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738021
大小:4.09 MB
页数:66页
时间:2018-10-05
《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一、对压力的再认识压力总是有害的吗?压力源是否总是产生不良压力?压力源是一直存在的。压力源是没有负面影响的生活事实。但身心调整可能会让你付出身心俱疲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压力源就会变成不良压力源。压力的三种类型1中性压力(neustress)2不良压力(distress)3积极压力(positivestress)1中性压力neustress适度的压力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压力是中性的,无所谓有利或有害。2不良压力distress唤醒过高或过低时,不良压力就会随之而来。La
2、zarus和Folkman(1984)指出:个体是否把所经历的事情看作有害事件,取决于该压力源被感知的程度是或超过了他应对该压力源的心理资源,取决于个人健康是否遭到了威胁。事件本身并不会令人烦恼。只有当个体把它作为有害事件来看待时,它才会变得令人烦恼。3积极压力positivestress压力有二重性。压力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适度的、偶尔的焦虑上升,可帮助一个人应对难度较大的工作任务。突破极限个体成长往往来自于突破自己现有的极限,这种极限远超过现有的舒适感。二、压力与放松的动力学心理防御机
3、制“心理防御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人在心理活动中,需要与欲望是不可能都得到满足,遇到挫折或动机的矛盾冲突就会产生焦虑紧张和不安。防御机制防御机制(defensemechanism)是心理分析学说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防御”一词最早见于1894年弗洛伊德《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一书中。他提出的人格理论中,将人格分成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认为:自我在本我、外界现实和超我间起中介作用。因此自我经常处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压力和威胁之下:第一个压力来自本我的本能冲动要求直接的满足,第二个压力来自
4、现实世界的要求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第三个压力来自超我的监督。为了保护自我(ego),自我便发展形成了防御机制。由于这种心理防御是自我的功能,故又称防御机制作“自我防御机制”(egodefensemechanism)。当本我和现实之间,本我和超我之间发生矛盾而造成潜意识心理冲突时,个体会感到焦虑和痛苦,为了保护自己,自我便发展形成了保持心理活动平衡和稳定的心理机制,以一定的方式调整冲突双方的关系,避免或减轻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和内心痛苦。常见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1、否认:否认指拒绝接受不愉快的现实以达到保
5、护自我,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是一种比较原始和简单的心理防御,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突然面对面对亲人亡故等重大生活事件,或者面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如癌症、心肌梗死等,常常会采用否认机制。2、退行:退行也称退化,指受到严重挫折时放弃习惯化的成熟应对策略而使用早期幼稚的不成熟的方式应对挫折情境。3、幻想:幻想指通过想象去满足受到挫折后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4、转移:转移指当一个人因限制于现状的制约,将某一对象的情绪、欲望或态度,潜意识的转移到另一个可替代的对象上。比如“迁怒于人”、“爱屋及乌”。5、合理化:合理化又
6、称文饰作用,这是指一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自己目标的时候,会采用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为自己开脱。6、反向:由于社会道德或行为规范的限制,有的人会将潜意识中不能直接表达的欲望和冲动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7、升华:将潜意识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不为大众所认同的动机、欲望和行为,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8、幽默:幽默是一种积极的、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成熟的人会在合适的场合使用合适的幽默打破窘境。9、潜抑:日常生活中,多数人在多数时间里将痛苦的事情“遗忘”。这种“遗
7、忘”并非真正的自然遗忘,而是转入了潜意识状态。10、转换:指内心冲突或情绪躯体化的潜意识机制。如一位剧烈心理冲突的病人,虽然身体无恙,却突然出现心悸、头昏、四肢麻木等形式多样的躯体形式症状。临床上精神症、躯体形式障碍和癔症病人的瘫痪、感觉缺失(失明、失聪)等症状,很有可能是由于患者将心理矛盾及冲突转换为躯体症状,借此摆脱心理上的痛苦。应激心理与十大心理防御机制(归纳)1、否认2、退行3、幻想4、转移5、合理化6、反向7、升华8、幽默9、潜抑10、转换三、心智模式与人对压力源的解释心智模式与信念是人对压
8、力源的诠释而不是压力本身引起了不良压力。人能控制自己对压力源的诠释。认知理论的思想古希腊哲学家Epictetus:人们感到不安,并不是因为事件本身,而是由于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心智模式的概念苏格兰心理学家克雷克(KennethGraik)于1940年提出的知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认知上的心灵地图。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反映。体验认知模式心智模式----信息过滤器心智模式影响我们所“看见”的事物。两个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观察相同的事件,会有不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