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体制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体制

ID:19367857

大小:42.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0-01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体制_第1页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体制_第2页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体制_第3页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体制_第4页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体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体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体制中国应该而且可以推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体制最近,在回答《科学新闻》记者就千人计划采访的时候,我提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已经证明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应该向全国推广。实际上,我认为,目前中国不仅应该、而且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在相应的学科,推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体制。王晓东在《科技日报》采访中介绍了该所一些情况和经验。转:《科技日报》2007年系列介绍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体制机制创新的启示本报评论员胡钰运行仅3年、正式挂牌仅1年、骨干研究人员平均年龄30来岁的北京生命科学

2、研究所,已渐入佳境,成果频出,发表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顶尖杂志上的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均居国内首位(见本报4月11、12、13、14日有关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报道)。为什么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如此年轻的一支队伍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这是令人深思的。我到生命所去过三次,每次去都会接触不同的人,从研究所负责人、行政人员到实验室主任、博士后、研究生等等,每次都很受震动。这种震动不仅来自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更来自于每个人身上洋溢的活力,那种聚焦于科学研究的简单而快乐的活力。事实上,生命所通过自己扎实的体制

3、机制创新,在获取创新成果、培育创新人才、建设创新文化方面取得越来越突出的成绩,正在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块越来越重要的“试验田”,具有着重要启示意义。以公开、竞争的机制,坚持唯能力的标准,选拔真正站在国际学科前沿的领军人才。一个研究团队的水平,是由其领军人的水平决定的。生命所的领军人王晓东,是从26个候选者中脱颖而出的,作为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他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是站在前沿的标杆性人物。这样的领军人才极具感召力,也极具判断力,后来许多实验室主任就是在他的鼓动、带动下回国的。从成立之初,生命所在选拔人

4、才上就坚持公开、竞争的机制,聘请全球顶尖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打破一切框框,先后四次面向全球招聘优秀人才。王晓东说:“别的单位招人唯职称、唯论文、唯出身,我们就看人,看潜力”。“选人没有框框,不在意是否从过名师,有好背景,只有一条标准———能不能干”。一流的选拔机制,非教条的选拔标准,使得生命所陆续吸引了20位优秀留学人员全时回国工作,组成了一支极具战斗力的科研团队。让科研人员享有最大的方便,让行政权力远离学术活动,建立以科研活动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体制。生命所的科研人员有一个普遍感受:后勤服务效率很高,需要的时候

5、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出现,不需要的时候又仿佛不存在。作为行政副所长的智刚,准确地把握了自己的定位,“我们的宗旨就是行政不干预科研。要让科研人员享受最好的服务,却感觉不到行政力量的存在”。在生命所里,一切行政活动以科研活动为中心,以让科研人员满意为评估考核标准,而行政人员的业绩由科研人员最后反馈的意见为依据。《道德经》里在谈到管理的境界时分了四个层次:“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而生命所的管理已接近了“太上”的层次,让所有的科研人员享受行政服务之便,而无管理制约之碍。重视成果在本领域的影响

6、力,淡化论文发表杂志等级与数量,以推动科学研究的实际贡献来评价研究成果。生命所对自己研究人员没有量化的发表论文指标,更没有刻意强调杂志权重大小,研究所提出了一条“很虚”的评价标准:国际一流水平。对此,我听到了这样的阐释:发表论文的数量、杂志的权威度甚至引用次数,由于选题角度、实验安排等原因,都不能非常准确地代表成果的水平,我们要看的是一项研究成果对本领域的实际贡献程度。这个看似很虚的评价标准,实际上把科研人员的自我要求和成就感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一个超越了具体量化指标和外在约束的境界。也正因为如此,研究所

7、里那些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研究人员,并不看重任何物质奖励,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其他单位对论文发表的高额奖励时,一句简单回答“发论文是应该的”,让听者感慨不已。打破对科研权威的神秘感,树立对科研活动的尊敬感,最大限度地引导、释放学生的研究能力。在生命所里,不论是所领导、实验室主任甚至是来访的世界顶级科学家,都与学生保持开放、平等的交流氛围,他们与这些年轻的研究人员一起讨论,一起实验,一起吃饭,一起运动。他们以自己的自然亲切打破了青年学子对学术权威的神秘感。与此同时,他们又以自己严谨扎实、全心投入的言传身教

8、,让学生树立起了对科研活动的尊敬感,意识到科研活动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感受到科研事业的神圣感。一名来自南开大学的学生在生命所参加了六周的暑期训练,结束时说,“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真正的科研氛围,在这里我学到了在学校根本就无法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这里我真正明确了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今后拼搏的动力,生命所是我生命中的里程碑,是我科研之梦开始的地方。”赞赏别人做的成果,激发自己做的更好,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