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25900
大小:27.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11-14
《试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摘要]1998年以来,我国高校持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关注的焦点,我国高等培育机制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和脱节是造成人才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本文剖析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基于系统工程和胜任特征理论构建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的框架模型,以培养大学生化素质为核心,以促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执行为手段,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为目标,从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模型、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测评系统、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育机制、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了
2、四位一体的耦合培养体系,以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 就业为民生之本。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的重要因素。国内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就业鸿沟”问题是因为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的缺陷以及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当前,我国就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市场选择为根本取向,以自主就业为主导模式,以素质能力为竞争之本,形成与经济迥然不同的就业机制。因此,需要让用人单位、
3、学校共同建立新型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培养错位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就业竞争力包涵着在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多项综合能力,关于其定义有多种解释。国际劳工(ILO)则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把就业能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国外学者Howard认为就业竞争力是指雇员具有劳动力市场和雇主所需要和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的能力
4、;Fuguate认为:就业竞争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国内学者赵志川认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楼锡锦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可归结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竞争力。 本文所研究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
5、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的开发培养,在就业竞争和职业发展中所具有的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职业化能力。 二、构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传统大学生培养模式的错位现象 1.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与精英就业观的错位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2000年至2008年,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1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2009达到了619万。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社会上的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
6、相比显然供不应求。高校毕业生从精英走向白领,从白领走向高级蓝领,继而步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但大多数毕业生仍然抱着精英情结,抱着昨天的就业观来面对今天的就业,于是产生了“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的现象。 2.大学生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错位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就业。高等教育要瞄准经济结构调整与变化的规律,为经济结构调整与整个社会的进步服务。然而,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仍然是为工业化服务的,高学历毕业生是按照工
7、业化的模式培养出来的,高等教育严重脱离社会需求,关起门来办大学。第一,大学生就业单位的主体的改变,以前是国营企业,国营企业招来学生后给学生一个慢慢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企业中慢慢提高就业能力,而现在的就业渠道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希望招来的学生拿来就能用,这就需要大学生有一定的就业能力;第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雷同,无论是研究型院校还是教学型院校,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造成培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同质化,造成恶性竞争;第三,高校办学的市场前瞻性不够,专业设置对市场研究不够,
8、对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把握不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性不强,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3.理论知识与的错位 时下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几乎都要求应聘者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据相关部门调查,从平均数来看,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在“锻炼”、“校友经验传授”、“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个人服务”等实践性较强的项目上,所得到的帮助更大,这也和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