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ID:16219589

大小:1.93 MB

页数:100页

时间:2018-08-08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_第1页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_第2页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_第3页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_第4页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本章要点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发展人际关系的理论人际关系的测量人及沟通及其改善人际吸引及其影响因素2内容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第二节 人际关系理论与测量第三节 人际沟通第四节 人际吸引3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广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一切方面。含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社会学角度,未揭示人际关系的特性)狭义:人与之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反映了个人与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4二、人际关系的特征(一)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

2、、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关系、敌对关系等。(二)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5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越多,了解越深刻,心理距离越接近。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的体验。分为亲密性情感,促进彼此心理相容;分离性情感,促使彼此疏远、排斥。行为成分:交往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如言谈举止、角色定位、仪表风度等。行为成分越相似,越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6(三)积极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且建立后,也要通过不断的交往加以巩固和发展。7三、人际

3、关系的分类依据媒介固定程度维度外部表现影响程度类别血缘趣缘业缘地缘固定非固定纵向横向外露形内涵型伪装型利害非利害8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人际关系的状态亲密无间形同路人9莱文格和斯诺克(G.Levinger&G.Snoke,1972)用图解的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各种状态极其相互作用水平的递增关系作了直观描述。10图解人际关系状态相互作用水平零接触单相接触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低高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11交往之前,彼此未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双方处于零接触状态一方开始注意对方,或双方相互注意时,交往才开始,但没有情感的卷入表面接触才是人及沟通的真正开始,此时仍未有共

4、同的心理领域12轻度卷入:共同心理领域较少,双方心理世界只有小部分重合中度卷入:较大的共同心理领域,双方心理世界有大部分重合深度卷入:双方的共同心理领域大于相异的心理领域,心理世界高度重合无论人们的关系多么密切,双方的心理世界不可能是完全重合的,彼此都有自己隐私的部分1314(二)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奥尔特曼和泰勒(L.Altman&D.A.Taylor,1973)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为参考指标,将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通过了解别人对我们的自我暴露程度如何,可以知道别人与自己的关系深度如何,知道别人对我们有多高的接纳程度,因为自我暴露程度越高说明对一个人的接纳性

5、和信任感越高。15定向阶段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注意: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是自发的或非理性的。当对象的某些特质能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成为我们注意的对象。我的眼里只有你。抉择:是理性的。例如,选择恋人:外貌、价值观、兴趣、爱好、品格等。16时间跨度:邂逅相遇而相见恨晚的人,定向阶段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很快就完成。有经常的接触机会但都有较强的自我防卫倾向的人,这一阶段要经过长时间的沟通才能完成。初步沟通:在选定交往对象之后,试图与之建立联系,希望对对方有个初步了解,同时,也希望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17情感探索阶段目的是为了探讨彼此的共

6、同情感领域。随着共同领域的发现,双方的沟通也会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也逐渐增加。但话题仍未涉及对方隐秘性领域或隐私敏感区。尽管这一阶段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双方都遵守交往规则,彼此没有强烈的吸引力,即使分手也无关紧要。18情感交流阶段这一阶段,双方的话题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中度的情感卷入。双方关系的性质已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双方的安全感已经确立,如果在这一阶段关系发生破裂,将会给人带来相当大的心理压力。本阶段,人们会相互提出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19稳定交往阶段心理上的共同领域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为广泛深刻。此时,人们已经

7、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隐秘性的个人领域。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感情层次的友谊关系。许多人仅仅停留在第三阶段的同一水平上。20一、人际关系理论概述第二节 人际关系理论与测量学派理论精神分析:人格理论、自我防御理论、无意识理论、基本焦虑学说行为主义:强化学习理论人本主义:需要和动机国外专家理论人际交往:符号相互作用论、场合交往论、自我呈现论、社会交换论21国外专家理论人际激励理论:需要理论、归因理论、期望理论人际特质理论: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