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劳动关系模式的调整路径对中国劳动关系模式转变的研究

德国劳动关系模式的调整路径对中国劳动关系模式转变的研究

ID:20692953

大小:6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15

德国劳动关系模式的调整路径对中国劳动关系模式转变的研究_第1页
德国劳动关系模式的调整路径对中国劳动关系模式转变的研究_第2页
德国劳动关系模式的调整路径对中国劳动关系模式转变的研究_第3页
德国劳动关系模式的调整路径对中国劳动关系模式转变的研究_第4页
德国劳动关系模式的调整路径对中国劳动关系模式转变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德国劳动关系模式的调整路径对中国劳动关系模式转变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德国劳动关系模式的调整路径对中国劳动关系模式转变的研究:德国劳动关系模式一直是和谐稳定的典范,战后的德国奉行社会市场经济原则,并以"劳资自治"为基础,建立了其独具特色的劳资合作共决模式,且依托这一模式,逐渐形成了以契约性、自律性和法律性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关系运行调节体系。然而,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其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导致这一堪称世界劳动关系典范的劳动关系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改善就业状况,德国对其劳动关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这一调整路径,对我国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调整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国;劳动关系;调整路径  众所周知,德国是一

2、个工业发达的国家,战后德国依托社会市场经济原则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劳资合作共决模式,使它的经济得以奇迹般迅速增长,让该模式受到全世界的赞誉和推崇。  在此模式下,劳动双方高度自治,雇员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参与决定切身利益有关的日常经济和社会问题,国家主要通过制定各种劳动政策法规,完善劳动力市场秩序,以协调劳资矛盾,规范竞争行为。然而,这种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高工资、高福利的状况,成为德国后期就业形势持续恶化的导火索,为解决应对不断恶化的形式,德国对其劳动关系适时的做出了相应的变革。  一、德国劳动关系模式的特点与现状  劳动力市场

3、是市场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关系是劳动力供求双方在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中建立起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状况,特别是对就业状况的分析是研究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础。  德国是所有发达国家中公开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国家,主张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政府有限干预为辅,同时,国内劳资双方实力均衡且寻求合作,使德国社会比较稳定。具体来看,德国劳资关系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劳资自治。企业与雇员的合作,由高度集中化、势均力敌的工会和雇主协会进行产业级的集体谈判决定,它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很大的自治权,比如工资的确定方面

4、实行"工资自治"。  其次是强大的法制性。政府不直接介入劳动关系,但通过强势的劳动立法和劳动法院来实施宏观调控,确保劳资双方集体谈判的规范和效力。  再次是二元体系性的劳资关系。公司内工人的利益通过工厂委员会来代表,会员由公司全体雇员选举产生,不局限于工会会员,他们享有一系列法律规定的知情、协调和共决权利。同时,工人在监事会中的代表享有共决权。这两个渠道的共决性高度规范,且受法律的严格管理,所以公司内的劳动关系经常被称作"制度化的合作"。  这一劳动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德国保持了和谐稳定的状态,然而,八九十年代以来,德国的劳动关系模式遭遇了严峻的考

5、验,工会组织率持续下滑,会员大量流失,同时,雇主协会的会员率也在下降,企业层次上的单一雇主集体谈判逐渐增加。这些趋势,使德国原有的劳动关系模式中的关键制度遭到侵蚀,陷入困难之中,更有学者认为,德国旧有的劳动关系是过于僵硬、形式化和法制化的。  劳动力市场是刚性的,劳动者难以有更灵活的安置和较大的工资差异。而90年代以来德国国内和国际的情况显然要求德国的劳动关系有更多的灵活性。  首先是统一东西部的内部挑战。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整合远没有想象的简单。由于东德的生产水平低于联邦德国,很难按照统一的行业标准向工人支付劳动报酬,因此西德的制度框架

6、难以在实践中应用于东德,不得不进行调整和变通。其次是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了冲击。新的生产方式引入,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从事劳动密集型岗位的普通工人群体加入失业大军的行列。再次是国际化的外部挑战。随着经济的国际化,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降低劳动成本,而集体谈判决定的工资和工作标准僵硬且存在向上的刚性。  二、我国劳动关系模式的特点与现状  我国的劳动关系处于不同所有制经济之中,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增多,劳动关系问题日益突出。为适应这一转变,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在借鉴市场经济国家成功

7、经验的基础上,已初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以劳动法律和政策基准、劳动合同管理、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初步确立了劳动关系的主体地位  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基本明确,国有企业在用人、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逐步扩大,劳动者拥有了较大的择业自主权,通过与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来建立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地位和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2、初步呈现多元化  经济体制转变后,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格局形式,与此相对应,我国的劳动关系也呈现出多样化状况,各种所有制经

8、济的劳动关系相互交错,劳动关系格局多元化初步呈现。  3、劳动关系初步实现契约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