服务和待遇。2、构成: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经济性薪酬:员工从企业获得的各种货币形式的收入和可以间接转化为货币可以用货币进行激励的其他形式收入的总和。薪酬:非经济性薪酬(由于企业的工作特征、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给员工的愉悦心里效应),经济性薪酬:间接薪酬(包括福利、待遇、服务和消费活动),直接薪酬:基本薪酬,补偿薪酬,激励薪酬非经济性薪酬:指无法用货币等手段衡量的由于企业的工作特征、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给员工的愉悦心里效应。例如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同事关系等基本薪酬:企业根据员工的职位、级别、能力和工作结果支付给员工的比较稳定的收入。补偿薪酬:企业对员工非正常工作时间、特殊或困难工作条件下额外的劳动付出和承担工作风险所给予的报酬,主要包括加班费、津贴、补贴等形式。激励薪酬:企业为激励员工更有效的劳动或愿意为企业提供更长时间的服务支付给员工的报酬,主要指奖金、员工持股、员工分红、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激励等形式。间接薪酬:给于员工的一般不直接以货币形式发放,但可以转化为货币或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各种福利、待遇、服务和消费活动。也称为福利薪酬或员工福利。如各种 社会保险、免费午餐、班车接送、公费进修、带薪休假、集体组织旅游。(二)薪酬的功能1、薪酬对员工的功能①保障功能。绝大部分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②激励功能。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③调节功能。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可以调节社会力在社会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流动。2、薪酬对企业的功能①增值功能。薪酬是企业购买劳动力的成本,它能够给企业带来大于成本的预期收益。②改善用人活动功效的功能。薪酬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效率、出勤率、归属感和忠诚度,从而之间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率。③协调企业内部关系和塑造企业文化的功能。④促进企业变革和发展的功能。3、薪酬对社会的影响薪酬水平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也调节人们就业和择业的流向。二、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原则和流程(一)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原则1、公平原则,包括外部公平、内部公平和员工个人公平2、竞争原则,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同种职位3、激励原则,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4、量力而行原则。避免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5、合法原则。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二)影响企业薪酬制度的因素1、外在因素:①劳动力和人才市场②地区及行业的特点和惯例③企业所在地区的生活水平④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法规2、内在因素①企业的业务性质与内容②企业的经营状况与财力③企业的管理哲学与企业文化④企业员工自身的差别(三)薪酬设计的流程1、明确现状和需求2、确定员工薪酬策略3、工作分析4、职位评价5、等级划分6、建立健全配套制度7、市场薪酬调查8、确定薪酬结构与水平9、薪酬制定的实施与修正三、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方法(一)基本薪酬制度的设计方法 1、以职位为导向的基本薪酬制度的设计①职位等级法。将员工的职位分为若干级别(即职级),按其所处的职级确定其基本薪酬的水平和数额。例如分为:高级管理层,中级管理层,低级管理层,普通员工。②职位分类法。将企业的所有职位划分为若干类型,可以把企业中的职位划分为管理类、技术类、操作类、财务类、营销类等。③计点法。将各种职位划分为若干职位类型,找出各类职位中所包含的共同的“付酬因素”,即与履行职责有关的,企业认为应当并愿意为之支付报酬的因素。例如:有学历、年资、工作条件等。④因素比较法。直接用相应的具体薪金值来表示各职务的价值。2、以技能为导向的基本薪酬制度设计①以知识为基础的基本薪酬制度设计方法具有较高文凭的员工工作效果会更好,还可以承担更高要求的工作②以技能为基础的基本薪酬制度设计方法以员工技能的广度来确定员工的基本薪酬。(二)激励薪酬制度的设计方法1、奖金制度的设计①绩效奖金。指员工达到某一规定的绩效时,企业为了激励、表彰员工而支付的奖金。②建议奖金。指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主人翁精神,为企业多提有用的建议和意见而设立的奖金。③特殊贡献奖金。指企业为了奖励员工作出的特殊贡献而设立的奖金。④节约奖金。指企业为了鼓励员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而设立的奖金。2、员工持股制度的设计将年终分享利润以股票的形式发放给员工,员工在一定年限后可以转让这些股票获得价差或继续持有并参与分红。3、员工分红制度的设计也称利润分享计划,指用盈利状况的变化来对整个企业的业绩进行衡量,把超过目标利润的部分在企业全体员工之间进行分配的制度。(三)员工福利制度1、福利制度的含义及作用含义:企业通过福利设置建立各种补贴,为员工生活提供方便、减轻员工经济负担的一种非直接支付。作用: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激励员工和促进员工忠实于企业2、福利的构成①安全福利②保险福利③各种津贴④带薪休假⑤其他福利,如班车,幼儿园,体育锻炼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四)非经济性薪酬1、工作。工作本身对员工是一种回报,是一种对其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投资回报2、工作环境。优越的环境能给员工鼓励,使员工具有工作的愿望和激情。3、企业文化,使员工有归属感、尊重感和成就感。第四节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与劳动争议处理一、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一)企业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种类 1、劳动合同的概念企业劳动者和企业之间确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协议。2、劳动合同的种类(1)按照劳动合同的期限划分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②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签订无固定期限的条件:第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第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国有企业改制重新制定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第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劳动合同法》第39、40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第四,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按照工作时间划分①全日制劳动合同:以日计酬,在同一用人单位每日工作时间在4小时以上,8小时以下,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②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以小时计酬,在同一用人单位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24小时。(3)以完成一定工作期限的劳动合同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这类合同适用于建筑业、铁路交通和水利工程。(二)企业劳动合同的订立1、订立的原则合法原则;公平原则;协商一致原则;诚实信用原则2、订立的程序提议;协商;签约(三)企业劳动合同的内容和条款1、企业劳动合同的内容(1)劳动者的主要义务①劳动者必须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地点亲自提供劳动,有权拒绝做约定范围之外的工作②忠诚的义务。对企业、工作忠诚负责③随附的义务。由于劳动者怠工或个人责任,使劳动合同义务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时,应负赔偿责任(2)企业的主要义务①劳动报酬给付的义务②照料的义务,提供福利等③提供劳动条件的义务,提供生产、生活的工作条件和劳动保护2、企业劳动合同的条款分为法定条款和约定条款(1)法定条款①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②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及其有效证件③劳动合同期限④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⑤工作时间⑥劳动报酬⑦社会保险⑧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⑨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2)约定条款①试用期②培训③保守商业秘密和竞业限制条款④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⑤其他事项(四)企业劳动合同的形式书面劳动合同和口头协议(五)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与处理1、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①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或者变更的劳动合同②企业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订立的劳动合同③违反法律法规的劳动合同2、无效劳动合同的处理①确认全部无效还是部分无效②分清造成无效劳动合同的责任(六)企业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1、企业劳动合同的履行指企业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履行劳动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实现劳动过程的法律行为。2、劳动合同的变更实质是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变更(七)企业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1、劳动合同的解除分为法定解除和协商解除(1)双方协商解除如果劳动者提出解除,企业一般不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企业提出解除,企业一般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2)劳动者单方解除合同①一般情形下提前30天通知解除合同②试用期内提前3天解除合同③企业违法,劳动者可以解除合同。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合同。第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第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第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的第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五,用人单位采取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第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④ 非常情况下,劳动者无需提前通知。用人单位以暴力、胁迫的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的或者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3)企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①劳动者有过失,企业可以解除第一,在试用期间内证明不合格的第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第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严重影响的第五,采取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第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②劳动者无过失,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企业提前30天书面通知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第一,劳动者因工负伤,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企业另行安排的第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第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③裁员。(4)企业不得解除合同的情形①患有职业病或者疑似有职业病的②因工负伤并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③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的④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⑤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的,且距法定年龄不足5年⑥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5)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①提前书面通知②征求工会意见③经济补偿2、劳动合同的终止(1)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①劳动合同期满的②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③劳动者死亡或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死亡的④企业被依法宣告破产的⑤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用人单位提前解散的⑥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2)企业劳动合同终止的程序①提前通知②终止合同应该支付经济补偿金③终止合同应办理相关手续3、企业劳动合同的续订①患有职业病或者疑似有职业病的②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的③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④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的,且距法定年龄不足5年⑤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一)企业劳动争议概述1、概念:指企业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发生的争执。2、种类:劳动者与企业;工会与企业3、处理原则:着重调节,及时处理;依法处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二)劳动争议处理的自主协商和调解1、企业内部调解2、内部调解机构职工代表;企业代表;企业工会代表3、劳动争议调解原则自愿原则和民主原则4、调解的程序和期限调解准备、调解开始、实施调解、调解终止。30日内提出申请,调解委员会于3日内通知申请人。调解委员会应该自当事人申请调解30日内结束。如果调解不成,则当事人于劳动争议60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三)企业劳动争议的仲裁1、概念: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在查明是非、明确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法做出裁决的活动。2、仲裁机构: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和仲裁庭3、企业劳动仲裁的当事人和参加人劳动者和企业当事人和相关第三人4、企业劳动仲裁案件的管辖地域管辖;级别管辖5、企业劳动仲裁的回避制度①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近亲属②与本案有利害关系③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他关系④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6、企业劳动仲裁的时效规定当事人被害之日起60天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7、企业劳动仲裁仲裁调解8、企业劳动仲裁的效力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可以上诉。9、企业劳动仲裁的程序和期限①程序:立案,裁决,结案②期限:仲裁庭外处理企业劳动争议,应当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60日内结束。需要延期的,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30日。(四)企业劳动争议的诉讼1、概念:指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程序,依法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的活动。2、人民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范围①劳动者与企业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②劳动者与企业之间没有订立劳动合同的③与企业发生养老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发生的纠纷 ④企业和劳动者因劳动关系的解除或终止,经过劳动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后当事人依法提起诉讼的⑤劳动者与企业的劳动合同金、保证金、抵押金及人事档案和社会保险产生争议的,经过劳动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后当事人依法提起诉讼的⑥劳动者因为工伤、职业病,请求企业依法承担给予工伤保险待遇的争议,经过劳动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后当事人依法提起诉讼的3、劳动争议诉讼案件的管辖指各级法院之间以及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劳动争议案件的分工和权限。4、劳动争议诉讼案件的当事人企业、劳动者、有关的第三者5、企业劳动争议诉讼的时效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6、企业劳动争议诉讼案件的证据①举证责任。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的主张加以证明,并在自己的主张最终不能得到证明时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的责任。②举证时限制度。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情举证期限,举证期限不得少于30日。③证据交换制度。④界定了非法取证的范围。侵犯了他人隐私权、侵犯了国家秘密,企业商业秘密等⑤被告的答辩义务。7、企业劳动争议诉讼案件的审理8、企业劳动争议诉讼案件的执行当事人对发生效力的调解书和裁决书,应当按照规定的期限履行。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裁定不予执行①裁决的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范围的或者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②适用法律有错误的③仲裁员仲裁该案时,有徇私舞弊的、枉法裁决行为的④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劳动争议仲裁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五)企业劳动集体争议处理制度指在履行集体协议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就如何将协议条款付诸实践实现所发生的争执,其标的是实现协议中已经设定并表现为权利义务的劳动者权益。自身特点:1、不适用基层调解2、适用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中有关集体争议仲裁的特别规定 第八章企业投融资决策及重组第一节筹资决策一、资本成本(一)概念企业筹资和使用资本而承付的代价。此处资本指企业所筹集的长期资本,包括股权资本和长期债权资本。(二)内容1、用资费用。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对外投资活动中因使用资本而承付的费用。是资本成本的主要内容,用资费用是经常性的,随着资本数量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而变动,属于变动性资本成本2、筹资费用。指企业在筹资活动中为获得资本而付出的费用。通常是在筹资时一次性支出的,以后不再发生,属于固定性的资本成本(三)属性资本成本是企业的一种消耗,须由企业的收益补偿,通常不直接表现为生产成本。资本成本既包括货币的时间价值又包括投资的风险价值。(四)资本成本率的计算1、个别资本成本率:是某一项筹资的用资费用与净筹资额的比率个别资本成本率取决于三个因素:用资费用、筹资费用和筹资额(1)长期债务资本成本率的测算①长期借款资本成本率的测算②长期债券资本成本率的测算债券的筹资费用即发行费用,包括申请费、注册费、印刷费和上市费以及推销费。不考虑时间价值(2)股权资本成本率的测算①普通股本资本成本率的测算。②优先股资本成本率的测算③留用利润资本成本率的测算。公司的留用利润(或留存收益)是由公司税后利润形成的,属于股权资本2、综合资本成本率的测算①决定综合资本成本率的因素。指一个企业全部长期资本的成本率,通常是以各种长期资本的比例为权重,对个别资本成本率进行加权平均测算。企业综合成本率的高低是由个别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所决定的。②综合资本成本率的测算方法(五)资本成本的作用1、资本成本是选择筹资方式、进行资本结构决策和选择追加筹资方式的依据。①个别资本筹资率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依据②综合资本筹资率是企业进行资本结构和追加筹资决策的依据。2、资本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比较投资方案和进行决策的经济标准3、资本成本可以作为评价企业整个经营业绩的基准。二、杠杆理论财务中的“杠杆”:由于特定费用(如固定成本或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的当某一财务变量以小的幅度变动时,另一相关财务变量以较大幅度变动。(一)营业杠杆指在某一固定成本比重的作用下,销售量变动对息税前利润产生的作用。1、营业杠杆利益指扩大销售额(营业额)的条件下,由于单位经营成本中固定成本相对降低,所带来的增长程度更大的息税前利润。 2、营业风险也称经营风险,指与企业经营相关的风险,尤其是指利用营业杠杆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的风险。影响因素:产品需求的变动、产品售价的变动、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变动、营业杠杆变动(最为重要)3、营业杠杆系数也称营业杠杆程度,是息税前利润的变动率相当于销售额(营业额)变动率的倍数4、营业风险分析指与企业经营有关的风险,尤其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利用营业杠杆而导致息税前利润下降的风险。营业额下降————息税前利润下降更快————企业风险越大(二)财务杠杆也称融资杠杆,是指由于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使权益资本净利率(或每股利润)的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有两种形态:第一,在现有的资本与负债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息税前利润的变动而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第二,在息税前利润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不同的资本与负债的结构比例而对所有者权利产生的影响。1、财务杠杆利益。指利用债务筹资(具有节税功能)给企业所有者带来的额外收益。在资本结构一定、债务利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息税前利润的增长,税后利润会以更高的水平增长。与营业杠杆不同,营业杠杆营销息税前利润,财务杠杆影响税后利润。如下表所示:年份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增长率(%)债务利息所得税(33%)税后利润税后利润增长率(%)20031601503.36.720042405015029.760.380020054006715082.5167.51782、财务风险:也称融资风险或筹资风险,是指与企业筹资相关的风险。当息税前利润下降时,税后利润下降的更快。影响财务风险的因素:资本供求关系的变化、利润率水平的变化、获利能力的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财务杠杆利用的程度(影响最为综合)等。3、财务杠杆系数DFL,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EPS)变动率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比值。意义:①当息税前利润增减1倍时,普通股每股利润将增减1.82倍②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对财务杠杆利益的影响就越强,筹资风险越高(三)总杠杆指营业杠杆和财务杠杆的联合作用,也称联合杠杆。总杠杆的意义是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当于销售额变动率的倍数。总杠杆系数DTL是营业杠杆系数与财务杠杆系数的乘积。计算公式为:总杠杆系数DTL=营业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DOL×DFL三、资本结构理论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其中重要的是负债资金的比率问题。(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1、净收益观点。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多,从而公司的价值就越高。(缺点:忽略了财务风险)2、净营业收益观点。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的多少、比例的高低,与公司的价值没有关系,决定公司的真正价值的因素是公司的净营业收益(缺点:公司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经营业收益)3、传统观点。增加债权资本对提高公司价值是有利的,但债权资本规模必须适度,如果公司负债过高,综合资本成本率就会升高,并使公司价值下降。(二)MM资本理论 1、基本观点:在符合该理论的假设下,公司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MM理论得出的两个重要命题命题一———无论公司有无债权资本,其价值(普通股资本与长期债权资本的市场价值之和)等于公司所有资产的预期收益额(息税前利润)按适合该公司风险等级的必要报酬率(综合资本成本率)予以折现。命题二———利用财务杠杆的公司,其股权资本率随筹资额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公司的市场价值不会随债权资本比例的上升而增加。资本成本较低的债务公司给公司带来的财务杠杆利益被股权资本成本率的上升而抵消,最后使债务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等于无债务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所以公司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2、MM资本结构理论的修正观点命题一———有债务公司的价值等于有相同风险但无债务公司的价值加上债务的节税利益。按照修正的MM理论,公司债权比例与公司价值成正相关关系。命题二———随着公司债权比例的提高,公司的风险也会上升,因而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由此会增加公司的额外成本,降低公司的价值。因此,公司最佳资本结构应当是节税利益和债权资本比例上升而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或破产成本之间的平衡点。财务危机成本取决于公司危机发生的概率与危机的严重程度。(三)新的资本结构理论1、代理成本理论。公司债务的违约风险是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函数,随着公司债权资本的增加,债权人的监督成本随之提升,债权人会要求更高的利率。这种代理成本最终由股东承担,公司资本结构中债权比率过高会导致股东价值的降低。该理论仅限于债务的代理成本。2、信号传递理论。公司可以通过调整资本结构来传递有关获利能力和风险方面的消息,以及公司如何看待股票市场的信息。按照这种理论,公司被低估时会增加债权资本,反之,公司价值被高估时会增加股权资本3、啄序理论。公司倾向于首先采用内部筹资,因而不会传递任何可能对股价不利的信息,如果需要外部筹资,公司将先选择债权筹资,再选择其他外部股权筹资,这样不会传递对公司股价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按照该理论,不存在明显的目标资本结构。四、筹资决策方法(一)定性分析1、企业财务目标的影响分析①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分析。企业的净利润额最大,合理安排债权比例,尽可能降低资本成本,以提高企业的净利润水平②每股盈余最大化目标的影响分析。应该把企业的利润和股东投入的资本联系起来考察,用每股利润来概括企业的财务目标,以避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陷。③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主要适用于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在适度的财务风险条件下合理确定债权资本比例,尽可能的提高公司的价值。2、投资者动机的影响分析。债权投资者投资动机是获取一定的利息收入,股权投资者投资动机是获得一定的股利收益并使投资价值不断增值。3、债权人态度的影响分析。贷款银行的态度。4、经营者行为的影响分析。如果经营者不愿意控制权落入他人,则会尽量采用债务融资的方式,而不发行新股增资。5、企业财务状况和发展能力的影响分析。发展较差,通过留存收益来补充资本。发展较强,则会外部融资。6、税收政策的影响。企业所得税税率越高,借款举债的好处越大。7、资本结构的行业差别分析。(二)定量分析法企业资本结构决策即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指企业在适度财务风险的条件下,使其预期的综合成本率最低,同时使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 1、资本成本比较法指在适度的财务风险下,测算可供选择的不同资本结构或筹资组合方案的综合资本成本率,并以此为标准互相比较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方法。实质:利润最大化而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一般适用于资本规模较小,资本结构简单的非股份企业。2、每股利润分析法是利用每股利润无差别点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方法。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筹资方案下普通股每股利润相等时的息税前利润点。每股利润分析法决策规则:解出,当实际EBIT大于无差别点时,选择报酬固定的筹资方式更有利,当实际EBIT小于无差别点时,选择报酬非固定型筹资方式,(负债,优先股报酬是固定的,普通股的报酬是不固定的)五、公司上市筹资(一)公司上市动机1、可获得巨大股权融资的平台。获得大量权益资金,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水平。2、提高股权流动性3、提供公司的并购活动能力4、丰富员工激励机制5、提高公司估值水平6、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7、如境外上市,满足公司对不同外汇资金的需求,提升公司国际形象和信誉,增加商业机会。(二)公司上市的方式(自主上市和买壳上市)自主上市:指企业依法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或依法组建起股份有限公司或,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公开发行股票,从而成为上市公司的上市模式。自主上市的好处:1、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明确发展方向,为日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2、改制、改建、上市重组通常发生在企业内部或关联企业,整合起来容易3、会筹集到大量资金,并获得大量的溢价收益。4、不存在大量现金流支出5、大股东的控股比例高,容易实现绝对控制不利之处:1、改制、改建、上市重组、待批、辅导等过程繁杂,需要时间较长,费用较高2、自主上市门槛高3、整个公司的保密性差。买壳上市:指非上市公司通过并购上市公司的股份来取得上市地位,然后利用反向收购方式注入自己的相关资产,最后通过合法的公司变更手续,使非上市公司成为上市公司。好处:1、速度快2、不需要经过改制、待批、辅导等过程,程序简单3、保密性好于直接上市4、有巨大的广告效应5、借亏损公司的“壳”合理避税6、可作为战略转移或扩张的实施途径不利之处:1、整合难度大,特别是人事整合和文化整合2、不能同时实现筹资功能3、可能有大量现金流出4、入主后只能达到相对控股 5、可能面临反收购的变数(三)公司上市地的选择境外上市的好处1、有利于打造国际化公司2、有利于改善公司经营机制和公司治理3、有利于实施股票期权4、上市核准过程明确,上市与否及时间安排清楚5、融资额大,没有相应再融资约束6、能够筹集外币。第二节投资决策一、现金流量的内容及估算(一)现金流量的含义指一定时间内由投资引起各项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及现金净流量的统称。分为初始现金流量、营业现金流量和终结现金流量。1、初始现金流量:指开始投资时发生的现金流量①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固定资产的投入或建造成本、运输成本和安装成本②流动资产投资。包括对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和现金流动资产的投资。③其他投资费用。指与长期投资有关的职工培训费,谈判费,注册费。④原有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指固定资产更新时原有固定资产的变卖所得的现金收入。2、营业现金流量:指项目投入使用后,在其寿命周期内由于生产经营带来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现金流入指营业现金收入,现金流出是指营业现金支出和缴纳的税金。每年净现金流量(NCF)=每年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每年净现金流量(NCF)=净利+折旧3、终结现金流量:指投资项目完结时所发生的现金流量①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入或变价收入②原来垫支在各种流动资产的资金的回收③停止使用的土地的变价收入(二)现金流量的估值举例二、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一)非贴现现金流量指标:指不考虑资金时间的各种指标1、投资回收期(PP):指回收初始投资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以年为单位。计算方法:①如果每年的营业净现金流量(NCF)相等,投资回收期法简单,易懂,主要缺点是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考虑回收期满后的现金流量状况。②如果每年NCF不相等,则计算投资回收期要根据每年年末尚未回收的投资额加以确定。2、平均报酬率(ARR):指投资项目寿命周期内平均的年投资额报酬率。平均利润率法简单,易懂,易算,主要缺点是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二)贴现现金流量指标1、净现值:指投资项目投入使用后的每年净现金流量,按资本成本或企业要求达到的报酬率折算为现值,加总后减去初始投资以后的余额。净现值的计算过程:第一步:计算每年的营业净现金流量第二步:计算未来报酬的总现值①将每年的营业净现金流量折算为现值 ②将终结现金流量折算为现值③计算未来报酬的总现值(前两项之和)第三步:计算净现值净现值=未来报酬总现值-初始投资优点: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反应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缺点:不能揭示各方案本身可能达到的实际报酬率2、内部报酬率(IRR),是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内部报酬率实际上反应了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内部报酬率的计算过程:①如果每年的NCF相等,按下列步骤计算第一步:计算年金现值系数第二步:查年金现值系数表,在相同的期数内,找出与上述年金现值系数相邻近的较大和较小的两个贴现率。第三步:根据上述两个相近的贴现率和已求得的年金现值系数,采用插值法计算出该投资方案的内部报酬率。②如果每年的NCF不相等,计算过程如下第一步:先预估一个贴现率,并按此贴现率计算净现值。经过反复测算,找到净现值由正到负并且比较接近于零的两个贴现率第二步:根据上述两个邻近的贴现率,再使用插入值,计算出方案的实际内部报酬率。内部报酬率的决策规则: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如果计算出的内部报酬率大于或等于企业的资本成本或必要报酬率就采纳;反之,则拒绝3、内部报酬率法的优缺点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反映了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率,容易理解。但是计算方法比较复杂。4、获利指数(PI),又称利润指数,是投资项目未来报酬的总现值与初始投资额的现值之比。(三)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运用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主要使用的是贴现指标。在互斥选择决策中,当结论不一致时,以净现值法为选择标准。第三节企业重组本节主要内容:企业重组的含义及方式、几种主要的重组方式、价值评估基本方法本节主要考点:企业重组的含义及方式、几种主要的重组方式、价值评估基本方法一、企业重组的含义、方式(一)广义含义:企业的所有权、资产、负债、人员、业务等要素的重新组合和配置。狭义含义:指企业以资本保值增值为目标,运用资产重组、负债重组和产权重组方式,优化企业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和产权结构,以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二)方式:原续型企业重组模式、并购型企业重组模式、分立型企业重组模式。二、几种主要的重组方式(一)收购与兼并1、企业兼并与企业收购的含义企业兼并:指一个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产权,并使其他企业失去法人资格的一种经济行为。企业收购:指一个企业用现金、有价证券等方式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资产或股权,以获得对该企业控制权的一种经济行为。2、企业兼并与企业收购的区别企业兼并企业收购 法人资格被兼并企业丧失法人资格被收购企业法人地位仍存在债权兼并企业是被兼并企业债务的承担者收购企业以收购出资的股本承担风险状况被兼并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佳,生产经营停滞或半停滞被收购企业正常经营3、企业并购的类型、⑴按照并购双方的业务性质来划分,分为纵向并购、横向并购、混合并购①纵向并购:处于同类产品且不同产销阶段的两个或多个企业所进行的并购。分为向前并购和向后并购。向前并购:指向其最终客户的并购。例如一家纺织公司并购使用其产品的客户服装厂向后并购:指向其供应商的并购。例如一家钢铁公司并购一家铁矿公司。②横向并购:指处于同一行业的两个或多个企业所进行的并购。例如,两家石油公司的并购。③混合并购:处于不相关行一的企业进行的并购。例如,房地产公司与食品公司之间的并购⑵按并购双方是否友好协商来划分,分为善意并购和敌意并购善意并购: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双方通过友好协商来确定相关事宜的并购敌意并购:在友好协商遭到拒绝时,并购企业不顾被并购企业的意愿而采取非协商性并购的手段,强行并购被并购企业⑶按照并购的支付方式来划分,分为承担债务式并购、现金购买式并购、股权交易式并购承担债务式并购:在被并购企业资不抵债或资产与债务相等的情况下,并购企业以承担被并购企业全部或部分债务为条件,取得被并购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现金购买式并购:并购企业用现金购买被并购企业的资产或股权(股票)股权交易式并购:并购企业用其股权换取并购企业的股权或资产。⑷按涉及被并购企业的范围来划分,分为整体并购、部分并购整体并购:将被并购企业的资产和产权整体转让的并购。部分并购:将被并购企业的资产和产权分割成若干部分进行交易而实现的并购。⑸按照是否利用被并购企业本身资产来支付并购资金划分,分为杠杆并购、非杠杆并购杠杆并购:并购企业利用被并购企业资产的营业收入,来支付并购价款或作为此种支付的担保。非杠杆并购:并购企业不用被并购企业资金及营运所得来支付或担保并购价格的并购方式。⑹按照并购的实现方式划分,分为协议并购、要约并购、二级市场并购。协议并购:指买卖双方经过一系列谈判后达成共识,通过签署股权转让、受让协议实现的并购方式。要约并购:买方向目标公司的股东就收购股票的数量、价格、期限、支付方式等发布公开要约。二级市场并购:指买方通过股票二级市场并购目标公司的股权,从而实现并购目标公司的并购方式。4、并购动机⑴谋求管理协调效应⑵谋求经营协调效应⑶谋求财务协调效应①财务能力提高②合理避税③预期效应⑷实现战略重组,开展多元化经营⑸获得特殊资产⑹降低代理成本5、并购的财务分析⑴并购成本效益分析分为并购完成成本、整合与营运成本、并购机会成本并购完成成本:指并购行为本身所发生的并购价款和并购费用。整合与营运成本:指并购后为使被并购企业健康发展而需要支付的营运成本。并购机会成本:指实际并购成本费用支出因放弃其他项目投资而丧失的收益。⑵企业并购的风险分析 ①营运风险:指并购方在并购完成后,可能无法使整个企业集团产生经营协调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市场份额效应、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经验共享互补。②信息风险:信息不对称的结果③融资风险: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并购决策会同时对企业规模和资本结构产生重大影响。④反收购风险:反收购措施是多种多样的,对收购方构成相当大的风险⑤法律风险:法律细则的问题⑥体制风险:政府的干预(二)分立1、分立的含义及种类指一家公司依照法律规定、行政命令或公司自行决策,分解为两家或两家以上的相互独立的新公司,或将公司资产或子公司的股权出售的行为。分为:标准分立、出售、分拆。①标准分立:将一个母公司将其在某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母公司股东在母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分配给现有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合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立出去。换股分立:指母公司把其在子公司占有的股份分配给母公司的一些股东,交换其在母公司的股份。解散式分立:指母公司将子公司的控制权移交给它的股东。②出售:指将公司的某一部分股权或资产出售给其他企业。③分拆:将公司的一部分分立为一个独立的新公司的同时,以新公司的名义对外发行股票,而原公司仍持有新公司的部分股票。2、公司分立的动机①适应战略调整的需要②减轻负担的需要③筹集资金的需要④清晰主业的需要⑤化解内部竞争性冲突的需要⑥有利于投资者和分析评估公司价值从而有利于母公司和独立出来的子公司的价值提高的需要⑦反并购的需要⑧处置并购后的资产的需要3、公司分立不同手段的优缺点比较①标准分立的优缺点优点:发挥各自优势;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性;该公司对二级市场的反应较好;时间、人力和资金的消耗被省掉;各公司有更大的资本运作空间。缺点: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创造的企业优势消失;企业面临动荡和冲突;不会产生现金流;彼此间的竞争不可避免②出售的优缺点优点:不涉及股本变动,不涉及大量现金流出;对企业有吸引力;会计处理简单;不会造成企业内部冲突;可以直接产生利润;可以把不良资产处理掉缺点:需要交纳企业所得税;可能收购的时机不对③分拆的优缺点优点:母公司享受到子公司的发展成果;被拆分的公司会有个更好的发展;减轻母公司的资金压力;有利于压缩母公司的层级结构。缺点:母公司对子公司有干预和影响;子公司要分担母公司的债务(三)资产置换与资产注入资产置换:指交易双方按照某种约定价格在某一时期内相互交换资产的交易资产注入 :指交易双方中的一方将公司账面上的资产,可以是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效资产、股权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按评估价或协议注入对方公司(四)债转股与以股抵债1、债转股:将企业的债务转化为权益资本,出资者身份由债权人转变为股权人。①使债务企业摆脱破产,减少利息支出,降低债务比率提高盈利能力②使债权人获得收回全额投资的机会③使新股东通过上市、转让或回购形式收回投资④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⑤使原债权人解脱赖账困扰⑥对于未转为股权的债权人来说,使按期足额受偿本息的保证加强2、以股抵债:指公司以其股东“侵占”的资金最为对价,冲减股东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被冲减的股份依法注销。①改善公司的股本结构,降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②有效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提高每股收益水平,提高净资产收益率③有利于企业轻装上阵,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三、价值评估基本方法(一)资产价值基础法通过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来评估其价值的方法。1、账面价值:指会计核算中账面记载的资产价值2、市场价值:指把该资产视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公开竞争,在供求关系平衡状态下确定的价值托宾的Q模型Q=企业价值/资产重置成本企业价值=资产重置成本+增长机会价值=Q×资产重置成本3、清算价值: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而破产或歇业清算时,把企业中的实物资产逐个分离而单独出售的资产价值。(二)收益法(市场盈率模型)根据企业的收益和市盈率确定其价值的方法,也称为市盈率模型1、检查、调整目标企业近期的利润业绩2、选择、计算目标企业估价收益指标3、选择标准市盈率4、计算目标企业的价值目标企业的价值=估价收益指标×标准市盈率(三)贴现现金流量法(拉巴波特模型)用贴现现金流量方法确定最高可接受的并购价格,这就需要估价由并购引起的增量现金流量和贴现率,即企业进行新投资市场所要求的最低可接受的报酬率。拉巴波特认为有五个因素决定目标企业价值:销售和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新增营运资本、资本成本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