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

ID:21195987

大小:83.0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0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_第1页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_第2页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_第3页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_第4页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一、记叙文中的线索。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抓住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线索的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空间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某物为线(6)以情感为线(7)以题目为线(8)地点为线(9)明暗两线(1)、以人物为线索。如《最后一课》(七年级下册)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一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再如《背影》。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核遭遇。“我”

2、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2)、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册)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H这一天->1月18曰—2月17日夜里1点钟一3月2日一一天中午一3月21日一3月29日。(3)、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

3、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如《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一第二台阶处一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一峰顶。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來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4)、以一事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一做新装一看新装一穿新装一展新装”。(5)、以一物为线索。“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物件。如《羚羊木雕》(七年级上册)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

4、开的。“羚羊木雕”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一物”还指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七年级下册)一文。其屮的“花儿落Y”一语双关,既指爸爸栽植的花花草草,也指爸爸的生命。(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如《生命生命》(七年级上册P13课后研讨与练习)一文,该文以“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厌烦地赶走一没有耐心地拍打一内疚地观察一由衷地敬佩。又如《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一文,“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憎恶、讨厌一敬重、爱戴。(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如《驿路梨花》一文以“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引起悬念,又围绕着“谁是主人?”这个问题分两层

5、来回答。第一个层次误认为主人是瑶族老人,老人回答“我不是房子的主人”,从而引出哈尼小姑娘;另一层次由哈尼小姑娘引出解放军盖茅屋,两个层次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巧妙地回答了“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8)、以地点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如《小橘灯》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文章以地点为线索,内容显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9)、线索是构造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段,为了作品结构的完整统一,一篇作品的主要线索只能一个,并且应贯穿始终。实际上,除了抒情作品和一些内容

6、、情节极其简单的叙事作品外,很多作品都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多重线索。我们常常把只冇一条线索的作品,称为单线,如朱自清的《背影》;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线索的作品,称为复线,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线索的作品中,主要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叫做主线,其余叫副线是围绕主线展开并服务于主线,副线可以贯穿全文,也可以局部点缀。线索除了主线和副线的区别外,还有明线和暗线之分。如《藤野先生》(八年级下册)一文就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属于明线;另一条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属于暗线。二、如何理清记叙文的线索?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

7、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①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再仔细阅读全文内容,是不难找出全文线索的。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线索,有的包含着线索的因素。③有时候,文章采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线索。③看反复。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人物情感和吋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①有时候,则用议论抒情来显示线索,这样的线索往往是某种感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