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结肠癌造瘘的护理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结肠癌造瘘的护理指导老师:童莉莉1学习要点一.概述二.术后护理措施三.术后并发症与护理四.护理进展2概述:结肠癌造瘘术是最常见的造瘘术,常见于经外科手术切除结直肠癌的患者,或是其它一些腹腔癌和盆腔癌挤压或是侵犯大肠,有时可能与癌症无关。在这类外科手术中,切除结肠的一部分,或者同时切除全部或部分直肠,所遗留结肠癌患者肠的残端经过腹壁皮肤拉到身体表面,回折成龟颈样后缝在预计形成瘘口的地方。345术后护理严密检测生命体征。心理护理 :癌症本身和需要做肠造口的事实给病人带来了负性心理反应,心理创伤超过了生理创伤,病人在手术前会出现一系列心理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抵触心理、恐惧绝望
2、心理、疑虑心理、紧张和焦虑心理及抑郁心理等不同的心理变化。因此,需要广大医护人员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678910由于手术的创伤和排泄通道的改变,无论术前病人认可程度如何,术后心理大多会再次出现失衡。护士要主动接近病人,根据病人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职业及经济情况采用不同的交谈方式,充分沟通,向病人说明造口是为了要达到根治的目的,说明造口只是改变了排便的部位,对消化功能并无影响,造口引起的不便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习惯。通过反复向病人及家属示范、讲解、传授肠造口的护理知识和技巧,教会他们选择合适的造口袋,进行更换和护理,必要时请有经验的,恢复较好的造口病人现场示范,传授自
3、我护理手册,掌握肠造口的护理方法后,将使肠造口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减小到最低限度,促进其心理康复,提高其重返社会的信心。113.造口护理:术后1d~2d开放造瘘口后,用1n1000苯扎溴铵溶液消毒造口黏膜和周围皮肤,每天2次,并注意观察造瘘口肠黏膜的血液循环,肠造口有无回缩、出血及坏死。如肠管黏膜颜色灰白、青紫或黑色并有恶臭,则说明肠管血运障碍要及时处理。术后4d~5d,主张暂不贴一次性肛袋,给予12cm×12cm×8cm的碗形塑料小筛覆盖局部,塑料筛底应预先用砂纸磨滑后用0.05%健之素溶液初步消毒,用时使底座紧贴皮肤,再用胶布固定,避免底座直接压迫造口,既有利于造口局部通
4、风通气,JP3也有利于造口黏膜血运的观察和保护,术后5d~6d,指导病人选择使用合适的造口袋。124.造口袋的护理:肠造口术后,护理人员应反复病人及家属示范、讲解、传授肠造口的护理知识和技巧,教会病人选择合适的造口袋。有人主张手术后短期内(24h)清洗造瘘口,外敷生理盐水纱布,72h后使用造瘘袋。在使用时要测量好造口的大小,造口袋底座环裁剪适当(一般比造口稍大),避免造口袋底座环裁剪过小而压迫造口影响造口的血液循环,或过大引起渗漏,刺激造口周围皮肤。造口袋价格比较昂贵,一般病人难以长期消费。有人设计了改良的人工肛门袋,其主体为塑料袋,其取材容易,经济实用,大大降低了病人的
5、经济负担。将保鲜袋应用于结肠造瘘口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用方法为:术后7d~10d大便成形后,改用人工肛门袋时可取一保鲜袋塞入人工肛门袋内,保鲜袋袋口反折于粪袋边缘。造瘘口套入保鲜袋内。用宽纱带将人工肛门袋固定于腹壁,排便时粪便可直接进入保鲜袋中,排便后直接更换保鲜袋即可。保鲜袋易于更换、操作简单、取材方便,一次性使用干净无异味,并且价格低廉,尤其适用于出院后病人的家庭护理。131415161718术后并发症与护理国外文献报道,结肠造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1%~71%,国内报道为16.3%~53.8%,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施术者的技术和术后护理质量有关。术后仔
6、细观察造口的颜色、形状,有无水肿,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糜烂,有无狭窄、大便的形状、数量等可以预防或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并发症。191.造口水肿 正常的肠造口术后第1天或第2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造口处暗紫,乃因静脉回流障碍所致,而局部水肿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有调查发现初期造口黏膜水肿,多为局部淋巴回流受阻所致。可用50%硫酸镁或甘油湿敷。对初期造口黏膜水肿采用10%高渗盐水湿敷伤口连续数天。202.造口周围炎 多因肠段分泌物与皮肤持续接触引起或一次性袋安置不当造成渗漏或压迫摩擦所致。处理办法:用生理盐水清洗消毒局部,不可用过氧化氢、乙醇、碘酒等消毒液,实验研究证实,生理盐水是唯一安
7、全的清洗溶液,对造口黏膜无刺激性。然后用复方氧化锌涂抹,每日2次或3次,或用25W灯距造口30cm照射,每次15min~20min,每日2次,以促进炎症的消退,局部还可以涂抹皮炎平软膏、溃疡粉等。213.造口狭窄 多因腹壁组织切口过小或造口受粪便污染,分泌物刺激使腹壁切口发生感染,瘢痕挛缩有关。因此应定时护肛,术后1周开始,教会病人用食指戴上手套或指套,涂抹液状石蜡,轻轻插入造口内,至第2关节处,在瘘口停留5min~10min每天1次,使造口直径在2.0cm~2.5cm为宜。22饮食护理原则上应从少到多、从稀到稠、从简单到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