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760160
大小:19.09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05
《福建新型城镇化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福建新型城镇化率 导语: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方面是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化是一个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省委、省政府颁布的《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规划(XX—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福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为核心的新要求,明确了未来福建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城镇化经历了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历程。一是城镇人口
2、迅速增长。1978~XX年,城镇经济的繁荣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常住人口从336万人增加到2293万人,城镇化率从%提高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个百分点。二是城镇数量不断增加。1978~XX年,城市从6个增加到23个,建制镇数量由62个增加到612个,沿海城镇带以全省%的国土面积集聚了%的人口,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和集聚人口的主要区域。三是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镇水、电、气、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改善;人均居住、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四是城乡协调发展水平
3、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快速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城镇格局存在“小、散、弱”的现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水平较低,城镇化空间布局欠合理。市政设施有待完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管理服务能力
4、亟待提高。城镇规划层次不高、质量标准偏低、实施管理不严,城乡风貌特色不明显。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行政管理、财税金融等制度,固化着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城镇化转型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福建城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已发生重大变化,我省人均耕地少,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城乡山海差距较大,城镇化仍将处于持续较快发展阶段;人的城镇化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重点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化为有稳定就业和稳定居所的城镇人口,享有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待遇;城市群与产业群、港口群联动发展,城镇化与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
5、步推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约束日益增强,主要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的模式不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的要求日益迫切。 当前福建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阶段,积极稳妥推进具有福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对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传统城镇化是以城镇为核心、以增长为导向的劳动力非农化过程。新型城镇化要改变过去片面注重追求规模扩大、
6、空间扩张,加快形成经济与社会同发展、城镇与农村共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首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去年,我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超过1000万的外来人口在城镇常住,很大一部分是农业转移人口,处于“半市民化”状态,还不是真正的城镇居民。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标尺,就是使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在内的建设者都能享受城市文明的成果,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规划》提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两个城镇化率指标,目的是促进各方面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人的城镇化上,逐步缩小两者差距。 其次,新型城镇化必需积极稳妥。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历
7、史进程,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既要从实际出发,把握城镇化发展的巨大机遇,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做到方向明、步子稳、措施实,又不能超越现实发展条件而急于求成,对新型城镇化的艰巨性、复杂性要保持清醒认识,尊重规律,顺势而为,量力而行,稳步健康地向前推进。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发挥好市场和政府各自的作用,把市场“无形之手”用够、政府“有形之手”用好。 第三,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质量提升。改变过去偏重规模数量增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统筹地上地下空间,优化城镇内部结构,促进城镇紧凑发展。建立多元可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