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70760
大小:34.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11-12
《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2017九年级语上册第六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2017九年级语上册第六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2017九年级语上册第六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2017九年级语上册第六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2017九年级语上册第六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2017九年级语上册第六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第六单元复
2、习知识梳理 一、关于 《曹刿论战》记载的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这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全的关键字眼是”远谋”二字,通过人物对比,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全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这篇的教学要适当讲讲战争的背景,还要讲讲有关的化常识。例如当时没有常备军,有了战争,由国君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
3、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指这种征集工作说的。又如当时的作战方式是车战,所以中又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讲背景的时间不宜过长,有些内容可以结合字词讲。重点是词语解释。建议教师在疏通意过程中采取边讲解边整理的教学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间”“牺牲”“加”“狱”“情”“鼓”等用的是古义,可归为一类:”鼓”“败绩”“驰”“辙”“轼”等都与战争(车战)有关,也可归为一类,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这篇在
4、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似乎与讽纳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从全看,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此外,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在学习中要求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
5、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作法。 这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又很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学生如能认真阅读注释,即可无师自通。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启发学生,使他们能多少获知一点本的深层意思;其次是要介绍一点背景常识,使他们对故事内容有亲切感。这两个目的达到了,诵读速度就可以加快。 《愚公移》是《列子》中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篇幅短小,结构完整,有波澜起伏的情节。 学生对这个故事大
6、都比较熟悉,在疏通意过程中,重点应当是解释难词、难句。难词,主要是多义词,如”险”在本中指的是高,”阴”指的是水的南面等,要用比较的方式讲。难句的数量不多,只有”惩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等四五句,可用白对照方式讲,只求懂得大意,不要引进语法概念。个别难词、难句可能有不同解释,教师应慎重选择,但只宜将选择的结果告诉学生,不必说明理由。虚词只宜略讲,重点是讲副词如”始”“曾”“其”(在”其如土石何”一句中)等。”之”“也”“而”在本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可以在朗读中加以体会,只要能读出语气,自然能大体知道它们的
7、作用,无须讲解。朗读跟疏通意是密不可分的。在掌握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对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关雎》《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境优美。《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有写景,有抒情,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
8、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创造性地运用朗读的手段达到教学目的,不要一味死读。一味死读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