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理性·坚守

激情·理性·坚守

ID:19422258

大小:64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25

上传者:U-1387
激情·理性·坚守_第1页
激情·理性·坚守_第2页
激情·理性·坚守_第3页
激情·理性·坚守_第4页
激情·理性·坚守_第5页
资源描述:

《激情·理性·坚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激情·理性·坚守——我和校本选修课程的故事余文伟,教育硕士,现任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历史学科教研组长和戴加平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学科带头人。曾获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派名师”培养人选、嘉兴市中小学名教师、嘉兴市“最美教师”、嘉兴市“南湖百杰”等荣誉。从事历史教育以来,秉持“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理念,致力于“以历史学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史方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课堂教学、论文与课题等多次获得浙江省一、二等奖,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在广西、新疆等省内外各地多次开课或讲座。2012年后,结缘校本选修课程,先后开发、开设十余门,其中多门被评为省、市“精品课程”,多种教材出版发行。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余文伟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一直行走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前沿。继2006年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2012年浙江省再次掀起新一轮课改高潮:省教育厅颁布《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认为“现阶段以必修课程为主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因而要“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以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方案》明确提出了“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的深化课改指导思想。在此背景下,我和校本选修课程①的故事徐徐展开。一、激情燃烧的岁月回望2012学年我所在学校嘉兴一中校园网首页“信息速递”栏目,有关“校本”或“选修”的新闻,平均每周约有两条,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激情”岁月的第一学期,我和组内另两位老师一起开发、开设了从教近二十年来的第一门校本选修课程《明清江南市镇形态》(以下简称《市镇》)。第二学期,在学校的倡导之下,我们备课组相继又开发、开设出四门校本选修课程。到2013学年,学校成功开设三百多门校本选修课程,历史组共开设十三门,其中我个人开设有《文综思维拓展》(以下简称《拓展》)、《文综学习策略》(以下简称《策略》)、《嘉兴文化》、《嘉中文化》和《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以下简称《人》)等课程。8 在最初开发、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中,《市镇》刻上了明显的仓促上阵烙印,选择这一主题只是因为我们手头上正好有比较多的相关资料,并没有考虑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需求。但仓促挡不住我们的激情,紧随其后开发、开设的《拓展》和《策略》分别针对文综基础较强和较弱的学生,《嘉兴文化》和《嘉中文化》则体现了“校本”特色。《人》更是集中体现了“激情”岁月中校本选修课程研制者理想的浪漫主义色彩。2012年上半年,嘉兴教育学院决定高中阶段各学科分别开发一门优质选修课程。省特级教师、市历史教研员戴加平策划组建了首个嘉兴市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研制团队,我积极参与其中。经过讨论,确定课程主题为“人在历史中的地位”,由朱能老师具体主持研发。历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历史教学因此必须要有“人”。但我们研究“人”,不仅仅是为了知道这些“人”,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感悟这些“人”,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决定着把我们带往何处,这正是历史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②但在高中历史教学实际中,由于难以一言道尽的原因,社会、学校和师生的关注点常常聚焦于考试分数,这一核心问题则被忽视。我们希望通过开发、开设《人》,力图促使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人》的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篇,共涉及古今中外十五位人物和四个社会群体。上篇为“人类的良心,”包括:“独立的精神”(苏格拉底、陈寅恪)、“良知的记忆”(巴金、索尔仁尼琴)、“博爱的心灵”(南丁格尔、特蕾莎修女);中篇为“以天下为己任”,包括:“民族的担当”(文天祥、谭嗣同)、“民权的呼告”(杨杏佛、马丁·路德·金)、“教育的使命”(蔡元培、晏阳初)、“科学的责任”(尼尔斯·玻尔、梁思成和林徽因);下篇为“社会群体在历史中的地位”,包括:“需要理解的社会群体”(德国纳粹时期的青年、美国的阿米绪人)、“值得尊重的社会群体”(俄国的十二月党人、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女性)。原浙江省历史教学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计翔翔教授为本教材所作的序中认为:思想性是本书极大的亮点。历史教科书往往突出知识性以及专业性,别的历史教材大都这样处理。本教材却不是这样,它并不满足于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的传递,贯穿全书的红线是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作者们想搞一本以历史人物为载体的人文读本或者说是公民读本的夙愿在深化课程改革中终于得到了实现。8 在本课程的开设中,我们的初衷得到了初步实现。例如,在教学“蔡元培”一课(为笔者编写的内容之一)时,我曾设计如下课后思考题:蔡元培逝世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说,“蔡先生是个伟大的书生,是一个开风气的学者。但是他的伟大,却更在于有着‘无所不容,有所不为’的精神。”阅读蔡元培的相关史料,以史实为依据,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看法。在学生上交的“看法”中,不仅有着很多细节资料,相当一部分同学还提到了蔡元培“无所不容,有所不为”精神的根本点在于个人对国家、民族的一种历史责任心和使命感。《人》的成功研制与开设,使我更加坚信“有良知的教育才能培养有良知的人”。二、理性与激情的平衡“激情”岁月留下的不仅仅是成果和自豪,还有问题与反思。在大规模开发、开设选修课程的第二年(即2013学年),我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有些课程学生选的人数很少,有些教师不愿意执教非本人开发的课程,同一教研组不同教师甚至是同一教师开发和开设的课程杂乱无章……。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市镇》,后来不仅很少有学生选修,也很少有教师愿意开设。现实逼迫我们进行反思,而这时又有两件事恰好为我系统反思提供了契机,一是一个关于校本选修课程的讲座,二是一期专题的学科课程建设培训。2013年9月底,嘉兴教育学院邀请我给本市高中教师作一场以“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实践与思考”为主题的讲座。讲座基于本校及本市历史学科校本选修课程的建设状况,同时参考了省内历史学科基地学校的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状况。在讲座中,我提出了关于课程开发、开设的一些共性问题,如:课程是否自主开发的越多越好?课程的主题如何选定?课程的教学方式有何变化?课程和教学应如何评价?等等,并结合实际做了具体分析。我认为,有效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需要三个方面的目标支撑:一是基于学生需求和发展;二是基于教师特长和成长;三是基于学校目标和特色。借用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的表述,我提出了对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愿景——不是过火的,而是冷静的;不是狂热的,而是理智的;不是运动式的,而是常态化的;不是功利主义的,而是求真务实的;不是昙花一现的,而是天长日久的。2012年6月,为适应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省教育厅组建了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并聘请北京师大裴娣娜教授担任中心主任。我校是省深化课改的试点学校,我得以参加中心在2013年组织的学科课程建设培训,并多次当面聆听裴教授的讲座。通过裴教授及其团队成员的指导,我对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的认识逐步深化:首先,历史学科的校本选修课程应该在学校课程体系和学科课程体系的下位,其关系为“学校课程体系——历史学科课程体系——历史学科校本选修课程”8 ;其次,就校本选修课程本身来说,一定要避免碎片化和粗放化,要朝着集群化和精细化方向建设。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参加了学校“四才一德”课程体系建设,并完成了《嘉兴一中历史学科课程建设纲要》。《纲要》在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教育学重点课题“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校长论坛上被评为二等奖。2014年9月,在浙江师大召开的省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与学校个性化发展研究”第二届校长专题研修活动中,我应邀作了《基于学生学习力提升的嘉兴一中历史学科课程建设纲要研制》的专题发言。按照裴教授的学习力理论,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我校的历史学科课程建设即以此为理论基础。在学校“四才一德”红船课程体系下,我组织教研组教师构建了下图所示的历史学科课程体系和校本选修课程体系——“臻智历史”。嘉兴一中历史学科“臻智历史”课程体系示意图在“臻智历史”课程体系金字塔的右侧是校本选修课程:“臻智历史一”阶段(高一)为基础类,侧重读史兴趣培养与基本方法介绍;“臻智历史二”阶段(高二)为拓展类,侧重历史学科专业深入发展;“臻智历史三”阶段(高三)为研究类,侧重专门研究以及打通必修、选修的学科知识整合;“史德”贯穿于三个阶段之中。上述安排既基于学习力理论,也与学校“四才一德”总课程体系相耦合。《高中生应该知道的史学名家·名著》课程(以下简称《名著》)的问世是“理性”与“激情”实现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2013学年后,戴加平老师决定继续开发嘉兴市高中历史选修课程,我有幸成为本轮课程研制的主持人。在戴老师的指导下,并通过对“激情”阶段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认真反思,我们确定新课程主题为“高中生应该知道的史学名家·名著”。在本课程开发中我们注意了两点:一是课程不以求全为宗旨,课程长度为16课时,因此所遴选内容不追求覆盖国内外的全部名家、名著;二是课程定位于高中学生,不以求深为目的,只是希望能拓宽其视野,打开其思路,并涵养高中生品读经典的习惯。所以8 遴选的名家名著,尽可能和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知识有所联系。经过和浙江师大王加丰、杭州师大丁贤勇、浙江大学冯培红等教授以及编写团队的反复商量,我确定《名著》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国篇”(柏杨《中国人史纲》、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唐德刚《袁氏当国》、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下篇为“国外篇”(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小约瑟夫·奈和戴维·韦尔奇《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理论与历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另外还安排了实践活动课“我喜爱的史学名著”读书报告会。教材在“序言”中明确了本课程的目的和特点:以中外著名史家及其经典著作为载体,以拓展历史知识,拓宽历史视野,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经典品读方法和习惯为目的。由于本书所选取的中外名家、名著都尽可能的和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重点、难点相联系,并力图通过更全面、更真实的史料和更多元的视角来再解读高中必修课程中的历史,因此,本书是沟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连接普及性史学与学术性史学的一座桥梁。正是由于兼顾了经典与教材、兴趣与考试、学术与普及,《名著》在很多学校的开设中受到了师生广泛欢迎,并先后被评为嘉兴市和浙江省“精品选修课程”。2017年,《名著》的教材改名为《史海撷英——史学名家·名著选讲》,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编印出版。三、大潮退后的坚守2015年,浙江省推出新高考改革方案。新高考不再分文理科,除语、数、英三门外,学生可以在政、史、地、理、化、生、技术七科中任选三科作为高考考试科目,俗称“七选三”。新方案体现了“选拔性”和“选择性”兼顾的特点。由于“七选三”在每年上、下半年均开考,且每门学科允许学生考两次(按成绩好的一次计分),为争取在“七选三”中取得好成绩,很多学校放弃了校本选修课程,增开“七选三”科目。2016学年,我曾作过一个调查(数据见下表),表明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从“火热的夏天”陡然坠入了“寒冷的冬季”。2016学年嘉兴市七所省一级重点中学校本选修课程开设情况学校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J10(学期1)/3(学期2)无无8 J10(学期1)/4(学期2)无无T无无无Y10(学期1)/2(学期2)无无H有三个社团无无P名义上有名义上有无S无无无校本选修课程,你将何去何从?面对急剧变化的新形势,我反复思考。我一度想过,既然学校做出了减少校本选修课程的安排,学生高考考出好成绩又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表现,那就忍痛“服从大局”吧。但最终我选择了坚守!究其原因,除了自己对校本选修课程的理解之外,再就是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逐渐显露。2015年11月,我参加了“浙派名师班”赴首都师大的理论学习,聆听了徐蓝教授的讲座。我首次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修订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特别是对五个学科核心素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返校后,针对“历史解释”在诸学科素养中居于核心能力地位、但高中学生却普遍缺乏这个能力这一实际情况,我决定在众多教师都已不大愿意开发和开设校本选修课程的背景下,逆流而上,开发和开设《你所不知道的历史另一面》(以下简称《另一面》)这一门新课程。《另一面》开发的理论依据是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和施瓦布的“实践课程模式”。“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学习可以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后者效果远远优于前者,而在主动学习中,“实践”的效果仅次于“教授给他人”。施瓦布认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实践兴趣”,脱离具体实践情境的抽象结果是没有意义的。《另一面》同时还借鉴了西方“做历史”的教学途径,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分析解决历史问题”③。和其它校本选修课程相比,《另一面》在开发理念上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教师引导和陪伴学生“做历史”,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历史的建构”,进而理解“历史解释”。简言之,是师生共同在做中学,做中知,知行合一地感悟“历史”自身的智慧。这一特点使本课程在开发方式上有别于一般校本选修课程。一般选修课程往往由教师先行开发,然后给学生开设。本课程则强调学生也是课程的重要开发者,是师生共同参与开发。因此,本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在“边开发边开设、边开设边开发”的有机结合过程中完成的。《另一面》的开发首先是教师确定课程主题,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另一面——基于史料的收集、理解和解释”,然后由教师制定课程计划和初步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具体的“内容标准”由学生在课程开设过程中自主选择),最后师生共同在课程开设中完成课程开发,共13个课时。课时1:完成学习小组(4-5人一组,共10组)分工后,引8 出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袁世凯,并介绍对袁世凯的各种不同评价。然后布置任务:你们组如何评价袁世凯?评价依据是什么?又是怎样完成这个任务的?要求形成电子稿,做成PPT,并准备在下一节课分组展示。课时2—3:10个小组分两节课分别展示说明本组PPT“你所不知道的袁世凯另一面”,每组用时不超过6分钟。一小组完成展示说明后,其他组如有质疑,可以提问,教师进行点评。课时4—7:针对各组展示说明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开设三次微讲座(史料的概念、分类以及收集;史料的使用以及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史料的理解和解释),并组织学生赴嘉兴市图书馆进行收集史料的实践。然后再次布置任务:每个小组经讨论后,自主选择历史人物或事件各两个,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协调平衡确定最终选题,并再次制作PPT“你所不知道的某某(人物或事件)另一面”,准备展示和说明。课时8—12:各小组在课堂上详细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PPT“你所不知道的某某(人物或事件)另一面”,突出研究过程。每课时安排2组,每组用时15分钟,每课时后十分钟由师生共同点评。(各小组在课后对本组PPT加以完善,形成word文稿)。课时13:师生交流“你所不知道的历史另一面”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共同完成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及课程评价(考核)。在教学实践中,《另一面》颇受学生欢迎,学生“做”历史的积极性很高。在上交的课程体会中,有一位同学写道:“现在,我知道,我们所读的历史书只是史家撰写的‘历史’,虽然他们力求对‘历史’进行真实和全面的记录、描述,但在撰写的过程中,他们对于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理解会有自己的局限性,他们也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思想观念渗透其中,从而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我们不能尽信所读之‘史’。”由此可见,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史兴趣,也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理解”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涵养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渐形成“历史解释”的意识和习惯。结合《另一面》的开发、开设,我还申报了浙江省“十二·五”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专项课题,并在评比中获奖。受到《另一面》成功开发、开设的鼓励,2016年我继续参加了戴加平老师组织、沈玉林老师具体负责的嘉兴市第三轮高中历史选修课程开发工作。新课程的主题为“1500年以来影响中国的‘关键性’事件”,延续了第二轮课程开发中的“三个兼顾”8 思路,选择了1500年以后诸如王阳明龙场悟道、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日黄海海战、中共一大召开、中国改革开放等十余件影响中国的“关键性”事件展开分析与讨论。同年底,其教材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2017年,该课程被评为嘉兴市“精品选修课程”。英国课程学者劳伦斯·斯腾豪斯认为,教师就是课程、教师就是研究者。他倡导教师成为课程的主人,领导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完全追随并参与课程决策,并在反思中实现课程决策能力的提升。④浙江省2012年推出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赋予学校课程自主权,要求学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自主制定课程。这既赋予了教师较大的课程决策权,也对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自己六年来和校本选修课程结缘的故事,我想说的是:虽然“爱你不容易”,但“爱就爱了”。我不但愿意勇当“涛头立”的弄潮儿,更愿意在大潮退去、泡沫散尽之后做那坚持留在礁屿间的、怀抱珍珠的小贝壳。因为我深信,真正的有生命力的课程,不是存在于各类评比中,不是存在于各种印制精美的教科书中,而是存在于一线课堂之中,存在于学生素养的涵养过程中。因此,它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继续前行。注释:①严格意义上讲,“校本课程”与“选修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校本课程”基于学校和教师,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选修课程”基于学生的个性和选择,与必修课程相对应。本文中的校本课程均为选修课程,故通称校本选修课程。具体参见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5—76页;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8页。②本刊编辑部.历史教育应力助青年兴青年强[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1):卷首语.③李稚勇.中英美中学历史课史料教学比较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28—129.④张华.教师:参与课程的实践者[N].教育导报,2005,01(08):3.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