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574017
大小:6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13
《煤泥水沉降实验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煤泥水沉降实验研究 【摘要】从煤泥水中颗粒凝聚和絮凝机理出发,选择4种絮凝剂对清水营选煤厂的煤泥水进行絮凝沉降试验,研究出最佳的絮凝剂及其最佳的添加量,并且找到凝聚剂和絮凝剂的最佳药剂配比,以加速煤泥水在浓缩机中的沉降,降低溢流浓度,实现洗水闭路循环。 【关键词】煤泥水;凝聚剂;絮凝剂;沉降试验 我国采用湿法选煤的选煤厂约占94%[1]。原煤在水中经分级、脱泥、精选、脱水等作业后分选出产品,大量粒度小于0.5mm的颗粒残留在水中形成煤泥水[2]。煤泥水是一种多相、多分散的复杂体系,所谓多相,是指煤泥水中含有多种矿物的悬浮颗粒;多分散,是指煤泥水中颗粒粒度分布宽;并且分散
2、介质溶液组成及溶液化学复杂。经矿物组成分析,煤中矿物质包括黏土矿物、氧化矿物、碳酸盐矿物、硫化矿物、硫酸盐矿物及其它矿物。黏土矿物是煤中最主要的矿物质,常见的有高岭石、伊利石和蒙脱石。煤中氧化矿物以石英为主,方解石是煤中最常见的碳酸盐矿物,黄铁矿是煤中主要的硫化矿物,石膏是煤中常见的硫酸盐矿物[3]。不易泥化的矿物在煤泥水体系中较易沉降;而黏土,特别是蒙脱石在水中极易泥化,导致煤泥水难沉降;高浓度下自然沉降速度慢,只添加絮凝剂时,煤泥水中大量的伊利石不能有效絮凝,溢流水中矿物含量大,只加凝聚剂时,絮团小,沉降慢[4,5]。为了实现煤泥水高效澄清、循环利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絮
3、凝沉降试验,从而确定最优性能的絮凝剂及其用量,找到适宜的煤泥水澄清方法。 1、作用机理概述 1)凝聚机理:细颗粒物料的沉降主要取决于该颗粒体系的分散与凝聚状态,而决定这种存在状态的因素主要是颗粒的表面电性。当颗粒电性较大时,颗粒之间的电斥力占主导地位,阻碍颗粒在空间上的接近,而呈分散状态。当颗粒电性较小时,电斥力降低,有利于颗粒相互靠近或结合絮团,细颗粒体系的自身凝聚为它们的自然沉降创造条件。由于这种分散是由于固体颗粒表面电荷引起的,所以往煤泥水中加入某种电解质,通过电解质在水中电离出的正电离子中和固体表面电荷,压缩双电层,降低了颗粒的表面电动电位,减小了斥力,使
4、凝聚发生。这就是所谓的凝聚过程,而其中的电解质则成为凝聚剂[6]。 2)絮凝机理:在煤泥水中加入具有较长线性分子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这些高分子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发生电离作用,并通过静电键合、氢键合、共价键合等作用与煤泥水的固体颗粒发生吸附作用。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作用机理归纳为3点:有机高分子絮凝剂通过其长链上的电荷中和颗粒 表面电荷,起到部分凝聚剂的作用;有机高分子絮凝剂通过长链特点,为煤颗粒之间形成絮团起架桥作用;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在絮团沉降中,部分未成絮团的微细颗粒在其X捕作用下,发生沉降[7~9]。 待处理水溶液中投入絮凝剂后,为克服胶体颗粒的稳定性(微粒布朗运动、胶
5、体颗粒间的静电斥力、胶体颗粒表面水化作用)而需将药液迅速均匀的分布整个溶液之中。以便使其极大可能地充分发挥絮凝剂本身的“活性”。使其最大限度地降低Zeta(电动电位—当颗粒在外力的作用下移动时,双电层的扩散层与固体表面斯特恩面之间有一个滑动面,滑动界面上的电位和溶液内部的电位差)电位,使水中的胶体颗粒迅速处于脱稳状态,此过程即所谓的凝聚过程。通过胶体颗粒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相互作用来解释胶体的稳定性和产生絮凝沉淀的原因,在解释絮凝机理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目前,絮凝动力学有三类:异向絮凝,即胶体颗粒由于布朗运动相互碰撞而凝聚的现象;同向
6、絮凝,即在搅拌作用下使胶体颗粒相碰后的凝聚作用;差降絮凝,即对于两种不同尺寸的颗粒之间,大的颗粒以较快的速度下降的过程中,能赶上沉降速度较小的小颗粒,因而发生碰撞的现象[10]。 2、实验 2.1、试样及药剂 以不少于4h的正常生产时间为限度,从浓缩池进料管路出口处采煤泥水试样,保证采取样品的可对比性,将采取的试样盛入25Kg容量的塑料桶或其他惰性容器中,密封,置于室温下备用。不同的絮凝剂分别为1号絮凝剂、2号絮凝剂、3号絮凝剂、4号絮凝剂,凝聚剂为聚合氯化铝。 2.2、试验步骤 配置0.1%的絮凝剂和0.1%的凝聚剂溶液,配置煤泥水为20g/L注入量筒中至
7、500ml的刻度,用注射 【摘要】从煤泥水中颗粒凝聚和絮凝机理出发,选择4种絮凝剂对清水营选煤厂的煤泥水进行絮凝沉降试验,研究出最佳的絮凝剂及其最佳的添加量,并且找到凝聚剂和絮凝剂的最佳药剂配比,以加速煤泥水在浓缩机中的沉降,降低溢流浓度,实现洗水闭路循环。 【关键词】煤泥水;凝聚剂;絮凝剂;沉降试验 我国采用湿法选煤的选煤厂约占94%[1]。原煤在水中经分级、脱泥、精选、脱水等作业后分选出产品,大量粒度小于0.5mm的颗粒残留在水中形成煤泥水[2]。煤泥水是一种多相、多分散的复杂体系,所谓多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