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操》教学计划

《中华武术操》教学计划

ID:21263269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0

《中华武术操》教学计划_第1页
《中华武术操》教学计划_第2页
《中华武术操》教学计划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华武术操》教学计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华武术操》校本课程教学计划一、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中华武术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是中华人民的骄傲和自豪。通过校本课程《中华武术操》的开展,推动中华武术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武德修养;了解中华的武术历史文化和现状,学习相关的武术知识、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掌握一定的武术套路;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养成练武强身的习惯,磨练意志品质,陶冶情操,进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二)分目标1.中华武术知识(1)认识中华武术的历史、特色、现状,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2)认识中华历史上和当代伟大的武术家,了解他

2、们不平凡的事迹,并学习他们爱国、爱家乡,勇敢顽强,始终不渝地钻研精神。(3)了解一些武术的知识,演练技巧和学习方法等。2.武术实践技能(1)了解武术健身、防身等方面的知识。(2)学习基本动作,不仅要求动作达到规范,还应特别重视学生的武术意识的培养和锻炼。为进一步的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体质创造有利条件。(3)学会并较熟练地掌握一些武术套路,使学生外部的形体动作与内部的意向达到统一,即手、眼、身、步与精、气、力、功协调配合。(4)通过有效的组织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养成练武强身的习惯,进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5)

3、积极的开展武术教学活动,充实和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发展。3.情感、价值观学练中磨练意志品质,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力,陶冶情操,提高武德修养,培养民族自尊意识。二、课程主要内容1.武术的起源与发展……………………………………………………………………2课时2..中华武术简介………………………………………………………………………2课时3.武术的肩臂练习………………………………………………………………………2课时4.武术的手型手法………………………………………………………………………2课时5.武术的步型步法………………………

4、………………………………………………2课时6.武术的腿法……………………………………………………………………………2课时7.五步拳…………………………………………………………………………………3课时8.少年拳…………………………………………………………………………………3课时9、中华武术操——旭日东升……………………………………………………………1课时三、课程实施建议一、“习武先习德”是习武者的传统美德,学习前辈们的爱国精神,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刻苦的研究精神。二、搞好校本课程“武术”方面课外活动,推进校园武术文化建设,充实和丰富学校体育教育。结合

5、实际条件做好宣传、比赛、表演、课间操等。三、结合学校实际,中学的武术教学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武术教学的实际时间少;学生多、器材少。在制定教学计划、搭配教材、选择教法、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四、教师首先自己了解武术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套路,钻研教材和教法,具备学好、教好武术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动作示范时,力求准确,以保证武术特有的风格。讲解要清晰,要把每个动作的作用、攻防含义等都讲清楚,这样才不失武术的根基。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注重体力与智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武术教学主要是通过身体直

6、接参与各种活动来达成学习目标,并且与思维活动紧密地相结合,因此,它是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活动过程。学生在学习武术中,全面锻炼身体,掌握动作技能,并逐步懂得科学健身与锻炼的方法。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就不会有武术水平进一步的提高,就不会养成兴趣爱好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2.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上课,学生的武术基础,身体健康状况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上场地、器材、组织调动以及保护与帮助等因素,也使得武术教学工作显得相当复杂。因此,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学习的自信心。3.注重学生合作学习,

7、发挥骨干学生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学生武术水平大面积的提高,起到互帮互学的带动作用,减轻教师的工作量。4.在武术教学过程当中,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思想品质,因此,应适时生动而具体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武德教育。五、课程评价1、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3、定量评价采用等级制记分方法,评价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但要避免繁琐化倾向。定量评价尽量不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4、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8、相结合。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随时收集能够反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5、在评价时既要有反映学生与同学之间横向比较的成绩,也要有照顾个性差异反映自我发展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