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272575
大小:104.5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09-16
《新闻采访报道写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闻采访报道写法2009-11-0514:58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1.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2.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3.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4.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
2、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5.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三.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实践性; 二是有鲜明的政治性。四.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一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3、二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五.新闻采访艺术: 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求实观点和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和控制,使采访逐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地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六.新闻采访的概念和性质 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
4、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七.采访的特点: 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比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 1.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弄清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 3.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不同点表现在: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
5、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 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有其特殊性: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八.采访的目的、任务与作用: 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 采访的任务,主要是发现、了解和选择新闻,并掌握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事实材料 采访的作用有:1.发现和落实线索2.获取第一手材料3.增加感性认识4.核对新闻事实 *增加感性认识的作用有: 1)捕捉一些生动的情节和细节 2)增
6、加真实感,增加知识和见闻,获得真知灼见 3)有记者自己的比较深刻的感受,能写出独到的见解,能写的感人九.记者需要掌握的新闻事实材料,一般包括:1.全面情况2.主要事实3.有关背景4.典型事例和细节十.采访的指导思想: 我们的采访活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分析问题。 具体来说有以下4个方面: 1.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2.讲究唯物辩证法 3.要有历史发展观点 4.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 由上面四项引申的问题: *如何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是要真正处理好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二是要有实事求是的勇气
7、三是要遵纪守法坚持原则 *怎样讲究唯物辩证法? 1.正确地选择事实 2.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 3.注意事物的相互联系 *怎样有历史的发展观点? 1.要作发展的眼光看待客观事物; 2.要善于从事物发展中捕捉其特点和新意; 3.要了解事物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及其趋势,发掘事物深刻的内蕴 *在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是,要正确外好几方面的关系: 1.人民群众和领导个人活动的关系 2.先进人物和群众作用的关系 3.领导机关活动与人民群众实践的关系十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