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苕溪渔隐丛话》的宋诗史观

论《苕溪渔隐丛话》的宋诗史观

ID:20217800

大小:78.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0-11

论《苕溪渔隐丛话》的宋诗史观_第1页
论《苕溪渔隐丛话》的宋诗史观_第2页
论《苕溪渔隐丛话》的宋诗史观_第3页
论《苕溪渔隐丛话》的宋诗史观_第4页
论《苕溪渔隐丛话》的宋诗史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苕溪渔隐丛话》的宋诗史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苕溪渔隐丛话》的宋诗史观【内容提要】《苕溪渔隐丛话》可视为一部简明而形象的北宋诗歌发展史。它重视大家,尤其是北宋四大家;推尊苏黄等元祐诗人;重视创作的时代氛围以及前代作家如杜甫等对宋诗的巨大影响。《丛话》在诗史观上“宗唐祧宋”,既肯定宋诗的历史地位,又对其创作得失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丛话》突破前人以“品”分类的体例,以“大家、名家”为纲编纂,既能真实地反映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能给诗人以准确的历史定位。《丛话》别裁真伪的考辨和论评,对后代的诗话影响深远。【关键词】《苕溪渔隐丛话》宋诗史诗史观历史地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以下简称《丛话》)前、后集一百卷(前集六十

2、卷、后集四十卷)①,其中先秦至汉魏六朝七卷,唐五代三十五卷,宋朝开国迄南渡初五十八卷,主要反映了北宋的诗学成就。其过人之处,在于它不仅全面总结了北宋诗话的成就,具有丰富的文献价值和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向我们清楚地展现了北宋诗歌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可视为现存第一部“北宋诗歌发展史”。《丛话》对宋代诗歌发展道路的思考与探讨,以及别裁真伪的考辨和论评,对后代的诗话和诗歌评点影响深远。一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文学史或诗歌史著作。近一百年来产生的众多文学史专著,在论及宋以前的诗歌发展时,无不称引宋代的诗话著作,其中胡仔的《丛话》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丛话》第一次给我们开出了一份粗略的唐五

3、代诗人和较为具体完整的北宋诗人清单,并根据他们对诗歌发展的贡献给予评价与历史定位。《前集序》云:“余今但以年代人物之先后次第纂集,则古今诗话,不待检寻,已粲然毕陈于前,顾不佳哉!”《丛话》在编纂上以人为纲,以时为序,详细搜罗宋人诗话、文集、语录和说部中的论诗之语,既知人论世,又叙述源流,有关宋朝开国至南渡以前的重要诗人、诗歌和诗歌流派,其发展轨迹历历在目,给人以北宋诗歌历史发展的清晰而形象的认识。《丛话》在编纂上略于唐而详于宋,与宋代一般贵古贱近的诗论取向不同。《后集序》曰:“诗道迩来几熄,时所罕尚;余独拳拳于此者,惜其将坠,欲以扶持其万一也。”《丛话》追本溯源,整理上古三

4、代至南宋初期的诗歌发展变化的目的,就是总结汉魏和唐诗的创作经验,为当代的宋诗提供必要借鉴与参考。《丛话》在编纂上,汉魏六朝仅单列陶渊明一人,唐五代也只拟定二十九位名家,而对宋代诗人则详细罗列。宋初徐铉迄南渡初陈与义,单列九十位北宋诗坛的大家和名家。称不上“大家”与“名家”的诗人一并编入“唐人杂记”、“五代杂记”和“宋朝杂记”。《丛话》共列大家、名家一百二十人,北宋占据百分之七十五。因此,《丛话》主要反映了北宋的诗学成就。另外,《丛话》还附以“西昆体”、“借对”、“的对”、“长短句”等特殊门类,以醒目其见和便于读者检阅。《丛话》重点突出在诗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和对当代的宋诗发展史

5、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家。方回《跋渔隐丛话》曰:“自《国风》、汉、魏、六朝以至南渡之初,最大家数特出其名,余入杂纪。”②自先秦迄南渡初,胡仔裁定中国古代诗坛九大家:汉魏六朝是陶渊明,编辑三卷;唐代是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四人,分别有二卷、十三卷、四卷、二卷;北宋是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四人,分别有三卷、五卷、十四卷、五卷。计五十一卷。上下二千年,作家数以万计,仅上述九大家就占《丛话》一半以上的篇幅,足见《丛话》对大作家所给予的重视程度。《丛话》尤其重视北宋四大家。北宋诗歌的发展,大致有两个高峰期。前期沿晚唐五代之习,有所谓白体、九僧体、西昆体,其中以西昆体的影响最大。至欧

6、阳修、梅尧臣、苏舜钦出,始革晚唐之习。北宋后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上承欧、梅而进一步开拓发展,形成了有别于唐诗的宋调,宋诗进入繁荣期。北宋四大家的创作成就和影响直接关系着北宋诗歌的发展道路与进程,并与宋代诗歌流派的更递演变关系密切,《丛话》在编纂上突出北宋四大家的目的盖缘于此。前集卷二十六引宋子京《笔记》云:“天圣初元以来,扌晋绅间为诗者益少,惟丞相晏公殊、钱公惟演、翰林刘公筠数人而已。至丞相王公曙、参知政事宋公绶、翰林李公淑,文章外亦作诗,而不专也。其后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皆自谓好为诗,不能自名矣。晏丞相末年诗见编集者,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未有。然晏不自贵重其文,凡门下

7、客及官属解声韵者,悉与之酬和。”在欧阳修尚未登上文坛的天圣初年,诗风不振,诗坛上只活跃着少数“西昆体”诗人而已。当时晏殊虽好为诗,然不自重其诗文,流传甚少,影响面极有限。《丛话》后集卷二十二引《蔡宽夫诗话》云:“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祥符、天禧之间,杨文公、刘中山、钱思公专喜李义山,故昆体之作翕然一变。而文公尤酷嗜唐彦谦诗,至亲书以自随。景、庆历后,天下知尚古文,于是李太白、韦苏州诸人始杂见于世。杜子美最为晚出。三十年来,学诗者非子美不道,虽武夫女子皆知尊之,李太白而下,殆莫与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