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986924
大小:147.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26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三)试题(卷)(附答题卡、答案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WORD文档可编辑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一语文(必修三)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长期以来,学术界研究孔子,把《论语》视作唯一信得过的依据;并在有意无意之间把它当成了孔子乃至孔门思想的全面记录。而没有注意到《论语》编纂也是有重点的,也要遵循不与“六艺”“六经”重复的基本原则,遵循著书立说的一般规律。这就导致人们对《论语》产生误解。例如,现代所有的《论语》普及本,都把孔门所谓的“士”译作“读书人”,不少教育史论著认为孔门的教
2、育内容只有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以前者为重心。其实,春秋时代还没有常备军,官制文武不分职。各级官吏平日以理治民,农闲时节教民备战,战时出为带兵的将领。与此相应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也是文武兼备的。其中“射”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即使平时演练也有“五射”“五御”等极为繁难的要求,属于早已规范化了的系统的军事教育科目。以历史的眼光看射、御,其专业化程度并不亚于现代射击与驾驶战车技术。借用现代术语来说:射、御这两项武艺,是每个受教育者必修的基础课,而不是可学可不学的选修课。至于孔子所办的私学,既然教育目的仍然是培养修己治人的“
3、君子”,那就不能不受官学教育传统的影响,不能不以传统“六艺”为弟子必修的基础课;更不能不受当时社会需要的制约,致力于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不然的话,孔门弟子从政以后,怎么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孔子私学还会有什么吸引力?关于孔门的武艺传授,《礼记·射义》中有颇为生动具体的记述。从孔子带领弟子在“矍相之圃”演习“乡射礼”的情况来看,孔门射艺教学既有孔子亲自示范,又有对要领的口头讲解,还十分重视将德育贯穿其间。孔子做射箭示范时“观者如堵墙”,可见其射艺之精湛。至于孔子驾驭战车的技艺,《论语·子罕》中也有反映:达巷党人叹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4、”,即谓之学而不专、缺乏强项。孔子知道了,便与门下弟子商议,拟在射、御二艺中选一艺来展示所长。这说明在孔子及其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所谓的“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传统的“六艺”之学。孔子经过比较权衡,选定以“执御”来展示专长,可见其御艺亦相当娴熟,可能更优于射艺。由此窥测孔门之御艺传授及弟子驾驭战车的水平,应当也不会比射艺差。以往论者多将“御”混同于一般的赶马车。其实,赶马车称“仆”,如《论语·子路》中有“技术资料专业分享WORD文档可编辑子适卫,冉有仆”;驾驭战车才称“御”,如《诗经·车攻》中有“徒御不惊”。特别是当“射”“御”并举时,“
5、御”绝不可以混同于“仆”,而只能是指“六艺”中的这项武艺。1.下列对“六艺”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六艺”在本文中主要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B.在孔子时代,“六艺”中的“射”“御”是受教育者必须学习的科目。C.“六艺”教育体现文武兼备的原则,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的。D.“射”“御”被孔门重视,正源于孔门对社会需要的顺应和对教育传统的继承。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认为孔门教育内容只有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是人们误解《论语》的典型表现。B.不懂《
6、论语》编纂有其重点,是学术界研究孔子只取信《论语》的重要原因。C.从重视“射”“御”的程度看,当时官学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军事,孔门也不例外。D.《论语》不与“六艺”“六经”重复的事实,是遵循著书立说的一般规律的结果。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A.孔子时代各级官吏平日以理治民,农闲时节教民备战,战时出为带兵之将领,这与当时“三育”并举息息相关。B.孔子教育因为要扭转“博学而无所成名”的被动局面,所以加大了对生员“射”“御”技能的强度训练。C.孔子的射艺御艺都很精湛,孔门关于射艺御艺的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能更好地顺应
7、当时社会的需要。D.《诗经·车攻》中“徒御不惊”中的“御”也绝不可能混同于“仆”,因为“御”是驾驭战车的专称。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技术资料专业分享WORD文档可编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
8、,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