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古生代中国大陆地史特征总结

晚古生代中国大陆地史特征总结

ID:16004113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7

晚古生代中国大陆地史特征总结_第1页
晚古生代中国大陆地史特征总结_第2页
晚古生代中国大陆地史特征总结_第3页
资源描述:

《晚古生代中国大陆地史特征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1、华南板块泥盆纪初期华南板块只有钦-防地区有海槽沉积和滇东一带存在陆相沉积。自早泥盆晚期华南板块总体可分为南华海、中扬子和下扬子3个沉积区。南华海区泥盆纪地层可分为象州型和南丹型。桂中地区的“象州型”地层以台地碳酸盐为主,沉积厚度大,生物丰度高,分异性强,生物量巨大,有腕足、珊瑚、层孔虫等;滇黔桂地区的“南丹型”是一套含浮游、游泳生物的深水缺氧的微型裂陷槽沉积。中扬子地区川鄂浅海区中、晚泥盆世以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下扬子区上泥盆世为潮湿条件下近海河湖盆地沉积,中、晚泥盆世

2、以近海河湖相沉积为主,中夹海相层。石炭纪华南板块发育完整。早石炭世早期南华海为典型的陆表海,以碳酸盐沉积类型为主,珊瑚、腕足有孔虫等底栖生物化石发育。但从黔西南和桂西北向东至赣东和闽浙一带逐渐由深水海槽沉积过渡为陆相沉积。下扬子地区数米厚的灰岩。早石炭世晚期华南海内主要为碳酸盐沉积,生物以长身贝和菊石为主。下扬子地区下部为滨浅海砂岩,中部为灰岩,上部为白云岩。晚石炭世浙西、闽西和下扬子地区为碳酸盐沉积湘粤桂和下扬子区为灰岩沉积。早、中二叠世上扬子地区普遍为滨海诏湖相陆源碎屑沉积。湘中、下扬子地区为

3、硅质、泥质沉积,富含浮游菊石及放射虫。晚二叠世华南板块呈东西两侧古陆边缘粒度较粗,陆相和近海沼泽相发育,中部以碳酸盐为主对称格局,是一种双向陆源局限陆表海类型。泥盆纪初期,除钦-防和滇东一带外华南板块均为陆地。从早泥盆世开始,华南自西南向东北发生海侵。中扬子区海侵始于中泥盆世,下扬子区海侵始于晚泥盆世,泥盆纪华南海区总体以海侵超覆为特征。其间伴有多次海平面升降旋回。2、华北板块泥盆纪华北板块内部仍处于剥蚀古陆状态,未发现沉积记录,一直持续到石炭纪。但在祁连山加里东造山带的山前和山间有粗碎屑磨拉石沉

4、积,北侧甘肃走廊下、中泥盆为紫红砂砾岩,上统为紫红砂砾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含植物化石。柴达木北缘为紫红砂砾岩和砂砾岩,早期伴有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早石炭世除大别山北麓出现较厚的近海或海陆交互含煤碎屑沉积及辽东地区可能接受沉积外,华北板块主体仍是低地。晚石炭世开始缓慢沉降,接受海陆交互沉积。华北板块主体二叠纪以陆相沉积为主,早至中二叠世早期,太原以北属陆相河湖沉积,更南至豫西、两淮地区含多层海相灰岩。中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早期,普遍以杂色至紫色内陆盆地河湖沉积为主。中二叠世晚期,整个华北广布干旱气

5、候的红色河湖碎屑沉积。在祁连山西段为紫红色陆相碎屑沉积,局部夹层含绿色中安加拉和华夏植物群混生。华北板块内部泥盆纪为古陆状态,祁连加里东造山运动强烈。晚石炭世开始接受海侵,早期华北地势东北低西南高,海水由东北太子河流域向华北推进,南至河北峰峰、河南焦作及豫皖大部地区,但苏北贾汪海侵来自南方。晚石炭世海侵范围扩大,皖北、豫南及鄂尔多斯一带明显超覆,但北部本溪、北京、大同及东胜退覆为滨海沼泽,发生“跷板式”变化。晚石炭世晚期华北变为北高南低,海岸线南移。华北板块自二叠纪基本脱离海洋环境,仅局部遭受短期

6、海侵影响。早至中二叠世早期华北北部古陆抬升,中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华北南部为近海沼泽,常遭受南部海槽海泛影响。晚二叠世晚期整个华北上升为古陆。3、华南板块东南大陆边缘目前对泥盆纪华南板块东南大陆边缘研究较少。华南东部边缘闽东北福鼎-南溪一带下石炭统为数百米厚的炭质千枚岩、粉砂岩夹结晶灰岩透镜体。华南以南海南岛有冈瓦纳色彩腕足动物群化石,与华南大陆存在一定间隔。二叠纪华南板块东南大陆边缘。012112于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