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类速记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类速记

ID:17514856

大小:104.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9-02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类速记_第1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类速记_第2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类速记_第3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类速记_第4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类速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类速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类速记关于高考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今汉语中,差别最大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可见,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正因为用法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字易训,虚词难释”。(阮元《经传释词序

2、》)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读懂古文,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非常必要的。虽然说是考“常见文言虚词”,数量也只有十几个,但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让考生在短时间内准确辨析它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高中教材列出的文言虚词是32个(高中语文课本后面已经列出),2002年的《考试说明》降低了该考点的难度,规定要考查的文言虚词只有20个,即: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哉、则、者、之;2003年的《考试说明》中则定为18个,去掉了“然、哉”。(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又减少为15个,删去“何、乃、若”。)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

3、。现代汉语虚词一般就当虚词用,而文言虚词由于是从实词演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虚词不虚”。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差异最明显的是语气词,文言文中用“矣、哉、乎、也、邪”,现代汉语则用“吗、呢、了、啊、呀”等,没有一个相同。古文中的虚词,毫无变化的保留到今天,只是极少数。古汉语中许多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我们在阅读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找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语来解释。高考文言虚词常见用法而(一)连词。可链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4、《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⑤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亡羊而补牢

5、,未为迟也。(《战国策》)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或“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10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

6、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7.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9.表方位。可译为:以。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

7、(《孟子》)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二)代词1.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④蚤缫而绪,蚤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三)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