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谈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谈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技术 摘要:地震对于建筑物的破坏力非常大,为减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对未进行抗震设防或已进行抗震设防但达不到设防标准的建筑进行加固,可使建筑物在遇到强烈地震时不受较大的影响,避免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现状,针对10版抗震规范修订内容及抗震加固技术进行探讨,以期在建筑结构抗震加固中,选择经济合理的加固方法。关键词:建筑;地震;抗震加固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活动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地震造成的危害不可忽视。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人民敲响警钟。
2、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问题成为目前较为关注的热点。为了更好地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论在地震前还是地震后,对工程结构进行抗震加固都显得十分重要。 一、XX年版抗震规范修订细要 汶川大地震后,建设部对原国标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重新修订。以下将对相关细要进行分析。 由原来的一般性条文修订为新的强制性条文条中增大系数由原来的“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但不大宜大于”更改为“在~范围内采用”,范围更加明确。 条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①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7~9°时其他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
3、半高处设置60mm厚、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Φ10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配筋砖带不少于3皮,每皮的配筋不少于2Φ6,,其砂浆强度等级应低于,不低于同层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②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0mm,并应与圈梁连接。③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8、9度时不应采用装配式楼梯段;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④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所有墙体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和Φ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Φ4点焊网片。 材料性能
4、的修改条中规定:①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②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条对普通钢筋的性能更明确了“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限制,而且箍筋放弃使用HPB235级钢筋。 条由原来的“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更改为“满
5、足最小配筋率等要求”,要求范同更加明确具体。 该条由原来的一般性条文修订为新的强制性条文。 条由原来的一般性条文修订为新的强制性条文。新的条文更加明确具体,新规范对独立砖柱的应用范围给出了更加明确的限制,规定“只有6°时才可采用,7~9°不得采用”,并新增了对跨度不小于6m梁的支承构件的加强措施。 二、抗震加固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抗震加固方法主要有增设构件加固法、增强构件加固法和隔震减震加固法3大类,前两类属于传统抗震加固方法,后一类属于新发展的抗震加固方法 增设构件加固法 目前对结构进行抗震加固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法可以有效
6、地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变形能力和整体性能。其具体的方法包括增设抗震墙加固法、外加圈梁-钢筋混凝土柱加固、增设支撑加固法、增设刚架加固法等。此法利用新增的抗震墙来承担主要的地震作用,以减小结构的变形。采用抗震墙加固时,需处理好新增墙体与原有构件的连接,既要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又要避免对原结构构件造成过多的损伤。 增强构件加固法 当无法采用新增构件加固时,可以分别对原结构构件进行加固,以提高原有构件的承载力、改善构件的延性,从而达到抗震加固的目的。主要方法有: 1.外粘型钢加固法:适用于需要大幅度提高截面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等构件的加
7、固。该法用灌浆或焊接等方法将型钢外包于构件四周或两角,使之与原构件共同承担荷载,通过约束原构件从而来提高其承载力和变形能力。该方法适用于大型结构及大跨度结构。其优点是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构件截面尺寸变化不大,结构自重增加较小,而承载能力提高显著,构件截面的刚度和延性也得以改善。 2.粘贴钢板加固法:对钢筋混凝土受弯、大偏心受压和受拉构件的加固。该法是用建筑结构胶将钢板粘贴在混凝土构件表面,使两者共同受力以提高结构承载力的加固方法,相对于传统加固方法,粘贴钢板加固法更为简单、快速,对结构的外形和净空以及生产生活的影响较小,缺点是构件加固后提高承
8、载力不能超过原结构的40%,防火性能较差。 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采用以纤维或其制品作为增强材料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