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薛福成与中法战争中的镇海之役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薛福成与中法战争中的镇海之役[摘要]光绪初年,法国以越南作为侵略大本营窥视清王朝的南疆,伺机待动。中法战争爆发前后,薛福成多次就援越抗法问题倡言;在筹备镇海防务和指挥镇海抗法战役过程中,薛福成对防务细则的制定颇费精力,巨细筹谋,躬身参与。中法镇海之役能够以弱胜强,得益于其积极战争防御思想。纵观薛福成赴任宁波到镇海之役大获全胜的历史过程,薛福成在宁波成功扮演了一个实际总舵手的角色,在中法战争中的镇海战场立下了不朽功劳,同时,亦是镇海战役,以及整个中法战争历练了薛福成。 [关键词]薛福成中法战争镇海之役 一、积极倡言,援越抗法 法国对越南的侵略史实由来已久,早在1858~1862年
2、,法国就派遣武装进攻越南南部的南圻,迫使越南国王签约割地并赔款。此后,法国陆续侵占了南方诸省。20世纪70年代,法国的侵略触角又伸向越南北方,企图吞并整个越南,使其变为策动中国西南各省战争的后方基地。 薛福成虽身为李鸿章幕府,对于法军的侵略行径却与顶头上司李鸿章的妥协态度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目睹法国侵略越南造成的城门之火,先后多次就援越抗法问题倡言,并写出多篇相关日记、奏折或建议书。 1.《与法兰西立约通商保护越南议》 1882年冬,他写就一篇《与法兰西立约通商保护越南议》,提出抗法护越“关系全局”,亦为“中国盛衰强弱之机括”的真知灼见,并提出如下建策,除以上建策之外,薛福成还就
3、中法“遣使常驻越都,设法保护”、法人交还东京、通商章程等诸多问题发表见解,然而清政府并未给予应有重视,回应冷淡。 2.《上李伯相论援救越南事宜书》 法国在越南问题上,曾与清政府提出以下建议:富良江(红河)以南北之地,分由法国与中国巡查保护。薛福成在《与法兰西立约通商保护越南议》一书中已对此作相关论述,但其应对策略未被清政府采纳。几个月之后,法国竟然增兵越南,大有扩大战事之阵势。形势危急,薛福成又呈上一书,即《上李伯相论援救越南事宜书》。他认为“全力图越”势在必行,“倘中国竟置勿理,彼一二宵小,必自鸣得计,益肆鸱张。我虽不愿决裂,务存退让,彼且得步进步,终迫我以不得不决裂之势”,对李鸿
4、章的左右顾盼忧切之至。他在《与法兰西立约通商保护越南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防战策略。 3.《援越南议》三篇(上、中、下) 此议稿几乎与《上李伯相论援救越南事宜书》为同时之作,进一步对法军侵越等相关问题作了全面透彻的剖析。 二、赴职宁波,周密筹防 1884年初夏,法国侵略者竟不顾政府初衷和远东局势,不惜以孤势铤而走险,将战争扩大化,不仅将战火延烧至中国西南境内,甚至调遣战舰,沿海道绕行,封锁珠海口。7月12日,法国代理公使谢满禄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谍,提出撤兵和赔款25000万法郎的侵略要求,并扬言7日之内如不答应,法国将攻占中国东南沿海口岸以为质。第二天即染指台湾,并一路北上。事
5、态恶化,中国东南各港口一并成为战争前线,尤其闽江口、基隆和位于长江出海口附近的浙东锁钥之地——宁波、绍兴、台州一带,更是首当其冲。法国此举,使清廷上下的神经顷刻间绷紧,深恐继两次鸦片战争后再度陷入西方列强的扼喉之危。故清政府紧急颁布了沿海戒严命令,并经慎重考虑,在法舰盘旋南海之际,敕令李鸿章帐下的薛福成急赴浙江,速补宁绍台道员缺。 1.镇海县建置沿革 据《尚书.禹贡》、《尔雅.释地》、《周官.职方》记载,镇海,自夏迄周为扬州之域,属越东南地。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后世显王为楚威王所灭后,镇海归楚统辖。秦始皇始置郡县,秦以降至隋,为会稽郡东境,一说越王勾践之地南至勾余,越灭吴后,勾践为表彰
6、章伯之功,以示子孙,故命勾章。晋末,勾章城残破,改筑于小溪镇,刘牢之又于三江口筑城御贼。隋初,并余姚、鄞、鄮二县入勾章,隶属吴州,又改越州,卒复为会稽郡。唐高宗武德八年,“旧勾章、鄞、鄮三县悉入鄮,隶越州”。后为望海镇,属明州。至后梁太祖开平三年,“改静海镇,仍隶明州,寻置望海县”,同年又改定海县。北宋大体因梁制,定海辖地有所损益。南宋宁宗绍兴五年,改明州为庆元府,元改庆元路,明初为明州府,洪武十四年又改宁波府,定海始终为属县。自清康熙二十六年,定海县改名镇海,相沿至今。 “镇海口外,即古之蛟门,素称天险。招宝、金鸡两山,雄踞南北岸,口门外数里,则虎蹲山、游山兀峙于前,复有潮汐消涨之异
7、势,险礁暗沙之分布,……为天然形胜”。因为镇海地形的险要,故有“宁郡为全浙之门户,而镇海口门,尤浙东之锁钥”之说。 2.薛福成赴职,受命备战 光绪十年正月初十日(1884年2月6日),“内阁奉上谕,浙江宁绍台道员缺,着薛福成补授”。同年夏,薛福成进京陛见之后,立即南下赴任。 薛福成到达宁波,紧接着赶往镇海详察形势。鉴于镇海口据有天险之形胜,足资扼守,浙江饷力、军备又不足久恃,薛福成作出以守为攻的总体备防方略:“倘其来犯,既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