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中土方施工需注意的安全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房屋建筑工程中土方施工需注意的安全问题 【摘要】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房屋建筑工程中土方施工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土方工程施工;安全问题;措施 土方工程是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必要环节,相对于其他施工工序,土方施工中更容易忽视安全问题,时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安全问题,给工程造成较大的影响,笔者通过近些年的施工经验,总结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土方工程施工安全的基本要求 土方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向建设单位索取气象、水文资料、地下设施(如天然气、瓦斯管道、电缆等)图纸及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等,为编制施工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根据调查掌握
2、的第一手资料,参照有关安全法规、条例、规范、标准,认真编制好土方工程施工方案。方案中必须编制具体内容的安全技术措施,报上级审批。土方工程施工方案经公司技术负责人审批后,在土方开挖前,应向施工队长和参加土方施工的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交待土方工程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有关条款以及挖方程序、堆土位置及有关的注意事项。 .土方施工安全组织管理措施 土方施工的安全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建筑工程管理项目,必须做好人员、机械等的组织管理。要有足够的重视,项目经理作为安全的责任人应全面负责土方施工的安全管理,并成立相应的领导管理小组(也可兼职)明确项
3、目责任人,现场施工负责人,机械管理人员,随时配合机械施工,做到分工明确,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同时施工、操作人员要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要经过培训,对要求较高,操作难度较大的地方,有持证上岗要求的,一定要做到持证上岗。 机械组织是土方施工的关键,而且近些年土方施工基本上都是机械施工,因此要求对进入现场的机械应严格要求,确保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技术标准要求。 .土方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土方工程安全技术措施是土方工程施工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机配合土方作业,必须设专人指挥。机械作业时,配合作业人员严禁处在机械和行走范围内。配合人员在机械行走范围内作业时,机械必须停止
4、作业。对于各项工作内容必须制定具体的安全技术措施,并进行书面的安全技术交底。其主要内容有: 对现场内地上、地下各种管道、电缆及建(构)筑物等应采取的安全保护措施。 现场障碍物拆迁的安全技术措施。 机械挖方、堆土、夯实等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人工挖方的边坡或支撑的安全技术措施。 排水、防洪的安全技术措施。 深沟、井上方起重作业平台及通行道路的警戒标志、信号装置等安全技术措施。 夜间施工照明及防触电的安全技术措施。 .土方工程施工的注意事项 土方工程在施工中发现不能辨认的物品,应立即报告上级处理,不得随意敲击或者玩弄。 人工挖土应从上而下分层进
5、行,严掏洞开挖,挖空底脚的操作方法(也叫挖“神仙土”)。在沟、坑边堆放泥土、材料,至少要距边沿80CM,其高度不得超过。作业中断时或作业后,开挖面应作成稳定边坡。 机械开挖作业时,在土方作业过程中,如发现事先未预料到的各种管线或电缆时,应立即停止作业,报告领导采取措施后方继续施工。如果发现管道漏气或电缆漏电时,应立即撤离施工人员,并尽快报告有关单位作妥善处理。问题没有解决前不得盲目施工,以防中毒和触电等事故的发生。 机械挖土、铲土、装车作业,必须划出危险区域,非施工人员不得人内。(要求各工程项目部制作标牌,并要求在任何挖掘机的作业区域内应划标志线,如检查中发
6、现没有的,将按规定处罚。 为避免挖掘起重索断裂或铲斗掉落土石方引起伤亡事故,挖掘机在动作前必须发出信号。施工进行中施工人员必须撤离施工作业范围,需配合工作时应及时沟通,发出信号后再进行下部工作。 挖掘机铲斗半径范围内不得有人工作业或穿行。当铲斗回转经过汽车驾驶室上空时,汽车司机应事先离开驾驶室,到安全地方等候。 施工完成,注意把施工机械存放在安全地方,撤离出低洼处,做好防雨、防水、防盗等工作,并做好机械检修、保养工作。 土方运输设备、机械应遵守车辆行驶要求,遵章守纪,确保行驶安全。 .土方施工中的安全防护要点: 土方开挖前要做好排水处理,防止地表水、
7、施工用水和生活废水侵入施工施工现场或冲刷边坡。下大雨时,应暂停土方施工。雨后要先检查基坑、坑壁等的现状,确保安全后再进入施工现场,不可盲目进行。 挖土方应从上而下逐层挖掘,两人操作间距应大于2M,严禁采用掏挖的操作方法。 开挖坑(槽)沟深度超过时,应根据土质和深度情况,按规定放坡或加可靠支撑,并设置人员上下坡道或爬梯。开挖深度超过2M,必须在边沿处设立两道护身栏杆,并涂醒目反光漆,有明显文字标志。在危险处,夜间应设红色标志灯。 挖土时要随时注意土壁变动情况,如发现有裂纹或部分塌落现场,要及时进行支撑或改缓放坡,并注意支撑的稳固和边坡的变化。夜间挖土方时,施
8、工现场应有足够的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