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026936
大小:17.8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13
《宝宝咳嗽很厉害,巧治妙招大公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宝宝咳嗽很厉害,巧治妙招大公开 案例一: 刚刚7个月的云云这几天咳嗽得很厉害,到医院看了医生也没见好转,看着云云咳嗽得那么辛苦,妈妈很心疼,有人推荐给宝宝喝冰糖炖雪梨,据说效果很明显,云云妈马上做了给云云喝,没想到不但没有好转,而且还咳得更厉害了! 案例二: 希希妈很喜欢上网查学习育儿知识,并且还做了一份宝宝常见病的食疗记录,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并且将实际运用效果也收入其中,希希偶然出现的咳嗽,总是早早被消灭了。 咳嗽的种类宝宝一咳嗽,妈妈就心慌,咳嗽是宝宝的常见疾病之一,而且发作起来非常明显,看到宝宝咳得喘不过气,
2、爸妈怎么能不心疼呢?很多家长带宝宝去看完医生后,发现宝宝吃了药后情况没有好转,就会想着通过食疗缓解一下咳嗽,不过很多家长都犯了“举一反三”的错误,咳嗽的症状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食疗方面可是大不同。 宝宝容易患的咳嗽种类 名称 舌苔 痰 概率 伴随症状 饮食注意 风热咳嗽 黄、红 稠、黄 一般 发热、口干、喉咙痛 多吃寒凉食物,以清热化痰去火为主。 风寒咳嗽 白稀、白 高头痛、鼻塞、流涕、怕冷 多吃驱寒食物,不能吃梨等寒凉食物。 慢性咳嗽 白 无痰 较低脸色苍白、胃口差没有食
3、欲可参照风寒咳嗽饮食 食疗的原则 ●多喝水 ●饮食清淡,流质食品为佳 ●冷酸甜咸都容易刺激喉咙加重咳嗽 ●白萝卜对脾肺好,与不同食物搭配对风热风寒咳嗽均有效果。 基础水 ●陈皮、山楂、甘草各3~5片,加3~4碗水煮开即可。 ●煮开后变温加蜂蜜一勺。 ●可以当成白开水给宝宝喝。 陈皮、山楂和甘草,消食润喉,化痰升气,药性平和,不管哪种咳嗽都可以饮用,1岁以内宝宝用白糖取代蜂蜜。 风热咳嗽冰糖川贝梨 ●将梨子对切开,挖去梨核。 ●在梨心放2~3颗冰糖、5~6颗川贝(弄碎) ●把梨拼好,小火蒸30分钟左右
4、。 梨和川贝都是寒性食物,对去火清热有明显作用。 萝卜水 ●白萝卜3~5薄片,水一碗。 ●放入小锅中大火烧开后转小煮4~5分钟。 ●温热时给宝宝喝。 白萝卜能够除痰润肺,而且有比较好的止咳效果,还含有杀菌素,能够改善咽喉肿痛。 马蹄水 ●3~4颗马蹄去皮,切成薄片。 ●加一碗水煮5分钟左右。 ●给宝宝喝水,马蹄也可以吃马蹄能清肺热,有生津润肺化痰作用。 风寒咳嗽 萝卜蜂蜜水 ●白萝卜3~5大片,生姜3薄片,大枣3枚,蜂蜜30克●将材料放入锅中,加水3~4碗,烧开后转小火25~30分钟左右,去渣加蜂蜜,
5、煮开。 ●温热给宝宝喝。 萝卜化痰止咳,生姜散风寒,大枣和胃。 冰糖蒜头水 ●蒜头2~3瓣(紫皮的尤佳),冰糖1颗,水半碗。 ●将蒜头拍碎,加水、冰糖。 ●加盖放到锅中蒸,大火烧开后转小火15分钟左右。 ●将水趁热给宝宝喝。 大蒜性质温和,入脾胃、肺经,治疗风寒咳嗽效果比较明显。 生姜蒜头红糖水 ●薄生姜1片,蒜头2颗拍碎,一小勺红糖。 ●一杯水(约200毫升),煮4~5分钟。 ●去掉渣给宝宝喝水。 生姜和红糖都是驱寒的,蒜头入肺。 慢性咳嗽慢性咳嗽是指反复发生的咳嗽,这时的宝宝胃口差,吃得少,体质
6、下降,所以应该以调养身体的食物为第一考虑,特别是调理脾胃。 萝卜猪肺汤 ●白萝卜1个,猪肺一个,杏仁15克。 ●加水煮汤1小时(水的多少影响不大,以正常煮汤分量就可以了)。 ●让宝宝吃食材和喝汤。 止咳化痰,对呼吸系统薄弱、消化不良的宝宝们效果较好。 山药粥 ●将山药去皮,切成小块在搅拌机加水打成糊状。 ●将山药糊煮熟,在煮的时候要注意搅拌防止粘锅,煮开即可。 ●可分两次给宝宝空腹的时候吃。 山药健脾胃、补肺气,做成糊状适合宝宝食用,对止咳治哮喘有良好效果,要注意山药不能煮久,否则营养成分会流失。 养生膏
7、 ●核桃仁半斤,黑芝麻2两,红枣半斤,碾碎成粉放入大碗中。(可在购买地方或药店磨碎)●加蜂蜜1勺、水3勺搅拌均匀。 ●将大碗加盖,在大锅中蒸,水烧开后转小火蒸40分钟左右。 ●放入低温环境中,每天早晚给宝宝吃一勺。(从冰箱拿出的要稍稍自然解冻)核桃、芝麻、大枣都是增强体质的食物,蜂蜜清润,对宝宝久咳、支气管炎、哮喘都有一定作用。一岁以内宝宝暂不能吃这个。 专家建议 1、咳嗽是人体的防御反射之一,能把呼吸道内的异物与分泌物排出体外,所以咳嗽不必急于止咳,应该先考虑怯痰。 2、咳嗽一般要3~15天才能好,已经到医院看病
8、开药的家长不要一发现孩子又咳嗽就急忙换药换医生。(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责任编辑:杨淼)今日热点: 最近发现,美国15个品牌的婴儿配方奶粉中含有火箭和导弹燃料中使用的一种化学物质——高氯酸盐。该物质是一种强力甲状腺毒素,可能对胎儿和婴儿大脑发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