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519462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2
《友谊油田隐蔽型油藏增储评价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友谊油田隐蔽型油藏增储评价研究 摘要:埕68X1区块沙一中圈闭位于歧南斜坡友谊油田北侧,埕北断阶带赵北断层下降盘,沙河街组地层北倾,与东西向断层形成的构造及岩性圈闭。含油层位沙一段,高点埋藏2800m,圈闭幅度仅100米,属典型的隐蔽型圈闭。2015年,为预探预探埕42井沙河街组岩性圈闭含油气情况,部署实施了埕68X1井在沙一中钻遇油气层并获得高产,新增石油地质储量127×104t,取得了隐蔽型油藏增储评价的重要成果。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增储评价;隐蔽型油藏;友谊油田 一、地层特征 埕68X1区块钻井揭示的地层自上而
2、下依次为:第四系平原组,新近系的明化镇组、馆陶组,古近系的东营组、沙河街组。沙河街组内部分为沙一段、沙二段和沙三段,沙一段地?臃治?上、中、下段,其中沙一中是该区主要含油层段。 沙一下段浅灰色灰质细砂岩、云质砂岩、粉砂岩夹灰色、深灰色泥岩组合。平均厚度在150m左右。 沙一中段顶部发育厚层深灰色、灰色细砂岩、灰质砂岩、粉砂岩夹泥岩,相对较粗,电阻率曲线表现为箱形高阻值,自然电位起伏明显;中下部以灰色、深灰色泥岩夹灰色、深灰色细砂岩。沙一中为重力流水下扇沉积,地层对比主要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充分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录井等资料,
3、采用标志层法、等时对比法、层序地层学方法和井震结合法等进行地层对比划分,提高地层对比结果精度。整体来看沙一中地层厚度横向变化不大,平均厚度在170m左右。 沙一上段为灰色、深灰色泥岩夹薄层细砂岩组合。电阻率曲线、自然电位起伏不明显,平均厚度在135m左右。 二、隐蔽型圈闭刻画 (一)井震结合精细层位标定。本区属隐蔽型圈闭,对层位标定提出了更高的精度。研究过程中,在不同的构造部位选取标定井6口,通过连井标定,建立地层地震反射特征格架,为精细地震解释奠定坚实的基础。本区主要存在3大地震地质标志层: 东营组底:单轨强波峰,特征
4、明显,为本区标志层,易于追踪。 沙一中底:单轨强波峰,特征明显,为区域性标志层,易于追踪。 沙一下底:单轨强波峰,特征明显,为区域性标志层,全区可对比追踪。 (二)三维地震解释。在立体层位标定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剖面解释和综合分析建立工区构造解释模型,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人机解释工作站所提供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展构造精细解释,考虑到该区属于隐蔽型圈闭,构造幅度低,因此解释精度加密到50×50m。 1、应用变密度、瞬时频率、瞬时相位特征剖面进行层位追踪、解释和分析断层,研究波组特征和组合接触关系,确保层位追踪解释的可靠性和精度。
5、2、应用相干切片技术研究断裂、断层空间展布规律和指导平面断裂组合,明确断层切割关系,明确隐蔽型圈闭产状变化。3、抽取任意测线、连井测线进行闭合,提高或检验地震解释的精度和可靠程度,进一步落实隐蔽型圈闭溢出点确切位置。 (三)构造特征。通过精细构造解释,编制了沙一中油层顶构造图,明确了研究区圈闭主体为依附于埕68X1断层的隐蔽型断鼻构造,地层为南高北低的斜坡带,断层以东西方向为主,圈闭高点位于埕68X1井西南部。沙一中圈闭高点埋深-2800m,圈闭幅度100m,圈闭面积约为。 (四)断裂特征。研究区内主要发育赵北断层和埕68X
6、1断层两条近东西向断层,其中赵北断层在研究区已处于末端,断距约5-10m,埕68X1断层为遮挡断层,断距25m左右。 根据完钻井分布状况及上报储量的分布范围等情况来看,主控断层为赵北断层它控制沉积构造,同时也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控制油气分布。 三、储层特征 研究区沙一中砂岩厚度可达40m,单层厚度可达18m。根据井壁取心、岩屑录井资料及庄41等井取芯描述资料分析,沙一中储层为灰色细砂岩、浅灰色灰质砂岩、浅灰色泥质粉砂岩与深灰色泥岩互层,以重力流水下扇河道沉积为主,沙一中平均孔隙度17%,平均渗透率×10-3μm2,属中孔
7、中渗储层。 四、油藏特征 埕68X1区块沙一中为构造油藏,具有一定的边底水,埕68X1井油层埋深2890-2920m,油层厚度,油水边界深度2903m,含油面积,初步计算储量127万吨。 2015年部署实施的埕68X1井在沙一中钻遇油层/2层,试油4mm油嘴自喷,日产油,投入试采后生产稳定,截至目前累产油1840t,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取得认识 埕68X1井沙一中获得高产并取得良好试采效果,不仅在低油价形势下新增效益储量127万吨,同时为我们探索隐蔽型油藏增储评价提供了重要实践经验,并形成了可靠的工作流程和评价方法
8、,为我们下步在复杂斜坡区开展隐蔽型油藏规模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富,等.大港埕海油田高效水平井钻探的成功经验启示[J].中国石油和化工,2010,06(06):57-5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