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606565
大小:5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3
《辗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论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辗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论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论文关键词:废名儿童世界多重情感向度 论文摘要:从儿童视角剖析了废名20年代诗歌创作中“儿童艺术世界”的特点和两重情感向度,以及诗人在两重情感向度中的矛盾和焦灼心态,总结了废名早期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的。新文学家们纷纷致力于新诗创作,从形式到内容对新诗进行了全面实验。这个时期,年轻的废名青春年少,满怀热情,对新文学领袖十分崇敬,沿着以胡适、周作人等人开辟的道路,积极投入到了以新诗创作的文学实绩推动新文学革命进程的主潮中来。早在l922年10月8日,诗人在《努力周报》
2、(第23期)上发表了《冬夜》和《小孩》两首小诗,虽很稚嫩,却开启了废名诗歌创作的大门。接着,1923年4月15日《诗》第2卷第l期载《杂诗》7首;同年5月l5日,《诗》第2卷第2期载《洋车夫的儿子》、《磨面的儿子》、《杂诗》(2首),共有诗作l3首。 长期以来,学界对废名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较为关注,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但极少有人涉及1920年代诗歌创作。笔者认为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处于实验阶段,相对于1930年代的意象繁密、思想深玄的“现代派”涛歌,在创作手法和思想内涵上均显得较为稚嫩,是长期不被学界
3、关注的主要原因。二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没有专门结集出版,研究资料较为缺乏。 一、美好纯真的儿童世界 废名在1920年代的13首诗作或写小孩情趣,或以小孩的眼光观照世界,或表现年轻诗人的内心情感,内容有所不同,情感向度有所差异但以“儿童”为视点展现诗人理想,考量社会现实是一致的,共同塑造了一个儿童的艺术世界,表现了诗人在这个儿童世界中美好理想和无奈现实矛盾心态。 诗作对儿童的注视不是成人化的居高临下的俯瞰,而是忘我深入儿童世界,以一颗温软湿润的心与他们相对,共同体味喜怒哀乐。比如《磨面的儿子》: “给我买一幅眼镜呀,爸爸?” “你要眼镜做什么呢, “你的眼睛近
4、视不成?” “那么,驴子,他要眼镜做什么?” 描绘了未受社会浸染的“赤子之心”。1920年代,周作人运用西方人类学派的观点,对儿童心理进行了原生态的观照,提出“儿童本位”思想。对于儿童自身,他认为“玩”总是儿童自然本能的创作,是无目的无意的,“他这样的玩,不但得到了游戏的三昧,并且也得到了艺术的化境。这种忘我也造作或享受之悦乐几乎具有宗教的高尚的意义……我们走过了童年,赶不着艺术的人,不容易得到这个心境,但是虽不能至,必向往之”。强调儿童自然天性,主张儿童顺乎自然,由此推进现代文学关于“人”和“人性“的思考。废名以儿童为视点的诗歌创作,躬行了周作人的理论主张,主要具
5、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和童趣 有些事情从成年人的眼光看近乎于无聊、无趣,而在儿童的世界中却充满了乐趣。朱光潜曾举过一个儿童游戏的例子: 骑马的游戏是很普遍的,我们就拿它做例来说。儿童在玩骑马的把戏时,他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这么一段话说出来:“父亲天天骑马在街上走,看他是多么好玩!多么有趣!我们也骑来试试看。他的那大马自然不让我们骑。小弟弟,你弯下腰来,让我骑!特!特!走快些!你没有气力了吗?我去换一匹马罢。”于是厨房里的扫帚夹在胯下又变成了一匹马了。 朱光潜用这个例子意在说明游戏和艺术创造及欣赏的关系。但我们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儿童的天真以
6、及他们沉溺于艺术享受,于无趣现实中获得快感的童趣。即使现实中缺少马,“厨房里的扫帚”成为他们童趣世界中的马,他们能隔开现实享受“艺术化”乐趣。可见,在儿童面前,世界没有羁绊和缰锁,永远是自由的。废名在《小孩》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 雨后的街道, 泥泞中踏开了容得一个人走过的路。 我挈起衣服,从这边低头走去, 不觉迎面撞着一个小孩子, 无意中我手已经搭在他的肩膀上,笑道:“谁让谁呢?” “雨后的街道”本应是清新惬意,令人愉快的,但泥泞的街道,只能“容得一个人走过的路”的生活环境,偶尔会因为泥浆溅身,增添几分恼怒。但诗人笔锋一转,在无趣的现实世界中发现快乐,和小
7、孩子讨论起了让道的问题,“谁让谁呢?”简单,风趣,仿佛是苦难泥泞的生活中一脉春光。 (二)表现儿童万物齐一、造化为友 在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是平等的朋友,无大小、贵贱、尊卑、荣辱之别。因此,在《磨面的儿子》中的主人公才会要像驴子一样戴眼镜,在磨面的儿子的眼中驴子戴着“眼镜“磨面不是人类对它的束缚与约束,而成为驴子本身的有趣的装束。周作人说:“就儿童本身上说,在他们想象力发展的时代,确有这种空想的需要,我们大人无论凭什么神呀皇帝呀国家呀的神圣之名,都没有剥夺他们的需要的权利,正如我们没有剥夺他们的衣食的权利一样。”儿童“空想”的世界就不会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