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277952
大小:7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8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背景(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开始:时间、地点、初期的路线:1934.10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湘江乌江遵义军时间、地点:1935年1月、贵州遵义不经过遵义会议主要内容: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怕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远长征后期路线:四渡赤水金沙江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征胜利两次会师:1935年吴起镇会师、1936
2、年三大主力甘肃会师难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课 难忘九一八九时间:1931年9月18日一概况: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八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沦陷事中国各界反应人民: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侵略,在东北组织抗日义勇军变中共:派杨靖宇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队背景: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遭拒绝时间:1936年12月12日西安概况: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
3、抗日,又称“双十二事变”。事变结果:在中共等各方面的努力下,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背景: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后,继续向南进发,企图占领华北卢沟桥事变时间:1937年7月7日概况:日军进攻卢沟桥,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影响: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南京大屠杀时间:1937年12月概况:屠杀中国军民达30万人以上第16课血肉筑长城时间:1937、9平型关大捷地点:山西平型关概况:八路军115师歼灭日军一千多
4、人意义: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时间:1938台儿庄战役地点:山东台儿庄概况:国民党李宗仁率军歼灭日军一万多人意义: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背景:日军主力进攻中共抗日根据地,中共及其领导的军民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指挥:彭德怀百团大战地点: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一上主要目标: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意义: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时间:1945年4月中国七大地点:延安主要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意义: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局部反攻19
5、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内战烽火背景:抗日胜利后,人民渇望和平,而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中共争取国内和平重庆谈判时间:1945年8月结果: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爆发时间:1946年6月内标志: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战转战陕北烽时间:1947年夏火挺进大别山概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意义: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第18课战略大决战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作战,消灭大量敌军,与国民党进行主力决战的时机已成熟三辽沈战役:1948年9—11月,林彪、
6、罗荣恒率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全境大淮海战役:1948年11—1949年1月,由陈毅、邓小平等指挥战此战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役平津战役:1948年11—1949年1月,此战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北平和平解放)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国民党统治中国22年的政权垮台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办实业的目的:发展本国工商业,挽回中国的利益状元实
7、业家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办实业的历程一战期间,其企业获得较大发展一战结束后,纱厂陷入困境,被吞并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了民族工业萌芽,但难以生存发展辛亥革命后: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华侨竞相回国投资各个时期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战结束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民族工业不断凋谢,萎缩中国近代民族受三座大山压迫,比较落后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特点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交通:轮船、火车通讯:电报照相和电影从西方传入中
8、国文化生活的变迁外文报纸和中文报纸的创办、商务印书馆的成立社会习俗的变化:旧俗(男子留辫、女子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等)新风(剪辫、禁缠足、中山装、握手礼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有限性:在城市才有大的变化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第21、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二)科学技术中国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