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古今演变略考

杨,柳古今演变略考

ID:17085157

大小:124.00 KB

页数:60页

时间:2018-08-27

杨,柳古今演变略考_第1页
杨,柳古今演变略考_第2页
杨,柳古今演变略考_第3页
杨,柳古今演变略考_第4页
杨,柳古今演变略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杨,柳古今演变略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杨、柳古今演变略考陈刚摘要:杨、柳是两种较早进入文学领域的植物,但在岁月的长河中,“杨”逐渐改变了它的本来面目,使今人在面对古人的诗文时常常发生困惑,甚至发生不少以今律古的误解。本文从历代文学作品中摘取各种关于杨、柳的资料,同时融合各个时代的训诂学材料,抽丝剥茧,大致理清了“杨”与“柳”的历史演变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澄清了三处因对“杨”与“柳”演变历史不清而造成的误解。关键词:柳杨杨柳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三册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选了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和《章质夫杨花词》。通观二文的注释,文中并未对“杨花”一词作出解释,但从全文来看,无疑“杨花”应该理解

2、为“柳絮”。我想起我以前学过的初中旧教材有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指出杨树干挺,枝叶向上的特点。而我国目前发行量最大的字典《新华字典》就是这样解释的。“柳树,落叶乔木,枝细长下垂,叶狭长,春天开花,黄绿色。种子上有白色的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叫柳絮。”“杨树,落叶乔木,有白杨、大叶杨、小叶杨等多种。”看来古代的“杨树”与今天的“杨树”的之间的内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为了今天的莘莘学子在理解这两首宋代的词更容易,为此我查证了历代的训诂著作及其他与“杨”、“柳”有关的作品、辞书。杨树与柳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两种树木,但在它们身上同样也沉积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翻开历代

3、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一些关于杨、柳的文章诗句会不禁地跳入视线,是那么清新又是那样令人困惑。因为用我们今天的知识去解释这些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很显然是讲不通的。试看下文我随手摘录的诗句。《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古今注》:杨圆叶弱带,一曰高飞,一名独摇。《庄子》:俄而柳生其左肘。《齐书》:建武末,青溪东门无故自崩,大风拔东门外杨树。《隋书》:周初有童谣曰:“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春秋后语》:魏哀王以田需为相,惠子谓需曰:“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

4、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59子善事左右,今天树杨,横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世说新语》:蒲柳之质,望秋先陨;松柏之质,隆冬转茂。以上诸条,均摘自宋人吴淑编撰的《事类赋注》一书中关于“柳”这一词条的历代诗文记载。[1]从中不难看出文中出现的“杨”其实就是“柳”。那我就可以推断,在

5、古代,至少在宋代以前“杨”与“柳”其实是同一种树。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假设,因为在今天已没有人会把杨树当作柳树,而是认为杨树与柳树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植物。例如我学过的初中旧教材有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指出杨树干挺,枝叶向上的特点。我国目前发行量最大的字典《新华字典》就是这样解释的。“柳树,落叶乔木,枝细长下垂,叶狭长,春天开花,黄绿色。种子上有白色的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叫柳絮。”[2]“杨树,落叶乔木,有白杨、大叶杨、小叶杨等多种。”[3]但是这个假设如果成立的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代咏杨柳诗中重复出现的“杨花”、“垂杨”等词语。例如在王维的诗中,就出现不少这样的诗句“

6、杨花惹暮春”、“杨花轻易飞”、“复有垂杨拂酒杯”,还有李商隐《隋宫》诗:“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刘禹锡有“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系画船”。南宋范成大《横塘》:“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如果我的假设,即在古代,至少在宋代以前“杨”与“柳”其实是同一种树成立的话,那么,文中的“杨花”就可以很自然地理解为“柳絮”了,“垂杨”也就可以理解为“垂柳”了。但光有大胆的假设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小心地求证,证明我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为此我查证了历代的训诂著作及其他与“杨”、“柳”有关的作品、辞书。成书于汉代的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汉字的形、音、义的巨

7、著。一般来说,被解释的字见于《说文解字》就可以认为是已识字。《说文》是这样解释的:“柳,小杨也。”“杨,木也。”“柽,河柳也。”[4]作为我国训诂学筚路蓝缕之作的《尔雅》是这样解释的:“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5]晋代郭璞的著作《尔雅注》说:“杨,可以为箭,《左传》谓之董泽之蒲。”[6]“河柳谓之河旁赤茎小杨也。”[7]先秦古书中的文字和意义,屡经转变,阅读困难,所以汉魏以来有不少学者加以注释。唐代陆德明探究诸本,搜访异同,编成[《经典释文》一书,其中就有《尔雅》二卷,但在文中“杨”依旧作“蒲柳”解,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宋代陈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