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教案(鲁人版高一选修)

《荆轲》教案(鲁人版高一选修)

ID:20703007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5

《荆轲》教案(鲁人版高一选修)_第1页
《荆轲》教案(鲁人版高一选修)_第2页
《荆轲》教案(鲁人版高一选修)_第3页
《荆轲》教案(鲁人版高一选修)_第4页
《荆轲》教案(鲁人版高一选修)_第5页
资源描述:

《《荆轲》教案(鲁人版高一选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荆轲》教案(鲁人版高一选修)《荆轲》教案(鲁人版高一选修)《荆轲》教案(鲁人版高一选修)  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把握文意。  2.了解荆轲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4.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  5.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6.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  1.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2、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3.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4.精彩的场面描写  5.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塑造  学习难点  1.较难翻译的语句  2.对荆轲行为的历史思考  文本解读  一.《刺客列传》主旨  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

3、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二.荆轲刺秦王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

4、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内容梗概(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读书击剑——盖聂论

5、剑——句践怒斥——结交渐离——太子求计——接受於期——引见田光——引见荆轲——田光自杀——太子委命——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荆轲被斩。  四.研讨探究  1.文章写荆轲与盖聂、鲁句践的交往的两个细节,是否有损于荆轲形象的塑造?  否。写这两个人物,两个细节,以表现荆轲的沉稳。  2.写高渐离与田光这两个人物,对刻画荆轲有什么作用?在结构上有什么好处?  说明荆轲不是庸俗之辈。与后来的故事发展密切相关,起着铺垫作用。  3.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分几步进行?  准备(信物、匕首、助手

6、)→诀别→行刺  4.分析一下易水诀别场面描写的作用  对荆轲的气质、性格、精神风貌作了画龙点睛的揭示,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5.本文人物形象塑造有何特色?  (1)善于通过冲突来写人物  (2)通过语言、神态、表情和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3)善于用反衬手法,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秦武阳,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衬托荆轲英雄虎胆)  6.荆轲形象有何特点?  沉稳隐忍,侠肝义胆、扶危济困,果敢勇决、不畏强暴、机智镇静、秉性刚烈。  五.拓展延伸  1.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7、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

8、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因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