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社会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社会学其它相关论文题目: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践与思考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特殊群体,建立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建立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时,我们应借鉴上海广东等地的成功经验,在制度设计方面坚持统账结合模式,实施土地换保障,优先建立农民工的大病统筹和工伤保险机制;要分类分层地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建立包括各类劳动者在内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城市农民工,社会
2、保障,实践,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的农民工队伍非常巨大,据统计,现在我国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人数达8600万人,全国处于流动状态的农业人口已达1.3亿人①这些城市农民工,为当地创造了财富和税收,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然而,长期以来,这些人却被社会保障拒之于门外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城市农民工抵御城市工作生活中的风险,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和对城市的认同感,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一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实践及其分析 (一)上海模
3、式上海市在分析外来从业人员职业风险的基础上,自200219月1日开始实施《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暂行办法》,对外来从业人员(指符合该市就业条件,在上海务工经商但不具有上海市常住户籍的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员,不包括通过市人事局引进的专业人才以及从事家政服务农业劳动的人员)实行综合保险综合保险由市劳动保障局主管,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外来人员就业管理机构经办这种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一个保险三项待遇对外来劳动力只实行一个保险即综合保险三项待遇是指工伤住院医疗和老年补贴,即单位使用的外来从业人员只享受工伤住院医疗和老年补贴
4、三项待遇,无单位的外来从业人员享受意外伤害往院医疗和老年补贴三项待遇 第二,费率固定,费基完全统一,缴费周期为每3个月缴1次使用外来从业人员的所有用人单位其综合保险费率都是12.5%,其中养老补贴为7%,大病医疗和工伤保险为5.5%外地施工企业由于只参加大病医疗和工伤保险,缴费比率为5.5%,缴费基数为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60%企业给外来从业人员办理综合保险,一次必须缴纳3个月的费用 第三,待遇一次性发放这样有利于解决长期困扰的农民工频繁流动问题一次性支付对工伤保险来说尤为有利,工伤人员可以领一笔钱回原籍养老,减轻企业的负
5、担,而且工伤待遇标准相对较高,除了全额报销住院费用,其他的四项补贴最高的可达44万,最低的10级工伤也能享受一次性支付的工伤待遇1万元外来从业人员不实行养老保险,不设立个人账户,只做养老补贴用人单位和无单位的外来从业人员连续缴费满1年可获得1份老年补贴证,其额度为本人实际缴费基数的7%;外来从业人员男满60岁女满50岁时,可凭老年补贴证,身份证明到户籍所在地的商业保险公司约定的机构领取老年补贴 第四,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管理大病医疗和工伤保险委托平安保险公司承办,而养老补贴则委托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办理② (二)广东模式即将农民
6、工纳入现行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广东省颁布了《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和《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将城市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执行完全统一的政策其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不另设专门的制度,而是将农民工直接纳入现行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体系,主要参加养老医疗和工伤三项基本社会保险,不参加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第二,允许农民工享受养老待遇,但其辞工返乡时,其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资金全部转回其户籍所在地的社会保险机构,当地没有社保机构的,退给本人 (三)对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现有模式的分析随着我国城市
7、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农民工的不断增加,各地都在探索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新路径,对现有的各种模式进行分析可以把它们归为三类:农村模式独立模式和城镇模式 农村模式即把城市农民工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建立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这种模式,既不符合农民工的意愿也不符合实际首先,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能对农民工起到什么保障作用其次,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已经在城市居住多年,他们也不愿意回到农村,这时再将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显然已不现实 独立模式即将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独
8、立于农村和城市社会保障之外,比如上海模式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首先,有利于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展因为这种模式的参保者无需承担额外的“转轨成本”,那就既可以满足城市农民工等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需求,又可以逐步建立起一个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大多数企业及社会群体承受力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