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665660
大小:13.56 MB
页数:35页
时间:2018-10-04
《第十一章 感觉器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一章感觉器官的功能第一节感受器的一般生理一、感觉器、感觉器官的概念及分类感受器: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感受器官:感受器和非神经性附属结构一起构成的感受装置。感受器分类:所在部位:内感受器外感受器接受刺激的性质:机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㈠适宜刺激各感受器有自己最敏感的刺激形式㈡换能作用刺激→感受器→跨膜信号转换→感受器电位(发生器电位)㈢编码作用刺激信息→动作电位序列㈣适应现象刺激继续→动作电位频率降低第二节视觉器官适宜刺激:370-740nm的电磁波眼
2、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大约有95%以上的信息来自视觉。可见光眼的折光系统折射成像视网膜的感光系统换能作用感受器电位→视神经-动作电位视觉中枢→视觉人眼的基本结构:一、眼的折光功能(一)眼的折光与成像眼的折光系统构成: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简化眼:由于眼的折光系统是由多片凸透镜组成,为了研究和应用的方便,将其复杂的折光系统简化=简化眼:设眼球为单球面折光体:前后径为20mm,折射率为1.333,曲率半径为5nm,节点(n,光心)在角膜后方5mm处,后主焦点在折光体的后极。简化眼及其成像情况正常眼
3、处于安静、不调节时,其折光系统的主焦点恰好在视网膜上。6米以外物体各点的平行光线可在视网膜上成像。(二)眼的调节1.晶状体变凸:近点:指眼球作最大调节时所能看清近物的最近距离,它反映眼的最大调节能力2.瞳孔缩小: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3.两眼会聚:使物像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置(三)眼的折光异常1.正视眼2.非正视眼6米以外光源6米以外光源6米以外光源EMH近视:眼球前后径过长,平行光聚焦于视网膜前;可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球前后径过短,平行光聚焦于视网膜后;可用凸透镜矫正。散光:眼球表面不是正球面,
4、来自经纬线的光线不能聚焦在视网膜的同一点;可用圆柱镜矫正。二.视网膜的感光功能㈠视网膜的结构特点(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项目视锥细胞系统视杆细胞系统分布(人)愈近中心部愈多愈近周边部愈多信息传递单线或聚合程度低聚合程度高感光色素视锥色素(三种)视紫红质光敏度较差(感受强光)较好(感受暗光)视觉明视觉暗视觉视敏度高低分辨能力高低色觉有无动物种系鸡等猫头鹰等(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代谢视蛋白全反型视黄醛视紫红质11顺型视黄醛感受器电位VitA补充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感受器电位
5、的产生外段视盘含视紫红质,一种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组成的结合蛋白质。视紫红质视蛋白诱导视杆细胞产生视黄醛感受器电位光照变构(四)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色盲、色弱三原色学说红绿蓝感光色素(一)视敏度(视力):(1)概念:指人眼能分辨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2)视角:指两个光点的光线投射入眼中通过节点所成的夹角。三、与视觉有关的其他现象(二)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人从亮处进入暗处,起初视物不清楚,经一段时间后能逐渐看清物体的现象。明适应:人从暗处进入亮处,起初视物不清楚,稍候片刻明视觉恢复的现象。(因视
6、杆细胞视紫红质大量分解→视锥细胞接管工作)(三)视野单眼注视前方一点不动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视野范围:白>黄蓝>红>绿颞侧>鼻侧(四)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第三节听觉器官一、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听阈: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最大听阈:振动强度在听阈以上继续增加时,刚会引起鼓膜产生疼痛的强度听域:在听力曲线图中,听阈和最大听阈之间的区域。二、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一)耳廓与外耳道的集音作用和共鸣腔作用耳廓集音、辨音源外耳道传音(二)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1.鼓膜:较好
7、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鼓膜振动与声波振动同始同终2.听骨链:锤骨→砧骨→镫骨形成交角杠杆增压效应鼓膜→听骨链→卵圆窗⑴鼓膜:卵圆窗膜=17倍⑵听骨链杠杆长短臂之比1.3:117×1.3≈22强音中耳小肌反射性收缩听骨链振动幅度↓保护感音装置3.咽鼓管调节鼓室与大气的压力平衡(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1.气导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膜耳蜗声波外耳道鼓膜鼓室气动蜗窗膜耳蜗2.骨导声波颅骨振动耳蜗骨壁振动耳蜗正常时:气导的传音效应>骨导;传音性耳聋(鼓膜或中耳病变)时:骨导>气
8、导;感音性耳聋(耳蜗病变)时:气导和骨导同时受损。三、内耳(耳蜗)的感音功能适宜刺激:16-20000Hz的空气振动疏密波(一)耳蜗的结构感音装置:基底膜科蒂器官(毛细胞)(二)基底膜的振动与行波理论1.外耳、中耳、内耳、听N、听中枢构成听觉的结构基础①蜗底部基底膜振动②以行波方式沿基底膜传向蜗顶部③低频引起的行波传播较远,最大振幅靠近蜗顶部④高频引起的行波传播较近,最大振幅靠近蜗底部⑤某频率→某处(最大振幅处)毛细胞↑中枢某部位产生某音调某神经纤维2.行波理论内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