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课堂享受生活德育

构建生活课堂享受生活德育

ID:20255063

大小:1.92 MB

页数:73页

时间:2018-10-11

构建生活课堂享受生活德育_第1页
构建生活课堂享受生活德育_第2页
构建生活课堂享受生活德育_第3页
构建生活课堂享受生活德育_第4页
构建生活课堂享受生活德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构建生活课堂享受生活德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徐晓红2008.9.19构建生活课堂享受生活德育●小学德育课程如何走向生活●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走向生活小学德育课程的现代转型●小学德育课程为什么要走向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一、小学德育课程为什么要走向生活●走向生活是改革传统德育课程的必然要求●走向生活是儿童

2、道德主体发展的必然选择●走向生活是世界德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中国小学生守则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美国小学生守则1、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3、提

3、问时举手。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5、缺席时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8、考试不许作弊。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地帮你。10、任何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的请假条。11、唯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课都是违规。12、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提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对于《中国小学生守则》,我们是能背个八九不离十的,这不仅是因为我们都念过小学,更因为我们在后来的初中、高中、大学的学生守则中可以不

4、断看到小学生守则的影子。美国的小学生守则规定得实用、有针对性、简洁而又全面了;而中国的小学生守则刚好相反,大、空、摸不着边际。可以这么说,中、美两国的小学生守则并无本质区别,两国小学生守则的愿景目标都是很好的,但中国小学生守则似乎只是规定了一种目标,表达一种理想追求,而美国小学生守则的条款恰好是落实中国小学生守则的具体措施。法家在“礼仪之邦”的国度里,像“大海上的一滴水花“,消失得无影无踪。要求每个人成为道德圣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服务、奉献、牺牲。(赖宁)高尚、激动人心。有利于民族生存。(“还我河山”!)东方西方●要求每个人成为守法的公民。●利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利己不损人

5、,制裁损人利己。●公平、公正(抽签)●低级但平凡、真实。●有利于个人的自由、个性的解放。(“还我自由”!)强调整体性伟大、神圣、理想。(和现实生活脱节)难以切实实施、普遍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比较虚假。只能造就少数高尚的人,但造就了一大批虚假的人。东方西方●强调内部的思考、觉醒。●平庸、功利、实用。(和社会一致)●可以对每个人普遍实施。●比较真实。●很难造就道德高尚的人,但造就了一大批守法的公民。两种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德育观。从东西方德育观的比较,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美国之所以总是那么强大,而中国的事业总是那么步履维艰的原因了。当然,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能没有远大理想目标,但理想目

6、标的实现过程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来不得半点虚空。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自然就是在朝着理想迈进,但如果只是空喊理想而缺乏行动,那理想就是幻想,是很难实现的。走向生活是改革传统德育课程的必然要求一、小学德育课程为什么要走向生活传统的知性德育观表现在德育课程的置上,就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将它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这在教材设计上,就表现为品德课的学科化和知识化倾向,教材的呈现往往以德目或道德规范为逻辑,强调严密的知识体系结构。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它不是以知识教学或思维训练为目的,而是以态度和行为的转变为主要目的。也就是说,道德课程要解决的并不是学生

7、知不知的问题,而是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檀传宝教授认为:“在中国的道德教育实践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在道德学科的直接讲授中,没有对学生道德批判能力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应有的讨论;即使有所谓的讨论,其目的也不是通过讨论求得道德认知、反省能力的通过,而是着眼于得出既定的道德结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作为以促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