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22507
大小:3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1-13
《社会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浅析对我国“体育参与”研究现状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社会学其它相关论文题目:浅析对我国“体育参与”研究现状述评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学;体育参与;功能主义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村近10年以体育参与为研究课题的文献进行综述。认为我国的体育参与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不同阶层人群、对不同地区、对女性、对特殊人群以及体育参与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同时指出我国体育参与在研究的指导理论、方法和研究的侧重点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诞生了专门阐明体育权利的国际体育法文件—《体育运动国际宪章》。该宪章反复申明“参加体育
2、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强调”要使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对所有人来说成为现实”。我国于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十条明确提出“国家提倡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增进身心健康”。体育参与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有了法律的保障,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越来越强,并且乐于去感受体育运动给我们带来的很多直接或者间接的体验。有的时候,大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增进健康,而更多的是去适应社会,通过体育加强沟通,宣泄情绪。找到满足感、幸福感和归宿感。我们通过参与不同的体育运动,与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相同的体育规则之下进行“身体
3、语言”的对话,这些交往与碰撞使我们与社会联系紧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育参与其实就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因此,应该也必须把体育参与当作一个社会现象来进行研究。事实上体育参与一直是体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总会被这样一些现象所破引:为什么有些人对体育表现出狂热的兴趣,并且乐于参与它,而有些人则不?为什么原来很喜欢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突然就远离了该项目,转而喜欢其他?老年人和青年人喜欢的体育项目相同吗,是什么原因决定的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年龄?乐于参与运动的人和对体育不怎么感兴趣的人在性格、对待生活的态度,思维方式等等有什么不一样,参与体育运动能对这些有什么样的影响?
4、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选择参与体育运动项目时,考虑的因素一样么?对这些有意思的体育社会问题,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理论框架进行论述,以寻求其中的答案.一、体育参与概念的界定体育参与也称运动参与,英文为sportparticipation,特别是近几年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了一个“运动参与目标”,使得“运动参与”成了我国体育界的高频词汇。然而对其概念的界定尚无定论。刘海燕等在《关于运动参与概念的研究》一文中拟定为: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堂或课外体育活动中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投入。其特征为参加活动过程中身体和心理两部分的不同表现及其相互关系。也有学者认为体育参与是: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
5、态度与行为表现。但概念的模糊并没有让我国体育人口的判断失去准则,我国有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人口判断标准,即: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二、体育参与研究的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一些学者就对卷人动(sportinvolvement)现象发生了一定的兴趣,并且一直持续到80年代。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运动参与(sportparticipation)行为:①参与的程度(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②参与的性质(实际的参与或替代参与);③参与的类型(情感的、行为的或认知的);④参与的形式(训练、舞蹈、游戏等)。这一研究范式对我国的
6、体育参与研究影响深远。当然,也有学者从体育参与另外三个问题人手进行研究,即:①体育参与的动机;②制约体育参与的因素;③体育参与的影响。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这两种分类方法几乎是构成体育参与研究的全部问题,研究者只是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理论模式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三、我国体育参与研究概述(一)对不同阶层人群的体育参与现状进行了研究。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农民工、大学生、军人等群体由于处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其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方式、以及制约其体育参与的因素各有不同。对这些群体的体育参与现状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阶层的人体育需要,对改进的我们的工作方法有指导性作用。如:潘志贤等在《大学
7、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动机的调查与研究》中认为: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有较强的体育运动倾向,男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明显好于女生;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频度较低,育参与意识比较淡薄,但男生参与体育活动频度明显高于女生;健身的需要仍是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最主要的目的,但调节情绪、掌握技能和愉悦心情等选项的比例明显增加,体育需求更加合理化和多样化。另外,随着学生的每周课外体育活动频度的增加,学生的的愉悦心情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