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857471
大小:4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6
《第5节 敦煌吐鲁番文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讲义四第五节敦煌吐鲁番文书一、敦煌文书的历史背景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敦,大也;煌,盛也。夏、商、周到两汉,敦煌先后有羌戎、乌孙、大月氏、匈奴人居住。汉武帝北击匈奴(霍去病两次西征),置敦煌郡;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西晋时期,敦煌地区逐步发展成为西北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地,成为“华戎所交大都会”。东晋十六国时期,敦煌是西凉的都城。当时,大批学者逃避战乱来到敦煌,敦煌成为保留儒家文化极多的地区。此外,敦煌是魏晋时期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莫高
2、窟开始开凿。此后,北魏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隋代开凿77个,唐代开凿1000余个,保存到现在的有232个。唐朝衰落,吐蕃乘占领河西,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张义潮(或张议潮)收复河西(公元847年,张义潮率领河西人民起义,赶走吐蕃,先后光复河西十一州,献图于唐,被封为归义军节度使),敦煌在归义军的统治下。11世纪,西夏称霸河西,莫高窟也保留了大量西夏文献。藏经洞里的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的公元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号窟内。关于敦煌文书的发现、外传、主要
3、内容等我们来看一个资料片。同学们看完后,我们要讨论两个问题,我先提出来,资料片也涉及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你们在看的时候,重要资讯要记下来。自己有想法的也及时记录下来,下节课同学们要各抒己见。讨论:道士王圆箓(或作“王圆禄”)与清廷谁之过?《读书》上有篇名为《敦煌学入门》的杂文提出过这个问题。第一个进洞的当然是王道士。他是在清理甫道的积沙发现的。他是这里的主持,全部工作人员还有两个侍僧。那时的风沙很大,至今可在各个窟内见到石沙淹埋的痕迹,竟有一人多高。应该说王道士克尽职守的,他要不断清理积沙,还要筹资修建新的庙堂。他生
4、性节俭,生活朴实,一心修功积德,那份虔诚和专诚是不容怀疑的。这半文盲的农民,主宰了这片宝洞,并不是他的错,而是历史的误会。他在工作中,同今人一样,最缺的是经费。天高皇帝远,他必须也只能自筹资金。那时没有企业赞助,他只能按传统的方式:化缘。突然来了个俄国人奥布鲁切夫,愿意出钱换一些那些破的遗书,王道士正缺经费,就换了两大包手写本给他。这事做得偷偷摸摸的,王道士又天性胆小怕事。好在他并非中饱私囊,而是都用在修破石窟上了。后来又来了个老外——英国人斯坦因。他去时,王道士到邻村化缘去了,洞门已安了木门,藏书密室已用砖块封住
5、了。这是王道士干的。之后,斯坦因同王道士进行了长时间的周旋,以道教的崇拜者的身份骗取了天真而愚昧的王道士的信任。他购得了绘画等艺术品五大箱及二十四箱经卷文书。我无意叙述这些伤心而荒唐的过程。我只是觉得今人对王道士的要求过分了。他严加把守,安了木门,封过砖头,他只能做这么多了。他同老外的讨价还价,小心谨慎,反反复复,很不爽快,并不是他人格品性上的表现,而是他一心向佛、为宗教献身的精神的一种折射和反映。当斯坦因最后一次到莫高窟时,王道士已稍许明白了这些遗书的价值,顽固地坚持要按卷论价,那一次六百卷遗书,要了五百两白银。
6、虽然他的精打细算目光短浅一一如果换上你,在一百年以前的封闭落后的环境和时代中,你又能做多少?从清廷一方面看,1900年藏经洞发现,“不知所措”的王圆箓道士就向上报告了,知县严泽得到王送来的一些手卷,没当一回事。两年后新县令汪宗翰到任,又得到王送来的一些卷子,他便“将此事上报甘肃省。甘肃学台叶昌炽是个金石学家,他在1903年收到汪寄来的拓片及写经后.建议将这批文物送兰州保管。然而为了省运费,这一切都没有下文。直到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炫耀他从敦煌弄来的遗书照片,这才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学者罗振玉等大声疾呼,清政府这
7、才下令把劫余的遗书运至北京。这是1910年。整整十年,官员们或玩忽职守,或公文旅行,拖拖拉拉,漫不经心,官场如此世象,小道士王圆箓罪当几何?问题二:是否“与其在中国散失损毁,不如让其保存在条件很好的大英博物馆里?”一派认为:送往北京的4万多件文物,到京只剩下8千多件。多是地方官员、私人收藏家截留、盗买。这批流落在私人手中的敦煌文书,变得离散无序,大大损害了其文献学价值。由于其后的战乱流离,后代子孙对于这些祖先留下来的古董并非都珍藏重视,造成相当一部分流离在民间的敦煌文书从此下落不明。壁画资料被关在里面的沙俄士兵损毁
8、,以至于伯希和所拍的关于这些壁画的照片,后来出了6本相册,居然成为研究敦煌壁画最原始的参考资料。落入政府或国家的遗书文物尽管已流落他乡,毕竟还安全存在。所以余秋雨在《道士塔》一文中,咬了牙说了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一派认为,就像央视改编的《京华烟云》结局那样,姚木兰的父亲姚思安对日本人说:甲骨即使是化为灰烬,也要留在华夏大地上。这关乎民族气节。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