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并未“流落十年”考辨

周邦彦并未“流落十年”考辨

ID:21844575

大小:74.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5

周邦彦并未“流落十年”考辨  _第1页
周邦彦并未“流落十年”考辨  _第2页
周邦彦并未“流落十年”考辨  _第3页
周邦彦并未“流落十年”考辨  _第4页
周邦彦并未“流落十年”考辨  _第5页
资源描述:

《周邦彦并未“流落十年”考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周邦彦并未“流落十年”考辨【内容提要】在当代学者中,有些人认为周邦彦是新党代表人物。由于旧党的排挤倾轧,邦彦始出教授庐州,接着又知溧水,“流落十年”。此文则考出周邦彦教授庐州与知溧水,乃宋代官制及时势所使然;刚至庐州教授任即因遭母丧而居家丁忧,外任不足六年。所谓“流落十年”根本不能成立,更与新旧党争无任何关系。【关键词】周邦彦教授庐州居丧丁忧改官周邦彦自元佑三年(1088)春“出教授庐州”,后又知溧水,至绍圣二年(1095)十一月始还朝为国子主簿。南宋人楼钥在《清真先生文集序》①中谓“神宗上宾,公亦低徊不自表襮”,“考其岁月仕宦,殊为流落”,近人王国维又在其《清真

2、先生遗事》②中谓周邦彦《汴都赋》“颇颂新法”,当代有些学者即据此认为,周邦彦所以“流落十年”(《遗事》以为元佑二年出教授庐州,绍圣四年还朝,共计十年),是旧党对“新党代表人物”周邦彦的排挤倾轧。不佞曾在《清真事迹新证》③一文中考出周邦彦并非新党,此文则进一步考证:周邦彦出教授庐州与知溧水,乃宋代官制及时势所使然;至庐州任不久即遭母丧,居家丁忧三年,此次外任不足六年,所谓“流落十年”根本不能成立,更与新旧党争无任何关系。一周邦彦外任乃宋代官制及时势所使然,与新旧党争无关认为周邦彦出教授庐州、知溧水,即是旧党对“新党代表人物”周邦彦排挤倾轧的,以罗忼烈先生的意见具有代

3、表性,他在《拥护新法的北宋词人周邦彦》④一文中说:当保守派重登政治舞台之初,曾吸收了一些反对派的游离分子。官职低微的周邦彦,当时似乎也在被争取之列。所以当他不肯改变政治立场,“低徊不自表□”,“不能俯仰取容”的时候,被排斥的命运就注定了。于是,在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吕公着独揽大权、苏轼为翰林学士时,他被轰出太学,到庐州(州治在今安徽合肥)当教授。同年四月,陈师道却因苏轼之荐,以布衣身份出任徐州(今江苏徐州市)教授。陈师道因反对王安石的《三经新义》,不肯参加改制后的科举试,大受守旧派的赞赏,所以“一命”便为教授,与太学正出身的周邦彦相等,这是政治立场造成的幸与

4、不幸。而所谓“苏门四学士”,也在这时候通过苏轼的关系,开始跑到汴京来;黄庭坚当了校书郎,张耒作了太学录,秦观作了太学博士;而晁补之的太学正,也许是顶替周邦彦的遗缺。几年后,贺铸又以李清臣、范百禄、苏轼之荐,由武官变为文官任承事郎。乍一看来,罗文指出的都是事实:旧党入朝,周邦彦出朝,这不是排挤倾轧是什么?然而当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并用宋代官制予以检验之后,就会发现周邦彦的外任,根本与新旧党争无关。据宋代官制,考中进士后先为选人,尚未正式进入仕途。而选人除个别特恩者外,一律不能在京任职,必须先到地方去任幕职官。即如邦彦是旧党中坚人物,也不能越制而留京;即如他是新党

5、人物,其时仍是新党执政,他也必须经一任或两任外任之后方能再内调。这是宋代官制所使然,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即以“苏门四学士”为例。“苏门四学士”受旧党之沾溉是无疑义的;但他们在入为校书郎、太学博士、大学正、大学录之前,也都经历了几任亲民之任。如黄庭坚举进士之后,就曾历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知太和县,历四任后才于元佑元年召为校书郎的。张耒举进士后,亦曾历临淮主簿、寿安尉、咸平县丞,然后才“入为太学录”的。秦观举进士后,曾历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佑元年应贤良方正科试后,才除太学博士的。至于晁补之,虽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但他的出官,却根本与苏轼

6、无关。晁举进士后,曾历潭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佑初,为太学正。李清臣荐堪馆职,召试,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李清臣是新党人物,难道说因为他荐了晁补之,就认为他是向旧党投降了吗?此四人仕履均见《宋史·文苑六》。事实摆得清清楚楚,不知罗先生何以会得出如上结论,且谓“晁补之的太学正,也许是顶替周邦彦的遗缺”。《宋史》本传谓晁为太学正在元佑元年,周邦彦于元佑三年外任,怎么就能是晁顶了周的缺呢?须知宋代之所谓缺,是先有缺而后顶替,即旧官先去,空出缺位来,新官才能顶替的,而决无新官先来数年后,旧官才去之理。至于罗氏所谓“在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吕公着总揽大权

7、、苏轼为翰林学士时,他被轰出太学,到庐州(州治在今安徽合肥)当教授”,难道时间的巧合(实际上周邦彦出教授庐州在元佑三年),就能说明事实的本质么?宋代除官,分堂除(宰相与执政官议事在政事堂,故名)与吏部除。《宋史·职官一》载:“中书省:凡除省、台、寺、监长贰以下,及侍从、职事官,外任监司、节镇、知州军、通判,武臣遥郡横行以上除授,皆掌之。”同书《职官三》又载:文官归吏部尚书左选,“文臣京朝官以上及职任非中书省除授者悉掌之。……自初任至幕职州县官,侍郎左选掌之”。这里说得清清楚楚,无庸混淆。据此即知,一小小的州学教授,怎么也轮不上堂除。吕公着即便是想排挤周邦彦,也要通

8、过吏部,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