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忧患意识的历史意蕴与重要作用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忧患意识的历史意蕴与重要作用

ID:21509934

大小:5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2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忧患意识的历史意蕴与重要作用_第1页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忧患意识的历史意蕴与重要作用_第2页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忧患意识的历史意蕴与重要作用_第3页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忧患意识的历史意蕴与重要作用_第4页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忧患意识的历史意蕴与重要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忧患意识的历史意蕴与重要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忧患意识的历史意蕴与重要作用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忧患意识 与时俱进 一脉相承  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实践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追溯忧患意识的文化渊源,进一步说明了忧患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三大理论成果的分析,论述了忧患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和一脉相承的思想红线。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

2、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2007年12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有忧患意识,越要居安思危。”  “忧患意识是一种居安思危意识,是在和平安宁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对可能出现危难或危机的政治自觉意识,是客观过程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积淀的表现。”它表现出的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精神自觉,是这一主体对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它伴随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和人类意识的产生,

3、贯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实践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自发端伊始就贯穿着一种对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深深忧患。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的忧患意识的历史意蕴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发展完善的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于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  中国古代的忧

4、患意识最早产生于西周时期。《周易·系辞下》日“《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忧患”一词的最早出处。《孟子·告子下》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魏绛推辞说:“夫乐以安德,义以处之,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所谓乐也。《书》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这也是强调,要有“居安思危”的戒惧之心。《淮南子》中写道:“圣人者,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

5、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欧阳修说:“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所有这些,显示了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悠远传统。  及至近代,面对中国的内忧外患,一大批有识之士胸怀忧患,变法图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1888年,康有为鉴于祖国的领土沦丧而忧愤悲切,在《上清帝第一书》中痛切陈言,“日本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国事蹙迫,尤在危急存亡之间,未有若今日之可忧也。”请皇上变法,挽救国家危亡。1900年,八国联军的侵略,更使民族危机雪上加霜。为此谭嗣同发

6、出“世界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n在《兴中会章程》中,孙中山慷慨陈情“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古代圣贤和近代的“思想先行者”们身上所体现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把忧患意识与政治参与意识、锐意进取精神以及面向工农、面向实际结合起来,使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传统有了更进一步的升华,成为全体中华儿女一往无前、奋力搏击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深厚思想文化基

7、础。  二、忧患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  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每一次完善与发展,都包含着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患。把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期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忧患思考上升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引领行动的纲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对刚刚经历文革浩劫的中国社会各种问题的深深忧患和对改革开放初期各种新情况的清醒认识,催生了邓小平理论。  “失去的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使中国人民蒙受了

8、巨大损失,给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也使中国现代化的步伐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87年2O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对文革后中国落后面貌的深深忧患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最初动因,也成为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必须解放思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