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377411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9
《学校心理素质德育分析论文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校心理素质德育分析论文学校心理素质德育分析论文学校心理素质德育分析论文 人的发展是以相应的心理发展为前提的。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心理健康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矗中学德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心灵的塑造必须以心理健康为基础,必须把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作为重要目标和内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
2、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并把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列为德育目标之一,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作为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作为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从而使中学生的品德结构更为完整。在中学德育中,政治教育解决学生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问题,培养学生的是政治品质;思想教育是解决人生观、世界观问题,培养的是思想品质;道德教育是解决道德修养问题,培养的是道德品质;而心理教育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培养的是心理品质。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核心,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而良好的心理教育又是德育的保证。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方面德育目标的实现,都必须通过人们的个体行
3、为来体现,而良好的心理品质正是人们行为的心理动力,是中学生良好习惯形成和品德能力提高的重要条件。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剧变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大好时机,是塑造健康心灵的最佳阶段。如果放松了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这不仅可能使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演变为心理疾病,也会使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无数事实说明,我们把心理教育引入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中去,把养成教育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就可以调动中学生心理机制的积极性,把外部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因素”,形成一种动力调节机制,产生积极的效果。可见,中学德育的整体成效很大程度上受制于
4、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中学生完整的品德结构应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中学德育必须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自己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心理素质,简言之,就是指人的心理品质,它包括认知品质、意志品质、情感品质等。人的心理品质是一个综合体。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就是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使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在心理品质上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中学生的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两大系列,但就心理素质而言,主要是指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非智力因素占70%。许多追踪性的研究指出:在突出人才与平庸者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不是智
5、力水平的高低,而是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品质方面的优劣。翻开科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大凡有造诣的科学家,他们的才能和成就与他们良好的性格特征、心理品质相映成趣、密不可分;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高层次的创造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自信、炽热的情感、宽广的胸怀、拼搏的精神、顽强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学生应具备哪些基本的心理素质呢?在《中学德育大纲》的《德育目标》中有明确的要求:初中阶段应“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娶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高中阶段应“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娶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并将在其一生的
6、人格健全、个性完善的发展中产生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促使人的认识升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并通过实践磨炼逐渐成为人们的“秉性”,产生强大的精神能量。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品质,作为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心理能量,使自己处于激活状态,从而取得应有的成就。在中学生的成长中,逆境和顺境都是双刃剑:逆境给人挫折,却也锻造人的品格,造就强者;顺境虽给人以机会,却也会窒息人的精神,使人落伍。综观成功者走的道路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抗挫折的能力,这就是成功者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素
7、质不是天生的,它是通过教育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组成“合力”,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迫切任务抓起来。在实施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按照《中学德育大纲》不同层次的要求,发动全体教师把心理教育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心理教育引入课堂教学领域,重视对学生心理障碍的了解和疏导,增加师生间的心理沟通。在沟通中,作为教育者要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尊重学生的个性,造成一种人格平等、心理平衡的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