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378653
大小:229.5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8-10-01
《141号关于印发《淮阴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淮阴工学院文件淮工院〔2017〕141号关于印发《淮阴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等7个文件的通知各部门、单位:为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工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经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淮阴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淮阴工学院实验教学管理规定》《淮阴工学院实习工作管理规定》《淮阴工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淮阴工学院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管理办法》《淮阴工学院课程设计工作规程》《淮阴工学院学年论文管理规定》等7个文件,现予印发执行。淮阴工学院2017年9月11日-31-淮阴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毕
2、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教学环节。为进一步加强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和目标管理,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水平,特制订本工作规范。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与要求(一)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复杂性、综合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二)毕业设计(论文)应注重以下基本能力的培养:1.调查研究、中外文献检索与阅读的能力。
3、2.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独立研究与论证的能力。4.实验方案的制定,仪器设备的选用、安装、调试及实验数据的测试、采集与分析处理的能力。5.设计、计算与绘图的能力,包括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6.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文字及口头表达的能力。7.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及英语书面表达的能力。-31-8.设计方案的制定、设计素材的采集与分析处理、设计与创意表现的能力(艺术设计类)。9.交流、沟通、适应环境、团队合作的能力。(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应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学时及
4、时间要求进行。二、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一)指导教师1.指导教师应由讲师或中级及以上其他专业技术职称的且有一定本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由专业负责人安排,经学院主管领导审查后方可担任。2.鼓励聘请合作单位(其他高校、企业、研究所等)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与本校指导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聘请手续应按学校外聘教师相关规定办理。3.鼓励跨学院、跨专业组建指导团队。团队应有总指导教师,总指导教师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团队指导教师不少于2名。(二)指导要求1.为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每名指导教
5、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8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时间每周不少于5小时。严格控制指导教师的出差,确因公出差,若时间在2周以内的须经学院主管领导批准,超过2周以上的必须报教务处审批,并事先向学生布置好任务和委托他人代为指导。-31-2.指导教师应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学生,熟知本规范。应始终坚持把对学生的培养放在第一位,避免出现放任自流或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3.指导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基本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注重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凡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可选择优秀学生提
6、前介入课题。(三)指导教师的具体任务1.拟定课题,填报《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题表》和《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2.审定学生开题报告,批改译文及外文摘要。3.指导学生毕业实习,批改毕业实习报告。4.按任务书的要求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对学生的设计方案及实验予以及时指导,每周填报指导记录。5.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按毕业设计的规范要求检查学生完成任务情况。6.评阅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根据学生的工作能力、设计(论文)质量及工作态度等写出评语并评分,提出能否参加答辩的意见。7.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8.收集
7、、整理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资料、成果,并按要求归档。三、对学生的要求1.-31-刻苦钻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团结协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中规定的任务。2.尊敬教师,虚心接受教师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定期汇报工作进展,提交阶段性成果。3.恪守学术道德规范,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弄虚作假,不剽窃或抄袭别人的成果。4.严格遵守纪律,服从指导教师管理,因事、因病离岗,应事先向指导教师请假。5.节约材料,爱护仪器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设计场所安全、劳动防护等规章制度。6.按规定及时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相关资料
8、。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任务下达与开题(一)选题1.组题(1)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实现综合训练目的。(2)课题应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等紧密联系,促进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鼓励围绕科技生产、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