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981565
大小:3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8
《生态经济学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经济09生态经济学复习资料生态经济学产生的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相应学科的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的其他条件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物质流分析§能量流分析§信息流分析§价值流分析生态承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的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方法1、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估测法2、供需平衡法3、状态空间法4、生态足迹法5、模型预估法生态承载力的评价P=C/B•P——生态系统能够维系的人口数量;•C——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资源、环境的总体物质或能量产出
2、;•B——一定营养水平下的人均所需物质或能量生态承载力的评价思路1、衡量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资源、环境的生产力(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2、计算一定生活水平下可维系的人口数量(生活标准—人均消耗的热量和蛋白质的数量)土地承载力评价的内容(1)土地生产潜力的评价作物的单产潜力评价作物的适宜性评价种植业生产潜力评定畜、禽业生产潜力的估算(2)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评价人口发展趋势预测ofwork,relationships,needandpossibility,putqualityfirst."Improvestructure",re
3、ferspartycarefully".IsamustadheretotheindividualabsorptionTheprincipleofthedevelopmentofamatureone,andstrictlyperformintheadmissionprocedure,topreventthePartymember人口营养水平探讨食物总需求量估算土地的供给量与人口需求量的匹配开发承载力潜力的对策土地承载力评价的方法(1)土地生产潜力的评价: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土地的生产力,它表明人们对资源利用的程度,反映一个地区生产所能达到的最大水平。土
4、地生产力又可分为土地自然生产力和土地经济生产力。(2)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评价:土地人口承载力是在一定时期,不同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一种方式是按每年人均消费多少千克粮食计算。另一种方式是按每人每天需要多少卡的热量和多少克蛋白质,并将按不同的年龄、劳动强度和性别的人折合为一个“平均人”,并将不同粮食品种的产品分别折合成热量与蛋白量并计算为相应的农业生态区的单位面积的生产量,两者相除即得到单位面积土地所承载的人口潜力。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思路水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因素包括:1、生态损耗需水量和环境需水量得到满足2、水体不发生富营养化
5、3、水体水环境容量得到满足•需水量:•1、经济需水量:生活需水量、工业需水量、农业需水量2、生态需水量: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目标,而在天然生态保护和人工生态建设过程中所需的水量。生态足迹方法由于人类要维持生存,必须消费自然界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人类的每一项最终消费的量都可以通过折算转换成提供生产该消费所需的原始物质与能量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面积。“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
6、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生态工业: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方式,高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工业模式。ofwork,relationships,needandpossibility,putqual
7、ityfirst."Improvestructure",referspartycarefully".IsamustadheretotheindividualabsorptionTheprincipleofthedevelopmentofamatureone,andstrictlyperformintheadmissionprocedure,topreventthePartymember(以下部分如果能搜到更适合的答案建议对比着选择)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1基础理论有待完备 解决方法:要从系统的、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处理和研究,要从生
8、态的前瞻性、协调性、地域性、层次性、稳定性、持久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需要跨学科,多界面的专家人士来参与,利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各要素之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