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及配套技术

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及配套技术

ID:17416662

大小:57.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31

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及配套技术_第1页
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及配套技术_第2页
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及配套技术_第3页
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及配套技术_第4页
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及配套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及配套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及配套技术师市农林牧局2011年八师机采棉面积171万亩,减少拾花人员21.4万人,增收节支4.99亿元。目前,八师团场、棉花承包职工种植机采棉的积极性非常高涨,机械化给棉花生产带来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了社会进步。一、实施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效益(一)、社会效益  1、实施机械采棉可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发挥规模经营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2、可以改变职工生产方式,降低劳动强度,推动社会进步;3、有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职工收入;4、减少外来拾花人员,促进社会治安工作进一步好转。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5、缓解三秋阶段农忙局面,保

2、质保量完成三秋任务;6、带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7、加快建设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的步伐。(二)、经济效益1.人工采收综合费用:随着植棉技术的不断提高,高产品种的推广使用和劳动力成本的逐年增加,亩产量和人工采收费均有增加的趋势。因此,人工采收费用将会逐渐上升,达到2.2元/公斤(包括采收、田间过称、连队花场装车,送饭和水,水电费,房屋和被褥折旧费等)。122.机械采收费用包括喷洒脱叶剂、机采和复收费用,近几年没有增加的空间或增加的空间很小,分摊费随亩产量每提高1公斤增加0.5元。3.喷施脱叶剂,机采棉平均减产约5%,造成部分减产损失。4.经

3、综合比较,2011年八师机采棉比手采棉平均增收节支290元/亩。关于机采棉种植职工承担机采棉生产额外费用的问题•1、机采棉加工时比手采棉增加三次籽清、一次皮清和一次在线烘干及独立烘干,厂房、设备和附属装置需增加投入约350万元。•2、机采棉加工增加的设备和附属装置的维修,增加加工耗能、耗材、人工投入需增加约350元/吨.皮棉。•3、机采棉加工工序比手采棉多,纤维平均长度短1.5毫米,减少销售收入150元/吨.皮棉。•4、机采棉加工的皮棉,杂质和短纤维含量比手采棉多,同级别的皮棉销售价格偏低约400元/吨.皮棉。二、适合机采的棉花品种:1、早熟。可以

4、减少因喷施脱叶剂造成的产量损失,提高棉花品质(成熟度一级≥1.6,二级≥1.5,三级≥1.4),实现早收获早轧花;提高采净率,减少清地劳动力。2、纤维较长(≥30毫米),纤维断裂比强大(一级≥30,二、三级≥28)。可减少棉花在采收和加工过程中的纤维长度损失,降低皮棉短纤维含量(一、二、三级棉≤1212%)。3、衣分高(≥39%)。4、成熟期一致。提高一次性采净率,减少清地劳动强度。5、吐絮畅,不夹壳,含絮力适中。吐絮畅,不夹壳可减少挂枝棉和遗留棉;含絮力适中可减少撞落棉,提高采净率。6、株型紧凑,最好是筒型。棉枝相对较少,可减少撞落棉和挂枝棉;减

5、少同一高度的棉花数量,实现棉花在棉株上分布均匀,提高采净率。7、抗倒伏。棉花倒伏将造成产量损失,抗倒伏可减少扶禾器对棉株的碰撞,降低撞落棉;要求棉朵离地高度>20厘米,提高采净率。三、残膜的问题(一)、残膜的危害:1.残膜易缠绕摘锭降低采净率,损坏脱棉盘和其他部件。2.残膜混入籽棉中造成皮棉降级(吨皮棉异性纤维含量<0.1克为无,0.1~0.39克为低,0.4~0.8克为中,>0.8克为高),影响销售。3.给棉纺企业索赔,造成经济损失。4.损坏棉纺设备。5.增加棉纺产品的次品率。(二)、残膜回收机具和回收方式残膜回收机具:1.秸杆粉碎残膜回收机。2

6、.双列粗齿搂膜机。3.三列耙齿搂膜机。4.扎膜机残膜回收方式:1、秋季机械回收。2、春季机械回收和人工捡拾四、机采棉播种的特殊要求1、适时播种;4月10~20日;过早播种易受终霜危害,重播将给机采造成困难。2、66厘米﹢1210厘米宽窄行栽培,平均行距为38厘米;使用两膜12行播种机播种时,要保证接行(66厘米)准确。3、株距9~9.5厘米,亩理论株数19490~18470株。4、滴灌带布置:△使用五膜20行播种机播种,可采用一膜一管,一管四行,滴灌带布置在大行的中间,滴灌带距边行43厘米。△使用两膜12行播种机播种,可采用一膜两管,一管三行,滴灌

7、带布置在大行的中间偏外7厘米(滴灌带距边行36厘米,距中行40厘米,滴灌带的滴水口应朝着边行)。由于八师的采棉机绝大部分是五行机,一定要保证接行准确。△滴灌带应浅埋0.5~1厘米,防止地膜破裂,减少机采棉地膜含量。五、田间生产管理的特殊要求由于各团场的气候、土壤、品种选用等情况的差异,田间生产管理的模式也有所不同,各团场应从实际出发,制定详细的机采棉田间生产管理模式。在田间生产管理中力求做到:1、最低结铃部位高度≥20cm。采棉机最下面的摘锭离地高度15cm,棉铃高度应≥20cm,可减少采收损失,防止地膜混入籽棉中。2、棉铃在棉株高度范围内分布均匀

8、。如果单株结6个铃(6台果枝),理想状态下,棉铃上下间距10~11cm,双行合并采收,棉铃上下间距可在5~5.5cm。由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